返回首页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

时间:2022-06-17 08:00 点击:76 编辑:邮轮网

首先题主大人,芬兰并没有真的击败苏联,至少没有在苏芬战争期间击败苏联。虽然这场堪比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大家都希望弱者获胜,但奇迹并不会总是降临。

苏芬战争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可以看做是苏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赛准备的热身赛。

战争爆发的原因来源于苏联忌惮德国急速提升的实力,想要为自己构筑更为宽大的战略缓冲地带。

为达成这一战略企图,在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双方密谋划分了欧州东部国家的势力范围,在肢解波兰之余,还将芬兰划归了苏联。

跳跃签订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而苏联在华沙被德军攻陷后,宣布废除其于波兰签订的《里加和约》,从东方进攻波兰,获得了寇松线以东的大片波兰领土。

随后,苏联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谈判中,苏联除了提出双方签订互助条约,共同保卫芬兰湾外,还提出了领土互换的要求。

即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俄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苏联;把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作为补偿,苏联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但苏联的要求,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断然拒绝。遭到拒绝后的苏联,自导自演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军队后撤25公里,建立军事缓冲区,并向苏联政府道歉。

但这一提议依旧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随即以此为借口,调集军队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因为,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全都处于芬兰的冬季,故也称其为“冬季战争”。

以战争前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说,芬兰无疑是幼小的大卫,而苏联则堪比巨人歌利亚。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而苏联红军常备军人的数量比芬兰全国人口总量还多。因此当11月30日,苏军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时,全世界都认为芬兰面对的将是一场脆败。

这种乐观的情绪也在苏联国内蔓延着,斯大林认为在苏军碾压性的优势下,芬兰的抵抗不会超过16天,他甚至在战前就像苏军下达了手令,要求苏军不要跑的太远,以免进入瑞典的领土。

而赫鲁晓夫表现的就更露骨了,他举着酒杯说道:“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苏联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但芬兰人并不这么想。1939年10月,面对苏军全面进攻的态势,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坚壁清野,疏散民众,并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但即便如此,双方军事力量依旧严重不对等,为此芬兰军队采取了层层防御,逐次后退,辅以大范围游击战的战术,寄希望于利用国土纵深和冬季的严寒拖垮苏军。

应该说仓促出兵的苏军确实也没有准备好,在冰天雪地的芬兰境内,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的油料经常被冻住,为了保证随时能够投入战斗,这些车辆被迫24小时不熄火。但这对苏军本就孱弱的后勤供应,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随着战线的延伸,苏军发现芬兰腹地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几乎没有现成的道路,并不适合苏军重装备、大兵力的行动,反而更适于芬兰军队轻装备、小兵力游击战的作战方式。

在芬兰游击队的打击下,苏军后勤补给困难的状况雪上加霜,经常出现指战员在冰雪中饿肚子战斗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苏军部队因为饿得实在受不了,投降芬兰的事情。而在斯大林战前的大肃反、大清洗中,富有战斗经验的中高层指挥员几乎全部被撤换,新上来的指挥员根本无力驾驭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导致,本来具有装备技术优势的苏军退化到和芬兰军队同一量级的程度。

但即便如此,芬兰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对抗苏联,毕竟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单靠勇敢就能抹平的。战争爆发三个月后,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险境。1940年3月,芬兰政府被迫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和平协定》。

在协定中,芬兰丧失了1/10,即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

芬兰维堡、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被迫割让给苏联,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理论上的苏芬战争以芬兰战败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也遭受了重创,称之为惨胜也不为过。短短三个多月的战争,苏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前来,但其阵亡、失踪人员高达11万人,另有18万人受伤、5.8万人患病以及五千多人被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据)。

以至于直到现在,芬兰老兵都经常自夸:“倒下一名芬兰士兵,要拿十个红军的命来换!”

难怪战争结束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得到了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足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了。”

同时,悍然进攻一个主权国家也让苏联的形象大受影响。苏芬战争爆发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对苏联表示了谴责,并将苏联开除出国联。

苏军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事后也不得不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苏芬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希特勒惊喜的发现,被他无比忌惮的苏联红军就是这么个成色,远远无法跟他麾下的德国国防军相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反倒让他坚定了入侵苏联的信心。

此外,领土惨遭割让的芬兰也成了德国的隐形盟友,至少在共同对付苏联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了早就拟定好的“巴巴罗萨”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入侵苏联。

在德国身边的小伙伴里,除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以外,还有芬兰军队的身影。

德芬联军对苏军展开了猛攻,截至1941年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收复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

这场与二战同步的战争,芬兰将其称为“继续战争”,认为它是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和一个组成部分。而苏联则认为,这是德国入侵苏联的“卫国战争”的一部分。不管如何界定“继续战争”,这场战争和苏联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具有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作为军事强权的一方,苏联在1939年悍然入侵芬兰这个主权国家都是倒行逆施的行为。

从此事件上也足以看出,苏联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上,既有的逻辑思维。也其实,也为其日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1939年11月9日,因为芬兰没有答应苏联交换领土、租借军事基地的要求,单方面于28日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于30日,以23个师约40万的兵力向芬兰发动进攻。其后,苏军遇到重大损失,苏联开始修正战争计划并源源不断地增兵芬兰。

(1)芬兰虽败,但军事上确属胜利。

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将四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苏联,为此丢失了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12%的人口被迫迁徙。

苏芬战争中,芬兰并没有打败苏联,苏联获得了胜利。但以芬兰的国家实力、军事规模能够打得如此,其实已经是胜利了。一个300斤的大汉打败了一个60斤的少年,并不值得炫耀。

图中俄罗斯的重要城市维堡,就是这次战争后,芬兰割让的

(2)苏军芬兰军军事力量对比

苏军到底派出多少人,现在都是个谜。苏军公开说是阵亡4.8万人、负伤16万人。但1970年,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透露说伤亡百万人以上。对于苏军伤亡人数,一般认为70万人以上。“苏德战争”爆发后,数百万苏军被俘,大量苏军投降,其实也能从侧面验证苏军当时的战斗力。

芬兰军队的总兵力为13万人(瑞典等国的志愿军大概二三万,预备役30万人)。

从军事装备上可以看出苏芬的差距,芬兰方面没有炮兵团、坦克团。其侦查团苏联以摩托化、装甲连、坦克连为主,骑兵连为辅;芬兰以自行车、骑兵为主,机枪排为辅。

(3)苏军打得为何这么差

苏军打得这么差的主要原因出在斯大林身上,其过于轻敌。仅从军事角度说,初期的战争计划因为不符合斯大林用几周时间结束战争的想象,而被弃之一旁。

苏军这么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的肃反运动。苏军中有思想、有能力的元帅、将军损失大半,留下的大多或者庸庸碌碌,或者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怕被整肃。其实“苏德战争”和这场战争也类似。面对初期大败、“亡国”的威胁,苏联党政军方面才彻底振作起来,扭转了败局。

同时,芬兰的德式训练也起到了很好作用,同时,芬兰利用苏军的初期错误,极大地发挥了地利、天气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芬兰属于正义一方,其战斗意志是苏军无法比拟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