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撞碰时难免遭遇的无奈与尴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走向没落已成不争的事实。尽管政府与民间都竭力想保护与传承,并且人为地下了许多功夫,但毕竟任何事物都有其生与亡的宿命,日薄西山不可阻,江水东流谁能违。
传统造船技艺也会这样。不过比起许多夕阳文化遗产,它还有不少的生机与活力,现在全世界有龙舟赛,国内更是赛事不断,龙舟竞渡这一传统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消失,在不远将来还会火爆起来。这都需要造船的传统工艺。也许随着所需增多,船之造量增大,造船者的收益也增多,人手却不够,那时就有年轻人求之去学矣。
还是需要决定存亡,至理也。
当然有发展前景啊!
古代不同的船都有什么样的名称?
古代的船有各式名称,按照用途划分,有战船、漕船、课船等,战船又有楼船、艋艟、福船、沙船等;按照形状划分,有舸、舴艋、舢板等。例如,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
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 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
汉代的造船技术渐臻成熟,其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
吴建成5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 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
拍竿。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
隋代初期的舟 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
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这是 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船型。
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 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为沙
船,也叫作“防沙平底船”。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 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
的工艺。
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 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宝船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据此,以明尺为0.317米,则最大的郑和宝船的长与宽约为140米和57米。
《郑和家谱·下西洋船舶》:“拨舡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
明罗懋登《西洋通俗演义》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较详细的叙述,郑和船只,最大的一号船,上有九桅杆,名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共36号:二号船立八道桅杆,名为马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共700号;三号上立七桅杆,船名为粮船,,长二十八丈,阔一十二丈,共240号;四号船上立六桅杆,名为坐船,长二十四丈阔九丈四尺,共300号,五号船上立五桅杆,名为战船,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六尺,共180号。
伊本·白图泰所著的《游记》有记载对宋元时代来往印度洋的中国海船的描述:“大者张12帆,载1000人,其中六百名水手,400名士兵弓箭手等。大船用20至30摇橹,每橹15至30人摇,单是操作摇橹,需要300至900人。”
2010年,由中国南京郑和宝船厂所制造的一艘可进行远洋航行的仿明代郑和宝船的宝船主体,经已完成三分一;该船长逾71米,排水量达一千六百吨,自上而下共五层。宝船以中国的传统工艺方式建造,预料于2011年完成船体的安装。
简而言之,宝船最大至少可以为60到75米,这在古代已经相当惊人了。
有些人质疑这么大的船,其实航行性能并不好,也不适合远洋长期航行。
但大家要知道,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开辟旧有的航行路线,而不适用于探险或者商业贸易。
所以,宝船可以建造的非常巨大,以张杨大明国威。至于航行性能以及做生意的性价比,不在考虑之列。
造这么大的船,修这么大的船,是要船坞的,先考古找到能装下宝船尺寸的古船坞遗址一切问题都解决!在考古中,六百来年并不算长,巨大的船坞不可能湮灭无迹可寻,比口水墨水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