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2025,工业4.0,“机器换人”时代逼近,传统工人何去何从? 工厂是选择工人还是机器人?
在许多公司刚开始推机器自动化时,工厂管理者们热情都不高,不过当一些工作环境不好的工种难招人、更难留人时,管理者们便主动要求换上机器生产线,用机器人替代工人。
现在这几年一个焊接工人在上海的月薪达6000元左右,一年用工成本10万元,而一台焊接机器人的售价也在10万元左右,一般简单工种的替代机器人半年就能收回成本,而复杂一点的也只要2-3年就能收回成本。 对企业来说,机器人与人之间的抉择始终处于“角力”中。越是简单重复劳动力密集和高危行业,越容易被取代,前者机器人的效率比工人高得多,而且质量也好,后者只有出很高的价钱才能请到愿意做的工人,而使用机器人的价钱则少得多。
高端制造业似乎暂不受影响 不过人们也不必过于开心,因为用人成本的高企会导致企业家更快推动工业4.0,改变生产方式。
正在被机器人取代的是大量普通劳动密集产业,而高技术附加值的制造业则暂时不受影响,这与我国推进智能制造2025,让国内涌现更多高端制造业的意图是一致的。
事实上,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换人”的进程就开始了。尽管那时人们也忧心忡忡认为人的劳动力将被机器所取代,然而社会发展至今工作岗位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究其原因,老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也涌现出了新岗位。
例如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专业出租车司机200万人左右,而现在滴滴的注册司机超过了1400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效的新模式催生出了更多的用车需求。
这一轮产业升级背后,产业链上下游出现的新岗位能不能留在中国,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机器人大规模推进后,会衍生新的岗位,例如设备维护保养、机器人二次开发、二手设备交易、机器人应用培训等,从事这些工业对工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国向来重视对人的培养,德国工业4.0战略很看重工人素质问题,国内对产业工人‘升级’关照还需加大。未来企业招人,重点将招聘能够操作最先进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员或工程师,要本科学历,还要有专业特长。不过从目前应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工人仍然只会利用“蛮力”扭螺丝,而对操作机器“完全没感觉”。
“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产业能级提升的大方向之一,产业链条会新生很多新的岗位,作为其智力支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紧迫,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否应对这一转型,值得重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