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7年造船业形势分析研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国内船舶制造业的现状如此低迷?
首先,船舶市场是个国际市场,中国造船业不景气的现象如此突出,其大背景是中国造船业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强的份额(近几年的全球船市的份额大致是:中韩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日本占六分之一左右,全世界其他国家分剩下的六分之一)。 “国内”船舶制造业形势好不好,跟“国内”的需求关系不大(尤其是民船)。前几年,资本大量涌入造船业、全球造船业产能大扩张(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的“国有”和民营造船企业的高速扩张),很多原本跟航运没什么关系的企业也买船当投资,银行贷款也容易,就跟炒房地产一样,那泡沫是哗啦啦的涨。后来遇上金融危机,泡沫破灭,而航运企业本身也因经济形势不行而利润降低缺乏动力更新船舶,于是传说中的产能过剩就降临在了造船业上,国内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时隔7年韩国支柱产业败给中国是真的吗?
时隔7年,这个支柱产业败给中国!韩国媒体哀叹:拱手让出冠军宝座
说到韩国的支柱产业,因为三星电子、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等知名企业的存在,电子和汽车制造业是最为人熟知的。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接触不到的造船业,也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在韩国,有三大造船企业: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而且,这三家造船企业长期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可是,由于油价持续走低、新造船需求疲软,三大船企亏损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也将继续恶化。而就在2017年即将结束之时,韩国媒体发出哀叹:
韩国将造船业冠军宝座拱手让与了中国。
时隔7年,中国造船业超越韩国
海外网12月8日援引韩媒报道,截至2017年11月,中国造船业全年新接订单量超越了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资料图
据韩国报道,英国造船海运分析机构克拉克森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造船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的是中国(713万修正总吨),韩国和日本分别以574万修正总吨和182万修正总吨的数据分列第2、3位。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6.3%,比韩国(29.4%)高出近7个百分点。
而单看11月,当月全球造船新接订单量为140万修正总吨,中国以91万修正总吨的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意大利(31万)、韩国(8万)和日本排名其后。
面对这样的数据,韩媒感叹道,虽然距离年底还剩下一些时间,但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韩国有可能自2011年后,时隔7年再次将全年造船订单量冠军宝座拱手让与中国。
超级大单败给中国
韩国造船业感切肤之痛
中国造船业的高歌猛进让韩国承受着切肤之痛。今年8月,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与中国两家造船公司签署了建造意向书,订单包括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每艘造价最高可达1.6亿美元(人民币约10亿元),总订单额达到了约96亿元人民币。
本次的订单大战围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装箱船订单展开,因此备受关注。韩国造船业原本对拿下这份订单胜券在握,没想到订单被中国轻而易举地夺走。
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三星重工业公司和大宇造船海洋公司等韩国三大造船公司集体参与了这场订单竞争,韩国业界也曾一度预测现代重工业公司有望拿下订单。
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船舶营业本部的余容华常务甚至在8月1日举行的业绩介绍会上自信地表示,“公司以往(2015年)曾单独与法国海运公司谈判,拿下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双方之间保持着良好关系,相信这次一定可以拿到订单”。
但结果却打破了韩国公司的预期。
对此,韩国媒体称,称造船与海运行业的景气好不容易有所恢复,面对难得一见的超大型船只建造订单,却被中国抢走了生意,韩国造船行业普遍感到了“切肤之痛”。
中国已经成为海运大国
目前,中国的高铁、火箭、卫星逐渐替代袜子、玩具、代工手机等,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标志。而中国也在悄悄地成为海上大国,这体现在中国的集装箱运输量、造船产能、港口数量及吞吐量等多个方面。
据英国今年1月报道,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的数据显示,中国航运公司的集装箱运输量已经超过任何国家。2015年,中国前五大航运公司共计控制了全球前20大航运公司经手的集装箱运输的18%,第二名是丹麦,后者拥有世界最大集装箱航运集团马士基航运(Maersk Line)。
据今年3月报道,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6%、65.2%和43.9%,其中完工量居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位居第一。
从集装箱港口的数量来看,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截至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或多或少有中国的投资,而2010年时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根据海事与贸易数据专门机构劳氏情报(Lloyd’s List Intelligence)的数据,这些港口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42%上升至67%。如果只计算由中国港口运营商直接经手的集装箱数量,中国的优势水平会有所降低,但仍很显著。
德鲁里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前十大港口运营商中,中国企业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总量的39%,几乎是第二名国家港口运营商的两倍。
繁荣背后的烦恼
从港口、船坞到辽阔的大洋,中国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有诸多的烦恼需要正视。
2016年以来,全球造船业冷酷异常。韩国造船业遭遇“断崖式下跌”,韩国最大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日本造船业复兴之路也漫漫无期。大环境不佳,中国也必然受到影响。
去年全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无一独善其身,均出现大幅下滑。行业低迷,一些知名造船企业,如熔盛重工、明德重工的造船业务均深陷泥潭。
造船业本应是“去产能”的重要阵地,但如今“僵尸”船企“僵而不死”,与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国此前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已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无效产能。业内估计,我国至少还需要去除近2000万载重吨的造船产能。
航运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根据兴业证券的统计,国内航运上市公司在2016年的整体净利润亏损54亿元,其中中远海控一家就亏损了99亿元。尽管这一状况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好转(盈利16亿元),但相比规模庞大的营收,效率还远远不够,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仍未完全打破。
中国船舶深度分析雪球
中国有很长的造船历史,疫情好转后,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上升,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就非常优秀了,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下面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在研究中国船舶前,先给大家奉上这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下面有个链接直接点击:【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业务都有包含。造船业务上,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都是公司产品线负责的产品,多年来造船总量、造机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因为是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在船舶行业具有完备的商业模式,在国内船舶制造中排名第一。
简单的分析了下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做的比较优秀的地方,是否值得我们投资呢?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最近几年,中国船舶的品牌在世界上也是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并且在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名誉,而且还有品牌竞争力。在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中国船舶产品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和整合,基本已经将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覆盖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推动了船海产业方面做到更强,更旺。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加强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提高小型船市场的关注度,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抢夺订单,为此,中国船舶紧跟市场,构建完善主流船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豪华邮轮项目的实施,克服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困难,将动力机电业务转向高端产业链、价值链。除这些以外,其旗下还有自己研发的船只项目,例如: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进军大型邮轮建造市场。篇幅不能太长,对于中国船舶的全面报告和风险解析,学姐都整理在这篇研报里了,赶紧看一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的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也开始稳步复苏,企业和工厂复工复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宗商品需求量飙升,这也是船舶运输业发展主要原因。中国船舶作为我国民船龙头企业,将有益于民船逐步回暖,以及造船业供给侧改革;由此可看到中国船舶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因此将率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总的来看,中国船舶算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了,有望在行业变革之际,乘时代春风,迎来高速发展。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假如想进一步了解中国船舶未来行情,马上进入链接,有专门的投资顾问给你判断股票,看看目前是怎样的中国船舶行情:【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日本造船业现状如何?
当前,日本造船业发展面临散货船(船型
船厂
买卖)市场持续低迷、日元升值、劳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部分船企因建造高技术船舶和海工项目发生巨额亏损并导致整体业绩严重下滑。2015年,航运市场低迷,散货船市场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2016年年初,日元开始升值,随着英国脱欧公投,日元升值速度大幅加快,尤其是6月底英国脱欧公投引发了日元狂涨,造船利润不断被汇率升值所侵蚀。此外,海工项目延期也加重了部分日本船企的亏损。据中国船舶(股票)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孙崇波介绍,从日本船企公布的2015财年(截至2016年3月)业绩情况看,大多亏损或利润大幅下滑。2016年9月30日,川崎重工发布了“关于修订2016财年上半年及全年经营业绩的公告”,公告将公司上半年净销售收入由7000亿日元下调2.8%至6800亿日元,净利润由盈利145亿日元下调至亏损50亿日元;整个财年的净销售收入由1.57万亿日元下调3.8%至1.51万亿日元,净利润由490亿日元下调66.3%至165亿日元,并对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下调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日元升值、船舶及海工装备建造业务将分别造成120亿日元、110亿日元的损失。此外,三菱重工也因在邮轮领域失利而导致亏损。除传统的综合性重工型船企亏损外,部分船企已经选择关停设施。据悉,石川岛播磨重工(IHI)旗下创建于1973年,拥有一座800米干船坞的爱知工场已经不再承接任何新订单,并将在完成最后一个SPB储罐之后停产。由于海工市场的低迷,加上建造延期导致的收入下滑,IHI决定终止爱知工场的生产,这也是近期继川崎重工后又一家日本大型船企关闭旗下船厂。历史上,日本造船业曾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然而,随着中韩造船业的崛起,日本船企的市场份额近些年来已经降至20%左右。为应对市场低迷及中韩造船企业的挑战,日本大中型船企2016年调整接单策略、推进造船合作与结盟,并且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促进企业经营稳定和业绩提升。
关于《2017年造船业形势分析研判》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