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造船业

时间:2022-09-11 00:18 点击:81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造船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有大神说下吗?

中国的造船历史久远,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真的相当到位,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喜爱。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说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在开始分析中国船舶前,我整理好的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小伙伴们可以直接戳链接哦:【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业务都有包含。在造船业务方面,公司产品线可以涵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在全国范围内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同时由于为中船集团重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船舶制造中排名第一。

简单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和各位小伙伴们说了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做的比较优秀的地方,我们投资了值不值?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要是近几年了,我们中国船舶品牌在世界上越来越深远的,在竞争方面,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领域展现出极大地优势,名誉方面特别好,而且还极有竞争力。在结束重大资产重组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深入地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全部包括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类型,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将船海行业做的要比以前更强更优。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强化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之上,提高小型船市场的关注度,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抢夺订单,基于此种情况,中国船舶迎合市场需求,对主流船型进行开发优化,也是为了让豪华邮轮项目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实施,摆脱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困境,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靠近。除此之外,他们还自己研究开发出多种轮船,例如: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并开始开拓大型游轮市场。篇幅不允许过长,对于中国船舶行业的全面解析,学姐已经放到这篇研报中了,快点开看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缓和以来,在经济复苏、复工复产的带动下,大宗商品销售旺盛,大量的需求也带动了船舶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把中国船舶看做是我国民船的龙头企业,将促进我国民船逐步回暖,并在造船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船舶未来的希望,也将会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从整体来看,中国船舶可以说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先者了,有很大可能会在我国船舶业改革之际,乘坐改革的顺风车,迎接企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国船舶未来行情,立马打开链接,专门的投资顾问为你进行股票诊断,看一下中国船舶行情的详情:【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造船行业发展趋势、

造船业大潮涌起,推动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截至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并在2007年上半年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1-8月,我国船舶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57.8%和124.8%,行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中国造船业具备产业转移客观条件,造船中心转到中国趋势已经明显。成本因素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方向。2006年日韩劳动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30%左右,而中国只有10%不到。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使中国造船业迅速扩大所占世界份额,在传统船型订单方面已经和韩国不相上下。

传统造船周期影响正在减弱,造船周期明显延长。2006年船舶成交量中,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9.03%、18.43%和14.16%,各种船型所占比例较为均匀。另外由于各种船型市场需求周期很难重叠,传统的造船周期低谷对造船业的打击已经降低,造船的景气周期明显延长。

造船周期低谷若出现,将加速产业向中国转移。在造船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的最终执行者是受到利润约束的造船企业。在船价下跌、成本过高的压力下,企业纷纷减少订单缩减产能,订单将会大量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国家,可以说造船周期低谷的出现将会加速我国成为世界造船中心的形成。

中国造船业可以有效抵御行业低谷的到来。降低造船成本和提高高附加值船型比例是抵御船舶行业周期变化的最好武器。在造船成本方面,我国的竞争优势将持续;在高附加值船型方面,我国与日本和韩国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我国已经初步具备抵抗造船周期影响的条件。

人民币升值风险可以防范,产能过剩可能会在2015年后显现。通过采取买入美元外汇远期合约、提高预付款比例、用美元购买配件等方法,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另外,我们预计船厂泊位紧张的局面将在2013年左右开始缓解,短期内紧张局面难以改变。产能过剩现象将在2015年后开始显现。

克罗地亚造船业衰落的原因?

主要原因:为造船生产设备落后、效率难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低等,加之自身在技术、管理、改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拖欠工资引发大规模工人罢工、船东大量撤单、骨干船厂负债累累,克罗地亚造船业正在走向没落。”据外媒近日报道,克罗地亚Uljanik造船集团及其下属Uljanik造船厂和3.Maj造船厂由于受到全球造船业的持续低迷影响,加之自身在技术、管理、改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企业经营每况愈下,目前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为了维持船厂生存,克罗地亚财政部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并积极寻找潜在投资者,对其进行股权重组。据了解,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与克罗地亚DIV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以及澳大利亚Scenic group等公司正在调查Uljanik造船厂和3.Maj造船厂的经营情况,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入股向两家船厂注入资金。

在骨干船厂“生死未卜”的形势下,克罗地亚昔日辉煌一时的造船业“岌岌可危”。

政府“撑腰” 仍面临生存危机

克罗地亚财政部部长1月2日公开表示,为了支持Uljanik造船集团,政府在2018年年底向Uljanik造船厂提供了25亿库纳(约合3.86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全力避免其破产。据悉,克罗地亚政府拥有Uljanik集团25%的股份。

造船业是克罗地亚的支柱产业,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克罗地亚Uljanik造船厂、3.Maj造船厂等国有大型造船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为帮助企业正常运转,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据了解,克罗地亚政府为造船业提供的补贴率约为船舶价格的10%,近年来,政府向造船业注入了大约40亿欧元的资金,此外,还为造船企业提供了超过5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事实上,这有违欧盟的相关规定,并且也给克罗地亚政府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

尽管有政府“撑腰”,但是克罗地亚骨干船厂仍然面临生存危机,这与其自身的改革转型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末,克罗地亚造船业曾居世界第三,位列日本和韩国之后。20世纪90年代,克罗地亚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造船设施、提高生产率和增加收益,推出了造船厂私营化的政策,试图以私营船厂收购国有船厂,最终实现全国造船厂全盘私营化目标。但是由于私营和国营船厂各自的债务问题,加上当时克罗地亚造船厂普遍经营状况不好,导致私营化“搁浅”。

为了加入欧盟,克罗地亚在2013年对造船业进行了重组,但是其四大骨干船厂Uljanik造船厂、3.Maj造船厂、Brodosplit造船厂和Brodotrogir造船厂未能跟上欧洲造船业采取的与亚洲造船业开展差异竞争的步伐,即退出散货船、油船建造市场,转向占领高附加值的豪华邮轮建造市场以及拓展风力发电等领域,克罗地亚造船厂没有及时快速跟进造船技术更新和相关研发资金投入,逐渐落后于欧洲同行,主要表现为造船生产设备落后、效率难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低等。

目前,克罗地亚造船业接单排名全球第十三位,市场份额约为0.6%,与中国、韩国、日本控制约85%的市场份额相比,其力量极其微弱,曾经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早已风光不再。

工人频频罢工 寻求合作者无果

成立于1856年的Uljanik造船厂是欧洲百年船厂,也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公司,建造的船型包括散货船、油船、汽车运输船、牲畜运输船、挖泥船、邮轮等。

Uljanik造船厂在亚得里亚海北部拥有2座工厂,分别位于港口城市普拉和里耶卡,船厂工人控制着企业不到50%的股份。近年来,由于船厂债务重重无法按期支付工人工资,导致工人频频举行罢工,公司管理层也面临较大压力。

当地时间2018年8月22日,Uljanik造船厂约4500名工人举行大罢工,抗议拖欠员工工资,并要求公司管理层辞职。据报道,Uljanik造船厂位于普拉的工厂几年前开始部分私有化,欧盟也一直支持克罗地亚全国各地造船厂的私有化改造。如果克罗地亚四大造船厂私有化全面推行,这将减少上万个工作岗位。工人们认为,船厂管理层的目的是通过“改制计划”完全改变公司的性质,而不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他们罢工的诉求除了获得工资外,还要求管理层下台。最终,迫于罢工压力,Uljanik造船厂向工人发放了最低工资。

2018年12月,Uljanik集团工人进行为期2周的罢工。据Uljanik集团罢工委员会会长介绍,工人主要是因为对公司拖欠工资、股权重组计划和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没有进展而感到不满和愤怒,并且担心船厂破产。

克罗地亚政府也在积极为Uljanik集团寻找重组的意向合作者。2018年3月,克罗地亚政府拟选择当地一家公司进行合作,但是该计划被欧盟叫停了。目前,芬坎蒂尼、Scenic group等几家有意向接管Uljanik造船厂和3. Maj造船厂的公司正在调查了解两家船厂的经营情况,将根据调查结果在近日决定是否注入资金入股两家船厂。

中国船厂巨大危机,被“钝刀割肉”130亿订单,后来怎样?

从洋务运动开始我国为了追求国家的独立强大开始建立造船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我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开始走向国外,中国高铁,中国世博,还有中国船厂……

但是我国现在始终处于发展的状态,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发达国家开始想方设法阻碍我国的发展,其中“毒订单”对我国的经济迫害尤为厉害,大船集团也因为毒订单破产同时背上了20亿的债务。

造船界新秀崛起

作为造船界的新秀,我国向那些造船大国展开了长期的追逐与超越。凭借我国的匠心精神以及较低于市场的价格,虽然我国的造船技术没有做到拔得头筹,但是世界市场上,我国也可以做到分一杯羹。造船厂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打开国际船只市场,同时也可以帮助我国解决沿海地区的一些就业问题。沿海地区的渔民不仅可以以捕鱼为业,同时可以进行二次就业。

2020年前期,全球新造船总投资额为55亿美元,同比下71%;而仅是中国的企业就接获超过65%的新船订单,这足以看出我国的造船实力,以及我国造船企业在全球都占有很大的影响力。

发达国家采取压制

对于中国的发展如此迅速,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中国恶意造谣,甚至提出了中国渴望统治世界的恶意谣言。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一度陷入尴尬境地。

前不久国际船舶网传出的消息对于中国造船业更是一个晴天霹雳。据报道,挪威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手下的Seadrill海上钻井公司与中国大船集团在2013年签署了钻井平台的大单,中国大船集团旗下的大船重工负责建造8座钻井平台。

挪威海上钻井公司在预付定金时只支付了定金的百分之十,然而根据国际惯例支付定金应该是百分之三十。中国大船集团没有办法只能开始钻井平台的建造,然而挪威海上钻井公司突然发难,宣布取消所有的钻井平台订单,撕毁了18.4亿美元的船舶大单,折合130亿元人民币。

这并不是普通的商品,一座钻井平台的造价在2.3亿美元,订单总价值在18.4亿美元,约人民币130亿左右。这个金额足以让一个公司运转困难。

“毒订单”后患无穷

虽然中国拿出了自己真诚的态度,只是收了百分之十的定金,但挪威却并不打算真诚合作。挪威船王在2018年左右逐渐取消了6座钻井台的订单,并且在今年取消第七座订单。

这个消息确实让人十分气愤,但是这个“毒订单”更狠的招数还在后面。大船集团希望挪威公司可以将第八座钻井台的订单同时取消,但挪威公司却以这样会违背合约而拒绝。

“毒订单”就像一株带刺的藤蔓,慢慢缠住大船集团然后收紧藤蔓,大船集团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130亿订单被连续取消,导致大船集团负债20亿破产,一个庞大的公司因为毒订单而就此垮台。

挪威方面在合同生效后的第五年,突然宣布取消6座钻井平台的合同,这种毁约行为可谓毫无商业信用和契约精神可言,挪威公司还声称大船海工建造速度慢,无法按期交付为由,要求已经无奈破产的大船海工退还10%定金,同时赔偿毁约的各项损失。

法庭诉讼胜率极低

大船公司对于挪威方面的公司的行为十分愤怒,将挪威方面的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但是早在大船公司之前,就有不少企业因此受害。然而在合约签订时,却明确表示了双方发生纠纷时只能买方国家进行仲裁,这也意味着我国船厂在申诉时的失败。

我国近年来“毒订单”事件发生了很多,国际造船业里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单不敢接,接了死得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订购了大量船只,却多次撤单弃船,还有不支付尾款的现象。

作为发达国家的挪威不仅以极其卑劣的手段迫害他的竞争对手,同样这种行为也严重影响到全球的造船企业的发展。不仅在造船方面,我国各种行业都在面临着危机。我国大量订单遭到取消,在人们不仅要承受国内经济由于某些原因带来的影响,还要承担大量订单取消带来的危害。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希望如此来阻碍我国的发展。

中国该如何反击

“毒订单”的威胁确实对我国造船业产生了严重的损失。不少人谈“单”色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放弃订单,放弃造船业。面对毒订单我们仍需一些策略。

订单虽然可怕,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它要了解其中的套路。面对疑似毒订单的,我们需要提前对相关公司进行该类毒订单的调查。如有该类订单频频在该公司发生,就要及时终止订单或及时躲避,以订单给公司带来危害。

面对已经遭受毒订单的公司,一定要及时想办法给公司寻找喘息的机会,努力提升公司的实力,以防破产。同时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交易,以防不测。

我国虽然在全球开始永远越来越高的影响力,但是面对此类问题,我国仍需要努力,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国际地位。只有国家有实力,我们才能有话语权,更有力地打击国外消极势力对我国的侵犯。

在特殊事件的影响下,中国造船企业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始反击。为了使“产融结合”落实落地,同时振兴国家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责任与担当,造船企业将与大型租赁公司实施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防止造船企业接受毒订单而导致破产。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协同合作努力推动复工复产、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携手共克疫情时艰”,不仅体现出我国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世界造船大国排名

 据统计,全球前四位造船大国的排名分别为韩国、欧盟、中国和日本。韩国造船厂在2005年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1450万修正吨,远超过名列第二的欧盟的850万修正吨,而中国造船厂为700万修正吨的船舶订单,高于日本的620万修正吨。

关于《历史造船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返回栏目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