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那么多文字,只有汉字成为了艺术,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
有人认为,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是象形文字。但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
原因有二。一是世界上并非只有汉字是象形文字,像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埃及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它们不仅没有发展成书法,而且早已消亡。
二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从篆书向隶书发尸长时,就已逐渐远离了早期的象形意味,不再是象形符号。
汉字能发展成书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一、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生活相对富庶、稳定。而古代西方多是游牧文明,需随着雨季逐水而居,他们四季追逐兽群生活。
这种差异导致中华民族很早即安居乐业,语言、文字能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中传承下来,并能有时间、有闲情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发展一些小趣味。
这是汉字能发展成书法的社会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相对领先的原因。
二、汉字能成为艺术的另一原因在“书写”。这其中,毛笔的发明是一大创举,也是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的重要一环。
人们正是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注意到以什么样的笔法,以什么样的节奏,通过什么样的结构,能让汉字更美观、更漂亮,这样,书法逐步萌芽了。
再后来,人们注意到书写时情绪的不同,其书写出的字有差异,于是思想与精神又被赋予到汉字之中。
当一个汉字符号被书写者注入力量、气势、感觉和生命,这时侯,它就不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了,而是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中国汉字的艺术性来源于三点:自然之美,结构之美与个性之美@对玥言诗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和启发。
在笔者看来,如果单单把中国汉字看成是现在的白话文字,未免视野有些太过狭隘,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自甲骨文开始到如今的白话文字,中国的汉字究竟有何魅力?又如何能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呢?
中国汉字的艺术性首先来源于其自然之美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争论颇多,如“结绳”、“八卦”、“石刻”、“图画”、“书契”等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每当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人们都会留下记录,而文字——就是记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甲骨文来说,众所周知,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人们用记文字的方法来描绘他们所经见的外在事物,甲骨文中的文字就是模仿外在事物所形成的图像类,或者说是象形类文字。
(图: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字体)
上图是甲骨文中所记载的12生肖文字,我们会发现,甲骨文中的文字与现实中所存在的动物的形状非常相近,与白话文有所不同,甲骨文的文字诸如牛羊等都用笔墨描绘出了动物角的特征,诸如蛇龙等都用笔墨描绘出了身形细长的特点。
动物是自然界的生灵,每一种动物都是天地精华的孕育者,都是大自然的宠儿。甲骨文的文字对于动物形态的模仿和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动物真实、本来的面貌,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之间的平衡点,是极其富有自然美感的人类文字。
中国的汉字是具有结构之美的熟悉中国汉字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写字很容易,但是要想把字写成像书法家那样的程度,没个几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同样的字在不同人看来,有些字就是艺术,有些字就是不堪入目,这字与字中间的差距到底在哪儿呢?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汉字,是很注重结构之美的汉字,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的汉字是有“重心”的。下图是欧阳询的楷书模本,就文中的“风”字来说,这个字有没有框架?有没有骨骼?能不能立得住?全要靠外面的框,也就是一个“几”字,整个“风”字写的左边短小,右边粗大,是因为,整个“风”字的右边写的重,左边写的轻,这样整个字才是饱满的,才是能站的住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骨骼,也就是中国汉字所注重的结构之美。所谓“画龙画虎先画骨”,写字也是这个道理。
(图:欧体小楷模本)
中国的汉字是内蕴个性之美的同一个汉字,不同的书法家来写就会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韵味。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内蕴其中的个性美,同一种字体,不同的大书法家来写,也根据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造诣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图:同样的汉字在不同字体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篆书的平整对称,舒展均匀;隶书的化圆为方,蚕头燕尾;草书的笔画连绵,自由洒脱;楷书的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以及行书的公正清晰,飞扬活泼。不同的字体都是不同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象征,是历史和时代之美与书法家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完美融合。
中国的汉字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灵魂和依托,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不竭生机与源泉。
感谢诸位的评论与点赞,希望与您在彼此的学习中共同收获感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真诚鸣谢提供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