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利用风能的历史
你有没有发现,家总是越来越拥挤,日子总是越过越琐碎。
在偶然获得一件东西时,我们总是习惯用加法思维继续添加一些与之相关,但并不需要的东西,于是家里的面积被这些东西不断挤压,最终不得不来一波彻底的断舍离才能将家解放出来。
其实,这就是“鸟笼效应”,它的诞生起源于一名非常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这么一个类似“鸟笼效应”的故事,它叫见微知著:
殷纣王帝辛年轻时也是一名明君,但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殷纣王统治后期,设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由此达到昏庸残暴的顶峰。
从“鸟笼效应”里,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首先就是惯性思维。
看到鸟笼就联想到鸟,看到烟灰缸就自然认为这个人会抽烟,……我们常常受困于惯性思维,按照固有的模式和套路去思考问题,形成盲点而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往好处想,这叫“熟能生巧”,但更多时候只是“想当然”。
这样的思想桎梏,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用英语翻译“中国银行”,就情不自禁念成“China Bank”,所以你总是学不好英语;买了10号零点三十分的火车票,结果10号晚上去时火车已经开走了……
回顾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少是被惯性思维所影响的呢?
其次是他人的不解,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双十一这么便宜你为什么不买?三十岁了你怎么还没有结婚?别人异样的眼光无形中透露出一些不好的讯息:双十一不买东西是傻,三十岁了还不结婚是没人要。
即使最初的你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也很在别人的眼光下坚持下来,最终怀疑自己是否正确,从而陷入别人给你设置的鸟笼中。
最后是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的选择。
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影片讲述两个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余下的日子里度过丰盛和欢乐的人生故事。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是最后一件,做一件少一件。所以他们更加珍惜当下、也会更加谨慎。
这就是一种减法思维, “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有时失去比拥有更踏实,但放下比拿起更沉重。
我们总是想着填满那个“鸟笼”,本质上是想要填满内心的欲望,鸟笼效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我们的贪婪。
因为贪婪,所以舍不得丢弃精致的鸟笼,因为偶然得到或赠送的东西有价值,即使我们当下不需要,也总想着将来需要,所以为它添置了更多我们本不需要的附属品。
消费主义之所以盛行,正是因为商家掌握了人性中的贪婪,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鸟笼”:第二件半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一克拉以上的钻石才是爱情……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鸟笼效应”也不例外,明白了“鸟笼效应”的内涵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鸟笼效应”,给我们带来新的改变。
避免被别人的“鸟笼”限制
尤其是商家设置的“鸟笼”,防止掉入商家的圈套。在购买东西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明确这一点之后,无论商家给你设置的是金鸟笼还是银鸟笼,你都能从容不迫地识破,不会仅仅因为便宜而买回一堆用不着的东西了。
2.学会利用“鸟笼”的正面效应
读书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习惯,很多人明白却很难坚持。有研究表明,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欲望,这其实就是利用了“鸟笼效应”,所以不妨将那些书籍常常敞开放在离自己近的位置,总有一天你会想到拿起来看看。
当你慢慢越读越多,就会自然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再依赖“鸟笼效应”了。
3.给别人设置一个“鸟笼”
人们总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好的评价而不断向那个方向去靠,以达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预期。
比如当你的老公心血来潮做了一顿晚餐,作为妻子不妨多夸夸他做得好吃,或许你会发现你的老公下厨的次数越来越多,因为他情不自禁地去靠近和符合他在你心目中“大厨”的形象。
“鸟笼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我们不需要过于恐惧和刻意去避开它,而是想办法让它发挥出正面的作用。当你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什么东西时,那不妨往里装进好的兴趣、好的习惯、好的生活方式,最后养出一只漂亮的小鸟。
2. 人类利用风能的一种形式
常见的发电方式:
1、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配合水轮发电机产生电力,也就是利用水的位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而得到电力。科学家们以此水位落差的天然条件,有效的利用流力工程及机械物理等,精心搭配以达到最高的发电量,供人们使用廉价又无污染的电力。
2、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指利用可燃物(中国多为煤)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系统包括:燃料供给系统、给水系统、蒸汽系统、冷却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一些辅助处理设备。
3、核能发电:核能发电的核心装置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按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和快中子反应堆。
4、风力发电:把风能转变为电能是风能利用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
5、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能发电的,与火力发电类似。
6、人力发电:能产生力的东西皆能发电,像水力和风力似的,人力也能发电。因此产生了手摇和脚踏之类的发电机,将人在运动中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电能。
发电即利用发电动力装置将水能、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热能、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转换为电能。
20世纪末发电多用化石燃料,但化石燃料的资源不多,日渐枯竭,人类已渐渐较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来发电。
3. 风能给人类带来哪些贡献
是指德国。
以前核电发电量占到了德国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随着环保政治正确的愈发猛烈,德国早在2011年之前就关闭了8座核电站。近几年又陆续关掉了6座核电站中的三座。就在前些天,在德国南部,一座弃的核电站的冷却塔被爆破拆除,截至目前,德国还有最后的三座核电站,一旦明年这三座核电站关闭,那么德国也就彻底告别了核电站。德国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以后,到2022年将成为西方工业大国里第一个全面弃核的国家。
目前,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20年就已经占据了总发电量的50%,是十年前的近三倍。其中,风力发电做出了最大贡献,占比27.4%;光伏发电占比9.7%;其余的12.2%则由生物质能,水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构成。
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数据必然会继续提高,德国希望到2030年能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65%。所以德国才有十足的信心,在如今能源稀缺的时候,下令全面弃核。
4. 风能的发展史
(一)世界农业工程发展与回顾
世界农业生产活动起源于旱地农业。在亚洲,中国的黄河中游在7300—7800年前,旱地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近东地带旱地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农牧结合的初期生产形式业已出现,伊拉克已使用牛拉犁耕作。在印度次大陆,在公元前2500—1500年间,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已出现了灿烂的哈拉班文化,居民已开始使用青铜制的锄、镰进行农业生产。在非洲,埃及的旱地农业略晚于中近东地区,但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一年一度洪水淤积肥沃的土地,成为旱地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在美洲,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已开始了农业生产,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辉煌的玛雅文化。
在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役畜和以铁制农具代替石制、木制农具后就进入了传统农业时期。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是处于手工业阶段,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最初的农业工程活动主要是兴修水利工程,几千年以前,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就有了水利工程设施和应用一些简陋的水利工具和农具。荷兰于13世纪已有闻名于世的风车,可用于提水,16世纪已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18世纪工业革命后,传统的工程学科比较成熟,工业迅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对农畜产品和劳动力日益迫切的需求。到19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率先研制和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发明了各种畜力牵引的铸铁犁、钢犁、中耕机、条播机、脱粒机、收割机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及石油工业的兴起,使机械动力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些国家开始大量使用拖拉机。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建立和发展农业工程学科的任务。所以农业工程的概念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而提出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农业工程学科也有了很大发展。机器土壤动力学、农业生物环境物理学、农业物料学、水土作物相互关系学等介于生物学和传统工程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渐趋成熟,农业工程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从应用传统工程手段,深入到农业生物体与工程手段相互关系方面来,形成独特的专业领域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高能物理、生物工程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工程不仅在研究和设计中应用这些新技术,而且把各种农业系统当作工程来研究,并且应用计算机模拟优化的方法,来寻求农业系统在多因素、多层次条件下,实现多项目标的优化或合理的解决方案。
把农业工程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是由美国率先开始的。1896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农学院首先设立“农业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畜力机械化机具、灌溉和排水知识及实用机械技术和测量技术。以后几乎在所有的美国的农学院内都把它做为公共必修课。1907年12月在美国麦迪逊成立了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1910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工程系,到1978年达到44所。加拿大也于1920年在萨斯卡其旺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农业工程系。在美国农业工程系下设若干专业:农业机械与动力、农业建筑与环境、水土控制、农业电气化、农产品加工等。美国在农业部设立有主管农业工程的部门和各种有关农业工程的专业研究所。农业工程成为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防止土壤侵蚀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农业工程问题,特别是在1934年春天发生的一次“黑风暴”,大风在一夜之间就从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科罗拉多、德克萨斯、怀俄明等州刮走了3亿吨肥沃的表土,惨重的损失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壤保持的重要性。美国国会通过了水土保持法案,开展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农田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的土地整治工作。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成为旱地农业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业工程迅速发展,并在旱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少耕免耕残茬覆盖保护耕作法的普遍实施;机械作业的筑梗梯田的建设;现代化的小型集水结构的兴建;有限灌溉节水型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电脑和其它物理化学新技术的应用,使旱地农业生产面貌起了很大变化。
前苏联从1922年建立苏维埃联盟国家以后,设立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水利与土壤改良、农业机械设计创造、农业建筑、饲料工业、肉乳产品加工等专业学院或专业研究所。在29世纪40年代,原苏联学者提出水利土壤改良原理学说,强调对土壤、肥、气、热状况进行综合调节;80年代又提出了水利土壤改良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土壤的状况,而且要改善整个农业生物地球群落的状况。其状况也不仅仅是指水分状况,而是还要改善盐分、养分、热、气和农田小气候,即由单一的水利土壤改良向综合农业土壤改良发展。
印度政府对旱地农业工程的研究很重视。在全印农业研究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中央和地方先后建立了8个与旱地农业工程有关的科研机构。其中中央农业工程研究所(CIAE)建立于1976年,是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骨干研究所,内设5个专业,即作物生产工程、采后工程、农业能源和动力、农工交叉工程和仪器与数据加工工程;中央旱地农业研究所建于1985年,是一个多学科的旱农研究机构,在旱地农业工程方面除集水保水工程外,还研制不少旱地农业耕作机具;中央旱地研究所,在农业工程方面以太阳能和风能研究为主,并进行土壤改良的研究。还有中央盐渍化研究所、印度旱地和饲料研究所、中央水土保持研究和示范研究所、东北丘陵区ICAR研究联合体等旱地农业研究机构中都没有农业工程部。这些研究机构及23所农业大学都参加了“全印旱地农业协作研究项目(AICRP)”,该项目有24个课题,旱地农业工程是列入该项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列入该项综合研究的四大学科(农业工程学、农学、土壤学、植物育种学)之一。旱地农业工程研究的内容包括农田机具、流域开发、水土保持、集水结构、节水灌溉、盐渍土改良等。
(二)中国农业工程发展与回顾
农业工程,作为一门技术,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就不断地进行农业工程的应用.主要是农具和农田水利的应用。蔬菜阳畦、水利及风力没施、农村住房建筑等也都是古代就有的农业工程。
自周秦以来,最突出的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56~前251年兴建的四川省灌县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排、航运等功能,经过修缮,沿用至今。仍是川西平原农业早涝保收的关键设施,而且灌溉面积较初建时增加了1倍。早在2000多年前修建的农业水利工程完全符合今天的农业水利工程原理。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农业水利工程已相当发达。
5. 利用风能的发明
1、天地——盘古,开天辟地也。
2、人类——女娲,抟黄土作人。造人的神话始见于屈原的《天问》。
3、国家——大禹,建立夏朝。但是,夏到底是国家还是氏族部落,始终是一个问题。夏由大禹建立,还是由启建立,也是一个问题。
4、酿酒——难考。一说杜康(少康),上古少康初作箕帚、秫酒;二说仪狄,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三说水酉,专门负责禹的饮食起居,发明酒后以其名字“水酉”称为“酒”;四说凤鸟,神农九世公主、少昊之妻。
5、衣服——黄帝,教民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后来,嫘祖的织工胡曹加以改造完善,量体裁衣,用锦帛做成了衣服。其夫伯余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裳。
6、制鼓——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玄女教授黄帝诛杀兽夔取皮作鼓,劝雷神献肋骨作锤,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闻声丧胆。
7、杵臼——雍父,黄帝臣民。《说文解字》“古者雍父初作舂”,《世本·作篇》“雍父作臼杵,舂也”。《周易》又说,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8、网罟——伏羲,发明了捕鸟的网、捕鱼的罟。《周易》载,庖牺氏(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身边有个好朋友,制作网罟手艺最巧,称为“网罟”。
9、取火——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后来,颛顼大帝的儿子重黎为火正,他根据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而发明了敲石取火。
10、房屋——难考。一说有巢氏,又称大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二说高元,黄帝之臣,高氏始祖,首次将居处从洞穴和树屋中移至地面,进而创建了宫殿,堪称建筑之祖。
11、熟食——伏羲,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创造了烤、炙、蒸、煮成制作和食用熟食的习惯。
12、梳篦——赫连,被黄帝俘虏关在牢里,蓬头垢面,做了一个简易梳子解痒。嫘祖见后以为稀奇,开创梳子制作。可惜赫连已经被斩杀。
13、食醋——帝予,杜康之子。杜康造酒儿造醋。相传杜康发明酒后躲避,帝予模仿父亲造酒,21天酉时无意中发明了醋。
14、汉字——仓颉,黄帝史官,双瞳四目。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
15、厨艺——难考。一说王厨,帝喾御师;二说彭祖,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
16、制陶——难考。一说宁封子,《列仙传》说他是黄帝的陶正,能积火自焚,随烟气而上下,后授黄帝《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二说昆吾氏,祝融后代陆终的长子,居楚国,《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
17、八卦——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利用八卦可以推演事物的变化,占卜事物的发展。
18、书契——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造书契以结绳崐之政”。
19、婚姻——伏羲,《史记·三皇本纪》载,崐古(伏羲)“始创嫁娶”。又说,伏羲妹妹女娲亲为人媒,明令颁行了男女婚姻制度,后人敬奉为媒神。
20、针灸——伏羲,《帝王世纪》载,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
21、围棋——尧帝,晋《博物志》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传说尧帝长子丹朱不敏,尧发明围棋用以启智。丹朱习得围棋棋后,伸引出战争方面的道理,发明了两军针锋相对博杀的象棋。
22、中医——难考。一说黄帝,与医臣首辅岐伯一起著成了《黄帝内经》;二说巫祝(彭),娲皇令其率众巫使施巫术治救伤兵;三说神农,尝百草开创医术;四说雷公,黄帝的医臣,首创内科学,创造了望、闻、问、诊检查方法;五说俞柎,黄帝的医臣,首创外科学,曾医治好黄帝的幼子禺阳。
23、绘画——柏芝,伏羲的仓库管理员,用燃过的炭在石头上作画。后来,黄帝的画师史王,继柏芝之后,发明了传统的中华画技。
24、算术——隶首,黄帝库臣。首研数字,得一、十、百、千、万、亿、兆之数,进行以记数,更进而以加减,再进而有乘除,遂成规矩算术。
25、笙簧——女娲,伏羲妹妹。根据风吹竹林发出悦耳的声音,以竹子为原料,发明了笙与簧等远古乐器,以愉乐国民之心。
26、记事——中央氏,伏羲的国库管理员。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原始数学计算方法,是人类数学发展的原始源头。
27、舞蹈——阴康,伏羲时代十五世帝王。发明优美的舞蹈套路,以方便人民锻炼身体,以减少他们患关节疾病的痛苦。又说,黄帝的乐官冷伦,不仅发明了音乐,还创作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
28、农业——炎帝神农氏。辨五谷之后,从狩猎采集为食的远古原生社会,进步成为了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农耕社会。
29、茶业——炎帝神农氏。在太湖洞莫厘峰上采得茶树,种在洞庭西山的碧螺石旁,摘其叶制茶,名曰碧螺春。
30、烧荒——烈山,神农皇帝的族爷。他钻研燧人、祝融用火之事,想出了在较平坦的丘陵及山坡上以火焚荒开田的方法。
31、灌溉——白阜,神农的司农大臣。他想出抗旱的好办法,领导先民开渠引水浇灌良田,使农作物收获颇丰。
32、挖井——井章,神农之子。他带领先民成功地挖出了地下水,供人民生活需用,还开创了地质学及钻探学之先河。又说,井祖为黄帝之臣伯益。
33、改沙——风沙氏,神农大臣。他领导先民改沙造田,植树防治风沙,培育出许多抗旱树种,先民尊称为风沙氏。
34、乐钟——鼓、延孪生兄弟,神农四世君帝族弟。他们发明了乐钟,演奏起来声音潦亮清脆,是一种很动听的打击乐,号为打击乐之祖。
35、锅灶——黄帝。先发明灶,后又发明釜甄,“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36、盘盂——孔甲,黄帝的臣子。继黄帝制作釜与甄后,发明了盘和盂,使先民家居生活用具更加多样化、具体化。
37、帽子——荀氏,黄帝请来的隐世大贤。除避丑御寒外,增添了美质。
38、鞋子——於则,黄帝的臣子。他见兽皆有蹄,蹄皆有硬茧,便制成了鞋子,可使人行路便捷,又可防爬虫咬蛰。后来,孙膑苦不能行走,发明原始皮鞋,也奉为“制鞋始祖”。
39、造车——黄帝,亲自发明了代步和运输的工具,因之号轩辕氏。后来,黄帝的车正奚仲根据车轮的间距,制定了车行之律。
40、制镜——黄帝。他发明铜镜,让先民认识美。又说,嫫母制镜。
41、棺椁——黄帝。已从原始的天葬仪式,进步为文明的土葬,黄帝又亲自发明了棺材和修造墓室,让人类的亡灵得以入土为安。
42、饲养——常先,黄帝的司牧渔大臣。深谙驯养六畜鱼虾之道,将华夏的渔牧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黄帝牧臣胲便更是驯服六畜的代表性人物。
43、蹴鞠——黄帝。发明了远古的足球,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是竞技运动的真正源头。
44、造舟——赤将,黄帝大臣。先制出木舟,又做出舟楫用以划水,见行之甚缓,复又以木作舵以掌握方向。又说,黄帝的臣子共鼓和夷狄发明了舟楫。
45、木业——难考。一说黄帝大臣赤将,发明了锯伐之以木,制成多种木器,如杵可捣米,椅可坐,床可卧,数不胜数,乃木匠鼻祖;二说鲁班,春秋鲁国建筑师,发明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
46、桥梁——赤将,黄帝大臣。匠心独具地发明了木桥,便利人类交通。
47、音乐——冷伦,黄帝的乐官。发明了音乐、制作乐器,还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后来,黄帝的琴师仰延首创了乐谱,第一次将冷伦发明的五音宫调编成乐谱纪录了下来。又说,伏羲十四世葛天,发明《葛天氏之乐》,加之娲皇之笙簧演奏,以成音乐娱之于民。
48、炼铜——少昊,黄帝的六子。他第一个从矿石中冶炼出铜,又将铜锤练成各种农具。
49、造剑——少昊,黄帝的六子。他利用铸造技术和冶铜技术,造出了兵器矛、斧,还铸造了青铜宝剑。
50、编钟——大容(大猿),黄帝臣子。在深山里选矿时无意中听到矿石悦耳的声音,便发明了古编钟,还发明了编钟乐曲,适用于节日庆典等活动。
51、弓箭——挥,黄帝的孙子。他发明了弓,用来弹石射人射兽。后来伏羲的后人夷牟发明了箭,用于战争和狩猎,达到了及远杀敌伤故效果良好的作用。神农部族伯陵的儿子殳,发明了箭靶,专供瞄准练习。又说,后羿发明弓箭以射九日。
52、火药——嫫女,黄帝的妃子,为了与蚩尤战争的需要,将松香、硫磺、木炭拌在一起,发明了火药,成为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
53、日历——难考。一说黄帝,根据滴漏计时基本准确的计算法则,创立了时辰学,并将一个昼夜定为十二个时辰,又以玉为琯定十二月;二说羲和,黄帝的大臣,占日而知太阳东起西落的表象,研究出了日历;三说常仪,黄帝的大臣,根据星月运行的规律,发明了月历;四说大挠,黄帝的天文臣吏,发明了华夏古历法六十年甲子周期演化理论;五说后益,黄帝重臣,求教于长者鸿钧,确立了年之说法;六说容成,黄帝的天官总篡,发明了华夏历法万年历;七说计时,黄帝臣子,用特别容器均速滴水的办法,发明了计时滴漏器。
54、指南车——风后,黄帝臣子。黄帝与蚩尤战争中辨别不清方向,风后利用磁场原理,发明了指南车。
55、礼仪——管兴,黄帝臣子。他创制了一些盛典的礼仪,并不断改进发展。管兴是华夏礼仪之邦礼仪盛典的创始者。
56、货币——黄帝。为方便商品流通,亲自设计了华夏第一批货币,名曰金刀,这是中华钱币史的源头。
57、道路——竖亥,黄帝交通大臣。奉皇命修筑全国道路,以步为尺,四步一丈,150丈一里,成为中华历代的计算基本单位之一。
58、教育——少昊帝,黄帝继承人。十分重视于子弟教育,亲自办学,教导学习各种技艺和文化,并号召国民兴办教育,堪称中华教育始祖。
59、养花——女夷,少昊时代花神。《淮南子》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主春夏长养,是识花、养花的创使人。
60、法典——皋陶,唐尧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创国家第一部法典,被万世敬奉为狱神或司法神。虞舜亲自创作了三故五典,做为治国之文典制度之本。
61、技师——巧倕,帝尧的工正官员。巧倕创百技,他创造了近百种实用美观的生活、工作用具,堪称华夏民族工匠技师真正的鼻祖。
62、农耕——难考。一说后稷,唐尧的弟弟。为朝廷司农大臣,创造了许多农耕新技术,特别是播种技术;二说叔均,后稷的侄子,发明了耙等实用农具,使国人懂得了精耕细作;三说大禹,发明了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四说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
63、歌唱——老童,颛顼儿子。第一位用歌声演唱鼓舞人民的歌唱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歌,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在劳动中鼓舞干劲。
64、量具——竖亥,虞舜重臣。奉命丈量国土疆域,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当为华夏量度制作鼻祖。
65、铸鼎——黄帝铸造了代表华夏的神鼎,大禹定国立夏时,根据黄帝铸的天地人三鼎,又将中华按九州设立铸造了中华九鼎。
66、龙图腾——黄帝。以闪电为形,用蛇的身子,加上鱼的鳞甲,马的头颅,狮的鼻子,虎的眼睛,牛的舌头,鹿的尖角,象的牙齿,羊的胡须,鹰的爪子,狗的尾马。又说,伏羲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
67、凤图腾——嫘祖,黄帝妃子。仿照黄帝制定龙图腾的方法,以孔雀的头颅,天鹅的身子,金鸡的翅膀,翠羽山鸡的羽毛,金丝雀的颜色组成了一只华美靓丽的凤凰。
68、龙袍——敤首,帝舜妹妹。画学祖宗,称为画嫘。为帝舜设计了龙袍。
69、扇子——敤首,帝舜妹妹。为孝父母,以芭蕉的叶子为摸样,制作发明了扇子,她又巧夺天功,以扇面作画,甚是精奇。
70、杂技——蚩尤。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因为蚩尤乃角抵英雄。
71、雨伞——鲁班,春秋鲁国人。传说发发明了伞,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又说,黄帝妃子嫘祖发明了雨伞。
72、风筝——鲁班,春秋鲁国人。传说发明了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
73、砚台——子路,孔子学生,砚墨而传之。又说,春秋鲁人仲田凿石而成。
74、制墨——子路,孔子学生,以砚墨而传之。《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最早记载的是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字仲将),“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75、锁栓——鲁班,春秋鲁国人。用捣棒钥匙形的栓取代了鱼形栓,还发明了锁制栓、钻头、楔、辘轳、铲。
76、石磨——鲁班,春秋鲁国人。看到老妇人使用捣捶和臼时很费力气,将两块厚石头片切成圆柱,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发明了石磨。
77、气象——难考。一说赤松子,一作赤诵子,神农时施雨的雨师。《淮南子》最早记载,《列仙传》详细记载。炎帝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二说车区,黄帝的天文官,首创天气预测学科,成了人类第一位气象学家;三说鬼谀区,黄帝天文官,掌握了天气寒、暑、温、凉的变化,创立了春夏秋冬四季学说。
78、畜牧——王亥,名振,商契第六世孙。王亥牧牛之故事,说他“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实为中国畜牧业的创始人。又说伏羲氏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
79、乐器——毋句,唐尧时代人,根据敲石发出悦耳之音,发明了石制乐器磬。后来,虞舜时代的仰延,发明了二十五演琴,实为中华音乐先祖之一。又说,伏羲氏制作了琴瑟。
80、看相——风后氏,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81、冶炼——老子,春秋楚国人,号太上老君。铸造八卦炉(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由此发明了烧窑、冶炼、铁匠等。
82、木炭——孙膑,战国军事家。他的老师鬼谷子令其寻找“无烟柴”,最终发现了木炭。
83、狩猎——伯益,黄帝后裔。擅长畜牧狩猎,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管理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
84、竹篾——泰山,鲁班的的徒弟,因与师娘不和离开单干,凡是鲁班用木头做出来的东西,他都可以用竹子做出来。
85、二进制——伏羲,《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
86、丝绸——嫘祖,黄帝夫人,发明蚕桑丝绸,尊为蚕神。黄帝战胜蚩尤后“蚕神献丝”。
87、旅游——憜,共工氏的儿子。秉性恬淡,喜欢游山玩水,死后奉祭为祖神,就是旅游之神。一生没有什么贡献,但也从没有做过一点儿坏事。
88、分宅——黄帝。设井分宅,以此阻止邻里之间的争端。天下黎民每八家分一井,开出方便各家行走方便的回道,凿井于八家之中。
89、宣传——刘雷,黄帝十八子。他胸怀阔大,心装世界,一心计划出行万国,立志传播中华文明。实乃中华宣传公关鼻祖。
90、绳索——伏羲,从蜘蛛结网捕虫的规律中,发明了搓绳索、织鱼网。
91、兵器——蚩尤,上古远祖。发明了很多东西,但都为黄帝所破。甲胄是其中之一,还铸造金属武器,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兵器。
93、亭子——黄帝。发明了亭子,为先民避雨之用。
94、姓氏——伏羲,上古远祖。他开始正姓氏,自姓为风。
95、官职——伏羲,上古远祖。他开始定官职,分理海内。
96、筷子——彤鱼氏,黄帝第三妻。将竹子折成短节,代替手指炒肉。
97、骨针——方雷氏,黄帝第二妻。把丝线穿在骨针尾部,用来缝衣裳。
98、算盘——隶首,黄帝库臣。首研算数遂成算术,又发明算盘(算筹)。
99、印章——风后,黄帝之臣。仓颉先发明指印,风后又发明印台。“黄陵有座印台山,黄帝玉印藏里边;对面就是轩辕庙,山前有条沮河川”。
100、皇帝——秦始皇。他好大喜功,认为 “王”的称号不能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便从“三皇五帝”中取意,称自己为“皇帝”。
6. 风能的由来
古代的风车,是从船帆发展起来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样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轴的四周,风吹时像走马灯似的绕轴转动,叫走马灯式的风车。这种风车因效率较低,已逐步为具有水平转动轴的木质布蓬风车和其它风车取代,如“立式风车”、“自动旋翼风车”等。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公元7世纪在西亚—大概在叙利亚,建造了第一批风车。世界上的这个地区有强风,几乎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吹,因此就面向盛行风而建造了这些早期风车。它们看上去不像如今所见到的风车,而是有着竖式轴,轴垂直排列着翼,与旋转木马装置上排列着木马很相似。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风车具有明显的特点,除卧式轮轴外,风帆为船帆式。帆并非安装於轮轴径向位置,而是安装在轴架周围的八根柱杆上。帆又是偏装,即帆布在杆的一边较窄,在另一边较宽,并用绳索拉紧。
西方风车的不同之处在叶片环绕着垂直面而转动。因为风在欧洲比在西亚较为变化不定,所以风车还另有一个机械装置,以使翼板面对着风来的方向转动。
风车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图腾,风车象征着荷兰的民族文化,象征着人们对天空的热爱,象征着童话般的幸福。西班牙随处可见的就是风车,虽然如今的风车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效,但确象征着西班牙农业的曾经。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