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造船技术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韩国造船技术自称世界第一,海军为何弱的连日本都不如?
- 2、中国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属什么水平?
- 3、中国的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 4、古代造船的过程和技术?
- 5、明朝的造船技术比清朝先进吗?
- 6、明代的造船技术有多先进?
韩国造船技术自称世界第一,海军为何弱的连日本都不如?
韩国也没少当过造船业的世界第一,问题是日本也经常当全球第一造船国。
韩国海军拥有两艘两栖攻击舰分别是马罗岛号和独岛号,三艘世宗大王级宙斯盾驱逐舰。
日本海军则拥有四艘直升机航母出云号加贺号,日向号伊势号。4艘金刚级,两艘爱宕级,共计6艘的宙斯盾驱逐舰,而且日本海军还有两艘宙斯盾驱逐舰已经下水,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总的来说,日本面对韩国拥有一倍的数量优势。那么为什么韩国的海军这么弱呢?
战略位置导致重心偏移!
对于韩国而言,韩国是一个三面环海一面对陭的国家,如果他北面的那个兄弟不是那么的强有力的话,韩国也可以走向大洋,在大海中获取更多的利益,问题就是他北边那个兄弟有点强,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所以韩国必须在它的北部边境部署重兵。因此韩国需要在这个地方布置大量的坦克,火炮,装甲车,导弹,战机等等一系列的吞金巨兽。
而且韩国在海外的利益比较少,因为韩国的定位就是一个屈服于美国之下的高科技国家,也就是说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之下,韩国只需要抱好美国的这一根大腿就够了,韩国的国际环境比较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会显得无聊,制裁韩国。
但是作为一个不甘心沦为咸鱼的国家,韩国也是有一定的雄心壮志的,只不过它的经济实力和他的邻居相比确实是有些相形见绌,所以韩国海军选择了跟随战略。那就是韩国海军不能太弱,得有个日本的1/2。日本有什么韩国就得有什么。
日本有日向韩国就得有独岛,日本有出云韩国就得有马罗岛。日本有金刚,韩国就得有世宗大王。日本有苍龙等一系列的龙,韩国就得有212至于空军什么的直接按照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规模,砍一半采购就行了。
日本是一个由诸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日本没有任何的陆上邻国,也就是说日本想要拓展其势力范围,必须要通过海军。因为对于日本而言如果日本的陆军派上用场的时候,就证明日本已经濒临战败,已经无路可退,可以赶紧把中间那块红涂白了。
日本海上自卫队作为日本主要发展对象,日本又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比韩国有钱,日本海自怎么可能弱得了呢?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岛国而言,海军是其必须优先发展的军种。(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两大号岛国也在此列。)因此韩国海军弱于日本海上自卫队。
中国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在当时世界属什么水平?
中国古代的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最先进的阶段,它的造船技术让许多国家都非常佩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作为一个大国该有的一种风范以及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唐朝宋朝以及明朝就有几个朝代的时候,我国的航海业造船业可谓是非常的厉害,在明朝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随着中国近代一系列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的海上造船业出现了下降和衰败的趋势。
我国在2017年的4月26号这一天,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宣布,那就是我国的第1艘航空母舰,正式的成功下水,这艘航空母舰的下水不仅仅是我国造船业的一个巨大成功,更是体现了我国海上军事实力的一种成功。当这个消息传播出来的时候,中国人无不欢腾,甚至是有的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就因为我国的落后遭到了许多外国列强的入侵,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但是当这艘航空母舰的成功建成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国家不但在陆地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在海洋领域,我们也有和其他国家一较高下的本钱。
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为了能够加强与周边其他国家的交流,明成祖朱棣派成了许多的船只到其他地方去,其中就一阵和作为主要代表的团队带领着一大批的商品,其中主要包括了是一些瓷器和茶叶,还有一些丝绸,开始了巡游世界的道路,在任何巡游世界的道路的过程之中,所曾做的船只非常的庞大,用现在的计量单位来估算的话,长度有130米,宽度达到了50米,整个排水量超过了1万吨。而我们所熟悉的哥伦布的圣玛利亚船,整个船的长度只有30米左右,它的排水量仅仅只有几百吨,这样的船只和我们当时建造出来的船只相比较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造船行业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不但建造出来的船只精美华丽,同时它的军事作战性以及它的科学性都是非常符合标准的,这也让许多外国国家争相学习我们国家的造船技术,推动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沿海9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绵延围绕,得天独厚。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并在许多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达到这一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最初的船是独木舟和木排、竹排。
《易经》有“刳木为舟”的说法。“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舟”就是挖空木头制成的独木舟。至于木排和竹排,现在一些边远地区仍在使用。独木舟和竹排、木排大概是古人看到落叶或树干在水上漂流,从中受到启发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征服江海的最初冲动和尝试。
二、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左传》提到公元前525年,吴国对楚国作战的水军有称为“余皇”的大船,这种船类似于近代海军的旗舰。《左传》还提到公元前485年吴国曾派水军从海路进攻过齐国。当时吴国的大将伍子胥在回答吴王怎样训练水军时,列举了大翼、小翼、突冒、楼舡、桥舡等船,并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可见当时船的种类已多起来。那时越国的造船技术也很先进,有扁舟、轻舟等民用船,有戈船等军用船,有供官府使用的楼船。《越绝书》上说到越国和昊国都有“船宫”,即船坞或造船工厂。以上这些,使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水上交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展。
三、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楼船大小二千余艘的庞大海上船队。《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舡,可载万人,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虽然有夸张之嫌,但那时有些船的规模很大,已不容置疑,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侯”(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1974年,在广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它有3个东西向并列的造船台,长约80米。发掘情况表明,我国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秦汉以后,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快速。
据统计,到本世纪50年代,各类船只达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即有二三百种之多。在这些船中,尤以沙船和福船最负盛名。
沙船是一种平底船。它底平吃水浅,不怕搁浅,受潮水影尾,船体宽大,又有各种保持稳性的措施,故稳定性好;它多桅多帆,吃水浅,阻力小,航速较快;它大都使用多个水密隔舱,有很强的抗沉能力。由于沙船性能如此优越,所以沿江沿海都有它的踪迹,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我国最先驶抵非洲的就是沙船。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与沙船相比,它更适于远海航行。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可见其享誉日久,威力之大。这种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吃水达4米,全船分4层,下层装土石压船,保持船体稳定,二层住兵士,三层是操作场所,上层是发射弓箭火炮的地方,居高临下,容易克敌制胜。
除了沙船和福船外,我国古代还造出许多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性能要求的船只。例如,战国时期就有舫船,这是一种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稳定性好,便于装货载人。汉代楼船高大雄壮,三国时的海上大船长达20丈,宋代有长36丈、宽4.1丈的车船(桨轮船),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连环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环驶回。子母舟内藏有小船,入敌阵后起火与敌船同毁,战士乘小船返回。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船只各逞其能、大放异彩。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的表现之一,是船舶动力设施的不断进步。
我国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短木桨,表明4000多年前已用桨划船。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桨架,船工可以站着用全力划动两根长桨。汉代有些船上使用许多支桨。长沙203号汉墓出土了一个有17支桨的船模型,两侧各有8支桨,尾部有一支船桨。汉代还出现了橹,这是一种比桨更有效的划船工具。俗话说“一橹三桨”,说明橹的效率是桨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是因为用桨划船,一半做实功、一半做虚功,而橹的整个运动过程都做实功。
作为以桨行船的发展,我国古代出现过桨轮船。它是以桨片做成桨轮,用脚踏之,驱动船只前进。《新唐书》载李皋常运用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踏之翔风,疾若挂帆席”。
《宋史·岳飞传》称洞庭湖杨么用轮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虽然桨轮船用人力不如帆船用风力经济而未能广泛使用,但它把桨楫改为桨轮推进,把桨楫的间歇推进改为桨轮的连续运转推进,在船舶推进技术上还是很有意义的。近代的轮船,开始时也是利用蒸汽机推动两边水轮划水前进的。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用桨橹划船只能在近海航行,要驶向远海,必须借助风力。汉魏时期,我国船工开始较多地使用帆。起初是单槌单帆,帆也不大,船走得不快,以后逐渐发展到多帆,甚至多达12帆。帆多可以充分利用风力,同时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如遇风暴突然来临,不能及时把帆降下,就有折桅翻船的危险。于是又改为一桅一帆,但帆的面积加大了。这样既能充分利用风力,又便于操作和节省劳力。
航海技术
《竹书纪年》里提到这样一件事:夏朝的第8代王帝芒曾“东狩于海,猎大鱼”。这表明我国可能在夏代就已有了航海事业。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造船业的进步,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都有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曾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大军用粮的船队。在汉代,我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了较多的海上交往,汉武帝时,我国的航船已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东汉时,我国和天丝(印度)的海上交通也很畅盛,公元116年曾和印度洋以西的罗马帝国发展了海上交通。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海船已进入波斯湾,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了直接的海上交往。出现了《宋书》所说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唐代,在海上交通和造船技术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朝廷在广州专门设立了“市舶使”的官职来管理造船和航海事业,进行对外贸易。那时中国船只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与东非和北非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直到现在,当地的一些国家仍称中国船为“唐船”。
一、宋元两代,我国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空前繁盛。
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元代还在泉州建造了指引船舶进出口的灯塔——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明代则有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壮举。
二、航海事业的发展是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的。
古代的航海技术主要分为天文航海技术和地文航海技术。
1,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方法。
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对于航海任务的完成和船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我国古代船舶出航海上时,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以辨明方向。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中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分不清方向,观看北极星便可明白。直到北宋以前,夜观星辰,昼看太阳还是航海人辨别方向的主要方法。到了北宋,才加了一条: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已能通过观测星的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牵星术”的工具是12块正方形木板,叫牵星板,最大的一块边长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最小的一块边长2厘米,另有用象牙制成的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方板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便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几块木板和象牙板替换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后,便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经对照,用“牵星法”计算出的地理纬度和现在各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合,可见明代天文航海技术已相当先进。
2,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用于航海,成为航海罗盘。国外关于使用罗盘的最早记载是在1180年,比我国晚了将近100年。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关于如何在航行中测算航速航程,三国时有人作了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以确定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形,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得更加具体罢了。我国古代这种计程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的原理很相似。
我国最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一种是“下钩”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能测深达60多尺,这是浅水测深。再晚一些,则用纲,即大绳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这已是深水测深了。南宋末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当时“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可见我国宋代已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记载针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出海航行的重要参考料。至于海图,北宋徐竞《高丽图经》上已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可惜原图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初《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卷末附有著名的郑和航海图。研究15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都把这幅图作为重要的依据。
航海史上的壮举一一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在宋元时代航海事业兴盛繁荣的基础上,造船和航海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初,在南京钟山种植了几千万株桐树和漆树,又在今南京等地设立规模很大的船厂,制造了许多大海船。这些为郑和七下西洋作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故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朱棣起兵,赐姓郑。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即明成祖,便提升他做内官监太监。由于他小名叫“三保”,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明成祖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决定动用国家的力量,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一带进行商业和外交活动。郑和是朱棣的亲信,能言善辩,熟悉军事,加上出身于信奉伊斯兰教家底(当时西洋带的商业大都掌握在伊斯兰教商人之手),因此朱棣让郑和做了这个船队的首领。
郑和的船队有62艘大海船,称为“宝船”其中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容千人,载重量达800吨。郑和带领水手、官员和士兵27000余人,于公元1405年从刘家港扬帆出航,62艘大船按次排成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沿着我国东南海岸,驶向波澜壮阔的海洋,开始书写世界航海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此后的28年中,郑和领导了7次大规模的远程航海,航程达1万余里,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好始系和贸易往来。
古代造船的过程和技术?
古代航海术语: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国, 造船技术, 术语, 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成就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大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匠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水密隔舱的设置: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这样,如果船舶破损不严惩,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如果进水较严重,也可以驶到就近的口或陆地进行修补。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
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生,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车船,古代又称轮船,是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关于车船的最早明确记载是《旧唐书》。书中记载了唐人发明的一种新型战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度”的记载,而更早的《南齐书.祖冲之传》,曾记载有“千里船”,可以日行一百余里,有人认为是车,因史书记载不明确,尚难以肯定。
车船得到实际应用并得到较大改进,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32年,宋将王彦恢建造了一种小型车船,称“飞虎战舰”,船旁设有四轮,每轮有八叶桨片。其后,宋水军中的木工高宣改进了车船,建造了有八个轮桨的“八轮车船”。在杨么太湖起义反对南宋朝廷的战斗中,有两艘车船连同高宣一起被义军俘获。高宣又在义军中进一步改进车船,他在两个月里建造了大小车船十多种。其中有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的土层发为三层,高达十丈以上,可载一知名士兵。车船上置有撞午,专门用来撞击宋军船只。《宋史.岳飞传》中说,义军“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
现在,车船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在近代轮船发展史上,最著名的轮船制造者是美国人富尔顿,他于公元1807年在纽约制造了用机器做动力的明轮船“克莱蒙脱”号,开始了用货船进行定期运输的历史。“克莱蒙脱”号明轮船与中国古代的车船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动力由人力改进为动力而已。
明朝的造船技术比清朝先进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秦军和国军谁厉害一般,有可比性吗?显然没有,大秦锐士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无人能挡。相比之下,当年的抗日战场国军屡战屡败。但谁都知道,假如真的穿越了,两军来一场对战,在热武器的猛烈攻势下,秦军会一败涂地。
所以明朝的造船技术比清朝先进吗?我的答案是不先进,甚至很落伍。但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将明清两朝的造船技术放在大的历史潮流中,长江后浪推前浪,清朝的技术一定是比明朝先进的,但将两者各自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明朝的造船技术是绝对领先当时整个世界水平的,而清朝,虽然有能力自己建造舰船,却主要不得不依靠于西方列强,其造船技术相较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
举个例子,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宝船共有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排水量有两千多吨。可能大家对这些数字很难理解,但只要记住,郑和下西洋的八十多年以后,哥伦布乘坐欧洲最大的船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当时哥伦布乘坐的船最长也就35米左右,宽也就10米左右,排水量一百吨左右。148米和35米,2000吨和100吨的对比,有可比性吗?
很显然没有可比性!明朝的造船技术完爆于当时的整个世界。
但是到了清朝,在马背上得天下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将西方先进科技斥为“奇技淫巧”,所以当工业革命席卷西方世界的时候,大清朝依旧活在梦里,造船技术更是逐步落后(当然这种落后只是相对于当时整个世界的人整体发展水平而言的),到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才意识到船坚炮利的威力,开始发展洋务运动,建造各种造船厂,加强本国的造船技术,可以说这时期的清政府海军从硬实力来说是很厉害的,但制度和思想的落后注定了海军硬实力再厉害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所以清军失败了,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明朝的造船技术再先进也不会比清朝的先进,各种工艺技术随着时间的发展只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先进。但如果将两个朝代的造船技术放到各自的时代,明朝好的造船技术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而清朝落后于当时的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
明代的造船技术有多先进?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船舶体积的增大上,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我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我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代造船的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
关于《造船技术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