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评价张之洞?

133 2024-11-13 14:13 admin

一、如何评价张之洞?

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义至上的人。

张之洞是儒家两千多年来被污染得腐朽不堪后,仍然坚持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正统儒家最后的脊梁。

张之洞一生的努力成果,在巨大的历史车轮面前被全部碾碎,一文不值。

但在他身后,中国却按他的洞见实现了浴火重生,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张之洞门客?

张之洞没有出名的门客。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

山西的铁运销奉天、上海等地,陆运成本很高,张之洞改由天津出海,海运降低运费,张之洞又在产地筹办冶炼局。门客是古代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门客里面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门客其实就是人才储备库。

三、张之洞劝学?

劝学篇是近代张之洞著。1898年刊行。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共24篇。 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提出“中学为内学,西 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

四、张之洞家训?

1.续辈诗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通津①为世用,明道守如珍②。

  ——张之洞《续辈诗》

  【注释】 

  ①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比喻显要的职位。本句世传本为“通经”。 

  ②如珍:像珍宝一样。本句世传本为“儒珍”,此处采用张之洞嫡亲孙女张厚粲、嫡亲孙子张厚枚两位先生家传本记述。 

  【译文】 

  要仁爱宽厚待人,遵守家法家规。要做到忠厚善良,报效国家。要有开放的胸怀,敢于担当,学以致用,以所学济世。要知晓世事规律,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中华传统美德。 

  【解读】 

  这首《续辈诗》写于1860年(咸丰十年),张之洞及其兄弟后代均按照此诗起名,今天南皮张姓也多以此诗作为起名的依据。这既是子孙辈分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以仁厚治家,以忠良报国,以学识济世,以操守修身,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有益的人。 

  2.教子警言 

  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张之洞临终遗言

  【译文】 

  兄弟之间不可因为争夺财产而闹不和睦,要立志报国,勤奋学习,树立良好的品格;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看清对方的品行,辨清君子小人,不能和小人同流合污。 

  【解读】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弥留之际,将以上话语嘱咐病床前的儿子们,看到儿子们熟记成诵,方才放心离世。这段话由其幕僚张曾畴聆听记录。在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中,该段话为“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含义与张曾畴记录相同。都是要求孩子们不要把钱财田产看得太重,而是要勤学修身,立志报国,分清君子小人,不能自甘堕落。 

  3.致儿子书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能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尽力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译文】 

  父母疼爱子女,总是无微不至,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身边。然而一定要让你出门求学,那是因为想让你用功上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罢了。 

  你现在已经入学,就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汝随余久,当必亲炙①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摘自张之洞五月十九日《致儿子书》

  【注释】 

  ①亲炙:亲受教育熏陶。典出《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译文】 

  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官居当朝一品,天下闻名,但依然谨慎小心,唯恐自己出错,不敢有任何放纵。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应当亲身受到熏陶了,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期望,你一定要谨慎啊。 

  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民情不知,世事不晓,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也。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

  而今而后,速收尔邪心,努力学习,非遇星期,不必出校。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庶几开支可省,学业不荒。光阴可贵,求学不易。儿究非十五六之青年,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摘自张之洞八月初九日《复儿子书》

  【译文】 

  你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成。不了解民情,不了解世事,晋惠帝才会说出“为什么不吃肉粥”的荒诞之语,他的毛病就出在这些问题上。再说,你是一名军人,军人应该比平常人更能吃苦。 

  从今以后,你要赶快收敛爱玩的心性,努力求学。不是周末就不必离校外出。即便是周末外出,也不许擅自在外留宿。倘如此,开销可大大节省,学业不致荒废。光阴极为珍贵,求学机会难得。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的青年人了,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4.致双亲书 

  大人恒言,文章为物,非以娱人,实以载道。又言国家设科举士,首重敦厚之士,有为之才,而非取靡靡者供奔走之役也。

  儿奉大人教诲,当尽力取法乎上,绝不敢枉道诡遇,以负大人。

  ——摘自张之洞三月二十二日《致双亲书》

  【译文】 

  父亲大人过去常说,文以载道,文章这种东西,不是写来供人取乐的。父亲大人还说过,国家设置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首先看重的是那些品格敦厚的人士,有所作为的人才,而并不是选取那些萎靡不振的人用来劳役驱使的。 

  孩儿谨遵父亲大人教诲,自当竭尽全力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绝对不敢歪曲道义,通过欺诈手段来得到机遇,以至于辜负您的期望。 

  大人前次训谕,谓操守宜廉洁,办事宜谨慎,待人宜宽和,此真大人金玉良言,儿虽不肖,敢不永矢勿谖①。

  儿幸赖祖宗盛德,大人督教,得有今日,然衡文批卷之际,常凛凛自惧,恐有不足,上负朝廷,下负大人。

  故除生员②考卷托俊虞伯代阅外,童生③试卷,无论何如必亲自检阅,遇有怀疑之处,亦绝不敢私心自用,必博访周咨,得其详而后已。

  儿虽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必尽其力之所及,不敢一毫轻轻放过。

  ——摘自张之洞十二月初四日《致双亲书》

  【注释】 

  ①永矢勿谖:发誓永远不忘记。典出《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②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③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译文】 父亲大人前一次来信训诫孩儿,说操守应当廉洁,办事应当谨慎,待人应当宽和,这真是大人的金玉良言。孩儿虽然不肖,却又怎么敢不永远牢记着您的教诲呢。 孩儿侥幸依赖祖宗的盛德,大人的监督教导,能够有今天。然而衡量文章、批阅试卷时,自己常常感到凛然生惧,恐怕自己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对上辜负朝廷,对下辜负大人。 所以,孩儿除了生员的考卷托付俊虞伯代为批阅外,童生的试卷,无论什么样必定要亲自检视批阅。遇到有怀疑的地方,也绝对不敢单凭自己的心意办事,必定要广泛地寻求资料,四处与人商议,得到它的详尽情况之后才做判断。 孩儿虽然才学不多,阅历不广,然而必定竭尽自己所能,不敢轻易放过一丝一毫。 

五、张之洞墓?

位于双庙村北约500米处。墓曾被盗。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中,南皮中学“造反派总部”组织重新挖掘。原封土4.5米,墓前有碑。墓室砌砖套,木棺、棺木厚0.13米,黑色。张之洞遗体完好。合葬者三女棺,“造反派”开馆倾尸、曝于野外数十日。一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葬于地下50余年,亦未幸免于难。

出土器物:朝珠1挂,花镜1副,怀表1块,玉翎管1只,珠数枚,此物当时县财政局收去。——引自河北省《南皮县志》第八篇《文化》,第806页。

六、张之洞遗诏?

张之洞不能有遗诏,遗诏是皇帝临终前下的诏书。

张之洞在临终前哀叹“国运尽矣”。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1909年去世,谥号“文襄”。

七、张之洞谁?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人物。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五岁入家塾,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翰林院侍读,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13岁以前,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忆说:“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

这种夜间工作的习惯,曾被人指为“兴居无节”,影响了会见僚属,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以当时张之洞的学养实力,他应当能够一气呵成,早日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但他直到27岁那年才得中进士。

这十一年中,他前几年的时间耗在帮父亲办理军务,应付贵州苗民起义,以及结婚生子,为父亲治丧守制,自然无暇无心于应试。

到23岁那年将应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第二年应恩科会试,因为同样的原因,又没有考成,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愿以偿,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成为官僚阶层中的一员。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同治五年(1866年),大考二等,以后,他曾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职务,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整顿学风,建立经心书院,提拔奖励有真才实学的人,颇得众望。

他任四川学政时,与四川总督吴棠一起在成都建立尊经书院,延请名儒,分科讲授,仿照阮元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的例规,手订条教,并撰写《輶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以教导士子应读什么书,应怎样做学问以及修养品德等。

洋务派历史沿革

18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了《海国图志》一书,并且明确在书中阐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口号为“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口号为“求富”。

尽管奕欣贵为当时的恭亲王,并且是总理衙门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是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势力并不是他们,而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太强大,洋务派并不敢在中央明目张胆的进行洋务活动,总理衙门尽管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却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八、张之洞女儿?

张之洞的女儿叫张仁会。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直隶南皮,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2年中顺天府解元,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九、张之洞长子?

1、长子张权,曾中戊戌科进士,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兼留美学生监督、礼部郎中、候补四品京堂等职。

2、次子张仁颋,1871年出生,后被出继给其伯父张之清为嗣子。

3、九子张仁侃,生于1885年,毕业于湖北高等方言学堂,历任刑部、邮传部员外郎、河北省完县、肥乡县、抚宁县等县县长。

4、十一子张仁乐,字燕卿,1898年出生,张仁乐曾留学日本,也曾在奉系军阀李景林手下担任天津县知事。九一八事变后,张仁乐投靠日本,成为了一个可耻的汉奸。张仁乐曾担任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官,也曾担任武汉伪市长。抗战胜利后,作为汉奸,张仁乐被关押在北平监狱,后来脱身,前往日本,1971年去世。1935年,张仁蠡投敌当了汉奸,先后出任了伪民政厅长、武汉市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张仁蠡以汉奸罪被判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张仁蠡被改判死刑,被处决。

十、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北京故居位于白米斜街11号

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张之洞从1907年奉调回京时开始在此居住,并于1909年在此处故去,大概住了两年左右。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1]人称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2]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