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道婆是不是元代的女皇帝

241 2024-09-09 12:16 admin

一、黄道婆是不是元代的女皇帝

不是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纱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和毒打。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里,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

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并让她有了安身之所,而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地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二、请用成语接龙:2012 新年快乐 (下个成语以乐开头)

乐在其中,忠心耿耿,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心有余悸,集思广益,一见钟情,情窦初开,开门大吉,集腋成裘,秋高气爽,双宿双飞,飞檐走壁,笔下生花,花好月圆,原汁原味,未雨绸缪,谋事在人,人定胜天,天网恢恢,回光返照,招财进宝,保家卫国,过眼云烟,烟消雾散,三三两两,量入为出,出师不利,利益熏心,心想事成,称兄道弟,滴水穿石,实事求是,是古非今,近水楼台,太仓一粟,夙兴夜寐,梅花三弄,浓情蜜意,毅然决然,冉冉上升,胜利在望,望穿秋水,水到渠成,乘风破浪,狼子野心,心有灵犀,嬉笑怒骂,马到成功,攻城陷阵,针锋相对,堆积如山,姗姗来迟,魑魅魍魉,量入为出,初出茅庐,鲁鱼亥豕,失之东隅,语出惊人,忍辱偷生,生生不息,喜上眉梢,稍纵即逝,时过境迁,前车之鉴,间不容发,罚不当罪,罪有应得,得心应手,首当其冲,宠辱不惊,惊鸿一瞥

三、太仓市船厂路货车可以通行?

可以,但是有时间段的要求,你可以查阅1下!!

四、上海-宁波-太仓?

我去过太仓码头你从上海过去的话最好找到浏河的车上海客运总站是没到浏河的车的你要到恒丰路的汽车站坐那样比较省时间因为从太仓汽车站到浏河得要1个小时到了浏河汽车站你再做201到浮桥因为码头是在浮桥下来有小面包什么的你可以告诉他们具体哪个码头一般是20块要便宜的话还有摩的10快如果还有不知道的我再告诉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