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4年前5个月,船舶工业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同比继续增长,船舶出口稳步回升,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继续回升。
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升一降
1~5月份,全国造船完工13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3%。承接新船订单34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8%。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50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4%,比2013年底增加14.9%。
1~5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116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7.7%;承接出口船订单328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7%;5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41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2.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9.5%、94.7%和94%。
重点监测企业
造船企业三大指标两升一降
1~5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125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2%。承接新船订单33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5%。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471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6.3%。
1~5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111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承接出口船订单3171万载重吨,同比大幅增长176%;5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37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1.7%。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3%、93.8%和93.6 %。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1~5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5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船舶制造产值742亿元,同比增长3.2%;船舶配套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2.4%;船舶修理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18.9%。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
1~5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出口产值65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船舶制造产值517亿元,同比增长1.4%;船舶配套产值15.4亿元,同比下降22.9%;船舶修理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15.3%。
企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
1~5月, 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7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受到个别企业大幅亏损的影响,仅为17.6亿元,环比下降20 %,同比下降33.6%。
五大措施解决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研究显示:
虽然各大政策从多个角度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做了相关的规划,但主要还是从解决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升级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措施。
加大企业之间的联合
虽然我国在船舶工业的规模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品牌知名度、技术水平、市场营销、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还相对较弱。在面对国外船舶企业时,缺乏竞争力。而企业之间的联合,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资源、技术、资本等,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目的。
优化船舶产业链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大阻力就是产业链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整个工业的实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就必须完善船舶产业链。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向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对于中小造船企业,可以转变为船舶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和专业化加工中。这也是培育船舶工业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方式。
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开发细分市场
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是我国船舶工业的三大主流船型,而很少有企业在其他专业船舶领域进行深入发展。随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减速,市场竞争必将加剧。对于一些企业,可以向一些细分市场发展。
例如,围绕海洋资源在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等四大环节的需求,可以发展钻井船、起重铺管船等。或者向海洋装备制造方向发展,如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修井/作业平台、大型起重船/浮吊、水下采油树、泄漏油应急处理装置等。
随着内河港口的发展,可以发展节能环保的标准化、系列化内河船舶。另外,我国富豪阶层的兴起,对豪华游艇、旅游观光艇等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动船舶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我国船舶的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能够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跨行业的兼并重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跨国并购,能够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水平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船舶工业设备耗能,改善工艺流程。而我国船舶工业在数字化造船、数字化设计等方面的水平较弱。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能够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建立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