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时间:2022-03-22 04:52 点击:73 编辑:邮轮网

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关系;负效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入课堂,并逐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目前,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实践证明,应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理好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否则会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1、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界定 本文中将信息技术的内涵限定在下面定义的范围内: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录音机、VCD、电视机、幻灯、投影等为辅助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3、信息技术和学生的思考的关系 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创新感“唤醒”。两种手段应用时应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物理实验教学关系 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关系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老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老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的度量,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和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老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我们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四、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正负效应的关系 1、正效应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情境。 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而建立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及研究方法,这在教学时就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积累作为依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不同的,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确实比较困难。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②运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形象化、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影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我们施教者预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用摄像机把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④信息技术与黑板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大课堂的的信息容量。⑤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⑥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师引导,激活教学各环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负效应①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影响 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学习的方法和体验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借助课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减少思考之苦。但是,长期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化的帮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哪儿来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会萎缩?学生思维的质的变化从何而来?这样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产生负效应。②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约束。 由于信息技术课件比文字相直观形象,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以学生无需开动脑筋,久而久之会造成思考问题的简单化,影响思维的深度,甚至使学生不会思考或懒得思考。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是课前设计好了程序,这种定势容易削弱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并妨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对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影响 爱因斯坦赞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在大量直观视觉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用进废退是基本法则。恰恰正是这种“形象性”扼杀着学生的想象力。④对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用语言文字叙述情景不具有可视性,但它的这一特点却能给学生留下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语言文字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将来自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让学生能领会抽象语言文字载体中的信息,并培养获得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学”都会适得其反。⑤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负效应 不恰当的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现在多数课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交互和反馈,实质上还是教师按既定路子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观众。经常如此,课件的新异性消失,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岂不都会降温。而且,有些课件中的强烈多变的音像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成为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⑥对学生自控方面的负效应 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远程教学,具有拓展教学时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但这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这与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相匹配。高中生容易在网络诱惑下,接触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东西,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负效性。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势的同时,又要考虑减少给学生学习能力产生的负效应,使信息技术健康地学生的学习服务。五、正确处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决不能造成“教师的教学为信息技术服务”这一怪现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起到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作用。让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所利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同现代化技术的整合。【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北师大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3] 王贤勇《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4] 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5] 袁金华 主编《课堂教学论》 1996.12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