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航运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水运业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与此同时,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也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中国港口生产泊位3,1968个,比去年末增加334个。其中,国家港口有1万吨级以上的1,762个泊位,比去年年底增加了101个。
中国水运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清晰。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中国将实现从大洋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大国的转变。内陆航运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乡镇就业和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前景较好。
2. 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航海技术一度领先,但架不住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中国航海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而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航海技术、工业制造等都发展迅速,自然能实现“弯道超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航海船只仍然以木船为主,动力靠风帆。相比之下,经历过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逐步淘汰木船,取而代之的是硬度更高、航行能力更加出色的铁船,动力系统也从风帆变成煤炭。相比之下,英国船只的硬件设施比中国好的多,容错率更大的他们自然能掌握更好的航海技术。毕竟铁皮船在海里面犯点小错没啥问题,但木船稍不注意就有翻船的风险。
除此之外,自明清以来朝廷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毫不夸张的说,“片板不得下海”这一政策被沿海地区官府贯彻执行。连小帆船都不允许下海,更不要提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正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法下海实践,中国的航海技术如何发展?相比之下,经过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在“资本至上”思想的驱动下纷纷在海洋上寻找“黄金”。以英国为例,通过工业革命他们的航海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在全国开拓了许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英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助力英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更要命的是,中国航海技术存在技术断代。郑和七下西洋后,明朝再没有大规模下海航行。部分官员片面地认为郑和下西洋花费过多,空耗国库,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他们将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宝船设计图烧毁,导致宝船绝世。存在技术断代的中国在航海技术上当然比不过一直在发展的西方国家,被反超实属正常。
3. 航运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一、英国的经济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经济总量居欧盟第二位,世界第五位,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国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而且,英国还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资国和第六大对外援助国。 近年来,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旅游业是英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 此外,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能源产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英国政府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确立了建设“低碳经济”的目标。 二、美国的经济 纵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从成功的殖民地经济于20世纪过渡到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其工厂每年所生产的货品价值,比世界第二大生产国苏联多出了将近500亿美元。就工业基本金属钢铁来说,美国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占世界,肉类产量也占世界1/5。 另外,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家之一。美国的农场每年生产价值900亿美元的农产品。美国的农夫生产了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麦,以及15%的鸡肉、猪肉、棉花、烟草和小麦。 而纽约华尔街则代表了美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其中,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万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美国英国 经济支柱产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商业服务业能源产业、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 2008GDP总量排名第一第六 年人均收入2.3万美元2万英磅 2008年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7.5%6% 对人民币的汇率(2009年)11.106.83 英磅与美元的比值GBP:USD1英磅=1.63美元1英磅=1.63美元 三、英、美教育 英国与美国的经济体系、经济形态不同,两国对待教育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美国的大学很多,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创建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传统。对于美国而言,教育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1999年开始美国教育投入就高达6350亿美元,占GDP的7.7%。美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也为其吸纳了不少人才。 英国重视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正进行教育改革,允许高校增收学费,同时继续加大教育投资,2007年教育经费为14135亿美元,占GDP的5.5%。英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
4. 影响航运业发展的因素
1、地形:平坦,流速缓,易于航运。2、气候: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有利于航运;②冬季气温高于0℃,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3、土质:土质紧密,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航道深。4、经济因素: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
航运表示透过水路运输和空中运输等方式来运送人或货物。一般来说水路运输的所需时间较长,但成本较为低廉,这是空中运输与陆路运输所不能比拟的。
水路运输每次航程能运送大量货物,而空运和陆运每次的负载数量则相对较少。因此在国际贸易上,水路运输是较为普遍的运送方式。15世纪以来航运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与自然景观。
5. 航运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机理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 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 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二、内部原因: 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 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 总体看来,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欧元区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人口占比的峰值从1990 年的25-29 岁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岁,而且这一趋势仍在进行。 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08到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而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10.4%,而爱尔兰这一比重更是高达32.4%。 法德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法国坚决支持救援,德国在救援问题上的左右摇摆使得欧债危机长期处于胶着状态。是否要对身陷危机的国家施以援手主要取决于德国和法国的态度。 三、根本原因: 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市场也随着一次次的讨论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欧元区银行体系互相持有债务令危机牵一发动全身近年来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
6. 影响航运价值的社会经济因素
我以长江内河船运发达简单阐述一下水运发达的原因:
自然条件:
1、江宽水深;支流众多,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
2、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
3、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河流水量大。
4、流域内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平稳。
5、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长江内河船运发达的社会经济:
1、流域内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运输需求量大。
2、干流与多条铁路、公路相交,既沟通内地与沿海,又联系了南北。
长江内河船运发达的人为因素: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状况。
2.有多条铁路、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直交,长江航运运量大,运输费用低
7. 航运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海上贸易是十七世纪荷兰航运业的重心,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当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个国家的造船工业发达,拥有商船的数量和吨位最多,它就能控制东西方贸易,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
船在当时就象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8. 航运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长江地处我们南方地区,发源于唐古拉山,有雪山冰川融水做底蕴,有6400多公里。流过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等11个省市。流经地区大都是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所以长江水量大,枯水期短,水面宽阔,易于通航,是中国的黄金水道。
而黑龙江处于中国北方亚寒带,主要是泉水和降水补充水量,而且北方冬季漫长,寒冷,这样就造成黑龙江枯水期长,且一到冬季就结冰了,把水面封闭了,不能通航了。所以黑龙江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成通航期短促。
9. 全球经济对航运业的影响
1、地形:平坦,流速缓,易于航运。2、气候: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有利于航运;②冬季气温高于0℃,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3、土质:土质紧密,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航道深。4、经济因素: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
航运
航运表示透过水路运输和空中运输等方式来运送人或货物。一般来说水路运输的所需时间较长,但成本较为低廉,这是空中运输与陆路运输所不能比拟的。
水路运输每次航程能运送大量货物,而空运和陆运每次的负载数量则相对较少。因此在国际贸易上,水路运输是较为普遍的运送方式。15世纪以来航运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与自然景观。
10. 航运业的重要性
位置不同:
内海深入大陆内部,除了有狭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四周被大陆内部、半岛、岛屿或群岛包围。
而外海远离大陆,周围并无大陆,半岛或岛屿包围,相对较开阔。
面积不同:
内海由于周围被大陆或是岛屿环绕,面积相对较小,而外海比较开阔,海域面积更大。
比如渤海就是我国的内海,而南海则是中国最大的外海,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