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事故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交通事故原因判断错误引发适用法律错误。事故的肇事者的主观故意是什么才是关键。如,过失,操作失误与酒驾醉驾就不适用同样的法律。而故意驾车肇事,或肇事逃逸就要涉嫌危险驾驶或者是危害公共安全论罪。有些甚至涉嫌故意杀人罪了。不判断准确动机就容易出现适用法律错误。
二、船舶交通事故分为几个等级?
根据事故船舶的等级、死亡人数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船舶交通事故分为小事故、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
(一)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的,或者100人以上重伤的,或者船舶溢油1000吨以上致水域污染的,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的,或者船舶溢油500吨以上1000吨以下致水域污染的,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或者船舶溢油100吨以上500吨以下致水域污染的,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指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或者1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的,或者船舶溢油1吨以上100吨以下致水域污染的,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五)小事故,指未达到一般事故等级的事故。
三、水上船舶交通事故报告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第二章报告,其内容如下:
第五条(1) 船舶、设施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必须立即用甚高频电话、无线电报或其他有效手段向就近港口的港务监督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船舶或设施的名称、呼号、国籍、起迄港,船舶或设施的所有人或经营人名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海况以及船舶、设施的损害程度、救助要求等。
第六条 船舶、设施发生海上交通事故,除应按第五条规定立即提出扼要报告外,还必须按下列规定向港务监督提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和必要的文书资料:
(一)船舶、设施在港区水域内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必须在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向当地港务监督提交。
(二)船舶、设施在港区水域以外的沿海水域发生海上交通事故,船舶必须在到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港口后四十八小时内向港务监督提交;设施必须在事故发生后四十八小时内用电报向就近港口的港务监督报告《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要求的内容。
(三)引航员在引领船舶的过程中发生海上交通事故,应当在返港后二十四小时内向当地港务监督提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
前款(一)、(二)项因特殊情况不能按规定时间提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的,在征得港务监督同意后可予以适当延迟。
第七条(1) 《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应当如实写明下列情况:
(一)船舶、设施概况和主要性能数据;
(二)船舶、设施所有人或经营人的名称、地址;
(三)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四)事故发生时的气象和海况;
(五)事故发生的详细经过(碰撞事故应附相对运动示意图);
(六)损害情况(附船舶、设施受损部位简图。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查清的,应于检验后补报);
(七)船舶、设施沉没的,其沉没概位;
(八)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情况。
第八条 海上交通事故报告必须真实,不得隐瞒或捏造。
第九条(1) 因海上交通事故致使船舶、设施发生损害,船长、设施负责人应申请中国当地或船舶第一到达港地的检验部门进行检验或鉴定,并应将检验报告副本送交港务监督备案。
前款检验、鉴定事项,港务监督可委托有关单位或部门进行,其费用由船舶、设施所有人或经营人承担。
船舶、设施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船长、设施负责人必须申请公安消防监督机关鉴定,并将鉴定书副本送交港务监督备案。
四、适用法律的意思?
法律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解决纠纷的活动。应注意的是,仅就“适用”一词而言,它有时指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有时则泛指法律的实施和运用活动。在中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审判机关)。
五、适用法律错误与适用法律不当有什么区别?
适用法律错误的适用法律的不当的区别:
一、法条依据不同。适用法律错误是法条是应该适用此法条但用成了彼法条。适用法律不当则是法条适用正确,但裁判标准错误。
二、引起后果不同。适用法律错误对当事人影响较大,适用法律不当对当事人影响较轻。
三、处理结果。在二审种,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六、在审判中,先适用法律原则,后适用法律规则吗?
在适用上优先使用规则,在效力上优先适用原则 1、优先适用法律规则是为了限制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判决的统一性稳定性。
2、在法律规则与原则相冲突时要使用法律原则。3、法律规则的适用不利于与社会公序良俗相违背时,也要使用法律原则。4、在没有法律规则的情况下,就要适用法律原则来裁判。七、刑法适用法律的时间?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刑法的生效时间与其他法律的生效时间相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关于刑法生效时间的通行作法。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法律的失效时间,即法律终止效力的时间,通常要由立法机关作出决定。从世界范围看,法律失效的方式有很多种,诸如新法公布实施后旧法自然失效,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废止某一法律,某一法律在制定时即规定了有效期限等。我国刑法的失效基本上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二是自然失效,即新法施行后代替了同类内容的旧法,或者由于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已经消失,旧法自行废止。
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这一规定,对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施行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第一,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第三,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这就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当时的法律处刑比修订后的刑法重,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这便是从轻原则的体现。
第四,如果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继续有效。即使按修订后的刑法的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处刑较当时的法律要轻,也不例外。这主要是考虑到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八、家庭土地纠纷适用法律?
家庭土地使用权的纠纷,实际上是财产权纠纷,应该按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协商解决。
九、什么叫适用法律错误?
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形有哪些
一、哪些属于事实认定错误
认定事实上确有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所认定的主要事实或重要情节不清楚,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根据,或者认定的案件主要事实和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
(二)发现了新事实、新证据,证明原来认定的事实是错误的
(三)发现当事人伪造证据,或证人作伪证、鉴定人提供假鉴定、翻译人提供假翻译等情况,故意陷害他人,致使案情虚构,与实际情形严重背谬
(四)发现本案的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犯有渎职罪,故意歪曲案情,徇私舞弊,作出枉法裁判的,等等。
二、哪些属于法律适用错误
所谓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应作广义的解释,既指适用刑事实体法的错误和严重违反刑事程序法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一)对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认定上发生重大错误,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或者是把合法行为认定为犯罪,或者是把犯罪行为认定为无罪
(二)没有正确适用法律条文,对案件性质、罪名认定错误,应该适用的法律和条文没有适用,不应该适用的法律和条文却适用了
(三)案件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刑罚或者从重、加重情节没有加以考虑,因而没有根据法律进行判处和定罪量刑
(四)原判定性、定罪虽然正确,但量刑畸轻、畸重,超出了法定刑界限,显失公正的的
(五)严重违反诉讼程序,或发现严重刑讯逼供情形,可能引起错误裁判的,等等。
这些申诉理由为司法人员审查申诉提供了依据,但在实践中,申诉人提出申诉理由不会那么确切,通常都是认为案件认定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认为原判处刑过重或不应判刑,而要求改判、从轻或免除刑罚;或者认为原判判处过轻,而要求加重、从重判处;等等。如果申诉人有足够理由说明这类案情,就具备了申诉理由,司法机关应当接受申诉并立案审查直至再审审理。
十、适用法律原则的例子?
蒋某与李某系亲戚关系,之前在一起共同生活多年,二人商议购买新开发的商铺。2015年11月30日,双方到公司售楼部预交购房款10万元,一人出资5万元,预定商铺一间,该楼盘定于2016年1月1日开盘。
公司销售人员当即为二人办理了5张VIP金钻卡,其中三张登记在蒋某名下,二张登记在李某名下。2015年12月3日,二人与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2016年1月1日,该公司楼盘开盘,举行抽奖活动,蒋某持有的00756号VIP金钻卡中得大奖,奖品为奔驰汽车一辆,价值294800元。
蒋某中得大奖后,将该车辆变卖,扣除个人所得税等相关费用后,实得现金185000元。李某要求按共同所有,平均分配奖金,蒋某拒绝,双方发生争执,李某遂诉至法院,请求分配奖金。
关于李某能否分配该奖金,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蒋某与李某虽然是一起合伙购买商铺,但双方并没有对中奖后如何分配进行口头或书面约定,按照“谁中奖,谁所有”的原则,该中奖车辆应当为蒋某一人所有。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商铺是蒋某与李某共同出资购买,参与抽奖的5张VIP金钻卡是双方在共同缴纳商铺预购款时所办理,其中以蒋某的名义办理3张,以李某的名义办理2张,蒋某多办理了一张抽奖卡,导致蒋某中奖的机率增大,同时减少了李某的中奖机率。因此,双方在办理抽奖卡时的分配结果对李某是不公平的,按照公平原则,蒋某应当适当补偿李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一、法律原则的内涵及分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法律原则的分类:第一,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第二,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第三,按照法律原则设计的内容和问题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本案中,蒋某应当适当补偿李某所适用的为公平原则,该原则为公理性原则,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得到广泛承认并被奉为法律的公理。
二、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法律原则具有弥补法律漏洞、实现个案正义的功能。但过多的适用法律原则,会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不能完全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为了将法律原则的不确定性减小在一定程度之内,需要对法律原则的适用设定严格的条件,即只有在个案没有其他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个案正义,才可以适用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只有出现无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法律原则才可以作为弥补“规则漏洞”的手段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助于保持法律的安定性和权威性,避免司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保证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得到实现。法律原则的适用,是为了实现个案正义。
综上所述,本案用以参与抽奖的VIP金钻卡是蒋某与李某共同出资购买商铺所得,其中蒋某名下办理三张,而李某名下办理两张,这种分配结果对李某而言就是不公平的,最后蒋某中奖,为了实现本案正义,本案适用法律原则,即公平原则,李某请求分配奖金的诉求应当予以支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