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量风险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方差是“各种可能的结果与期望值差额的平方”的加权平均数,标准差是对方差开平方的结果,标准差除以期望值得到标准离差率。
在衡量风险时,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方差(或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
二、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居民收入差距测量的方法和指标林 宏 陈广汉在现代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分析规模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和指标.在这些方法和指标中,有的是由收入分配理论推导出来的比如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沃尔夫森"极化指数"等;有的则是从统计学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人口(或家户)众数组的分布频率,测度大多数人(或家户)所覆盖的绝对收入范围,以及测度最低或最高收入对平均收入偏离度的离散系数等;有的是从其他相关或相近学科中引入的,比如来自物理学的泰尔指数等.这里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一,洛伦茨(Lorenz)曲线洛伦茨曲线最早是美国经济统计学家M Lorenz为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而提出的.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收入百分比,横轴为人口(或家户)百分比,45度线为平均分配线,右下角的90度线为绝对非平均分配线.洛伦茨曲线处于45到90度之间.根据某国某年的收入分配分组资料,将一定人口(或家户)比重所对应的收入比重在图上描出,就可得到该国这一年的收入分配洛伦茨曲线.从洛伦茨曲线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层的收入比重,从曲线的弯曲度可以观察到各个阶层的收入差别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的曲线了解不同国度总收入分配差别程度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情况.离45度线越远,离90度线越近的曲线表示的收入差别程度越大.但是洛伦茨曲线无法以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收入差别,特别是当几条曲线相交的时候. 其积分的数学表达为:设收入变量u的分布函数为ρ(u),即收入为u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ρ(u),总人口数为N,则收入小于t的人口数为 Nρ(u)du,占总人数百分比为:P(t)= ρ(u)du/N= ρ(u)du收入小于t的所有人数的收入之和(称累积收入)为 Nρ(u)du,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为I(t)= uNρ(u)du/ uNρ(u)du= uρ(u)du,其中μ= uρ(u)du是收入u的期望值或社会总的平均收入.由以下两个参数方程决定的曲线即为洛伦茨曲线:P=P(t)= ρ(u)du 和 I=I(t)= uρ(u)du ,(t≥0)二,基尼(Gini)系数,或称基尼集中率基尼系数及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C.Gini1912)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瑞赛(Ricci,1916),道尔顿(Dalton,1920),尹特马(Yntema,1938),阿特金森(atkinson,1970),纽伯瑞(Newdery,1938),赛新斯基(Sheshinski,1972)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它用于进一步计算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根据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而超过0.6以上就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Gini系数G的计算公式为:G= Sa/(Sa+Sb)式中Sa,Sb分别表示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洛伦茨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当G=0,Sa=0,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的重合,因而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平均的;当G=1,Sb=0时,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重合,而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平均的,所有的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显然0≤G≤1.在研究收入差距的文献中,基尼系数使用最为广泛.究其原因,是因为基尼系数有以下优点:(1)基尼系数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收入差距状况. (2)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最流行的指标,因而具有比较上的方便.(3)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较多,便于利用各种资料.(4)利用基尼系数也便于进行分解分析,可以将总收入的基尼系数(G)与其各个分项收入的关系写成:G=∑(Ui×Ci)其中的Ui和Ci分别是第I项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和集中率. 三,人口收入份额度量方法 (the income share of certain number population)用一定人口收入份额反映收入差距,在国际上是常用工具之一.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类方法:1,库兹涅茨比率.基尼系数之外,还有许多衡量收入不均等的方法.西蒙·库兹涅茨就提出过一种被称为"库兹涅茨比率"的方法——把各收入层的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间差额的绝对值加相加起来,然后再去除以人口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R为库兹涅茨比率,yi,Pi分别表示各阶层的收入份额和人口比重.库兹涅茨比率越大,则表示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库兹涅茨比率计算简单方便,比较适合用来反映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尤其适合比较两个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这种方法运用于规模收入分配时,所反映的不均等性要比基尼系数来得大些,因为它给最富阶层和最贫阶层的权数较大,中间阶层的权数较小.为了消除权数的不良影响,人们考虑用某些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水平.其中主要是采用一定百分比的家户或者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作为指数来表示收入分配差距.其中以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不良指数和五分法(十分法)为典型.2,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库兹涅茨指数.这一指数的最低值为0.2,指数越高,则收入差别越大.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收入绝对平均的分配,那么,收入最低的20%的社会成员将可以获得全部收入的20%,当然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的社会成员也仅仅得到了全部收入的20%,这是不可能发生的.3,以40%最低层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来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阿鲁瓦利亚指数.这一指数的最高值为0.4,指数越低,收入差别越大.4,以最高收入的20%的人所占有的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的20%的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之比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收入不良指数(或者叫欧希玛指数),这—指数的最低值为1,指数越高,收入差别越大.这一指数的性质和特点与前二者是一致的,但是更周全和清晰一些.这一方法,便于分收入层次考察收入差距,很具体,但是在反映收入差距变动总体趋势方面略有不足.而以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之比计算的指数,则与收入不良指数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5,以收入分配水平(份额)最高和最低的各20%家户或者人口来测度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情况,同时也就意味着把全部家户或者人口分成了最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五个层次,经济学中将此称为五分法.而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五分法分层后,每一个层次的人数依旧偏大,人们就又考虑十分法等更多的等分方法,以便使得贫富两极的规模相对小些,比较的力度加大一些.不过,以上指数都是以某一或某些阶层的收入份额的变动来反映收入差别变化的,其优点是便于分层考察,具体分析,缺点是不能全面反映各个阶层的收入整别变动总体情况,也就是可以知道想了解的局部情况,却无法了解一般情况.6,沃尔夫森"极化指数"沃尔夫森(Michael C.Wolfson)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阐述了他对于收入分配和不平等的问题的看法.1997年有两位学者Martin Ravallion and Shaohua Chen在世界银行的杂志上撰文分析了沃尔夫森研究成果.沃尔夫森认为的两极分化,不是收入水平在两极之间差距极度拉大,而是总人口中穷人部分和富人部分都在越来越多.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却在减少(他假设这一部分人会最终完全消失.也就是说社会最后只剩下"有钱人"(haves)和"穷人"(have-nots)这两个有和一无所有的部分.为了测度他所说的两极分化现象,他提出了一个"极化指数".像基尼系数一样,这个指数也是处于0(没有分化)和1(完全分化)之间.当收入完全平等的时候,为0分化;当收入极度不平等的时候,也就是富人占有了全部收入时,极化也就发生了,这个时候,1/2的人拥有的收入为0,另外1/2人则占有了平均收入的2倍.当然,经常的情况是发生这两极之间.用公式表示的沃尔夫森"极化指数":W=2(U*-U1)/M其中,∪*指修正了的平均收入(平均收入×1—基尼系数);∪1指最贫困的1/2人口的平均收入;M为中位收入.四,泰尔熵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或者泰尔指数(Theil index)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这一指数经常被使用.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假设U是某一特定事件A将要发生的概率,P(A)=U.这个事件发生的信息量为E(U)肯定是U的减函数.用公式表达为:E(U)=log(1/u).当有n个可能的事件1,2,…,n时,相应的概率假设分别为U1,U2,…,Un,Ui≥0,并且∑Ui=1.熵或期望信息量可被看作每一件的信息量与其相应概率乘积的总和: E(U)= ∑Uih(Ui)= ∑Ui log(1/Ui)显然,n种事件的概率Ui越趋近于(1/n),熵也就越大.在物理学中,熵是衡量无序的标准.如果Ui被解释为属于第i单位的收入份额,E(U)就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差距不平等的尺度.收入越平均,E(U)就越大.如果绝对平均,也就是当每个Ui都等于(1/n)时,E(U)就达到其最大值logn.泰尔将logn—E(U)定义为不平等指数——也就是泰尔熵标准:T=logn—E(U)= ∑ui*lognui用泰尔熵指数来衡量不平等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泰尔熵标准只是普通熵标准(generalized entropy measures)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普通熵标准的指数C=0时,测量结果即为泰尔熵指数.取C=0的优势在于分析组内,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解释力时更加清楚.泰尔熵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熵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明显,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五,变异指标 变异指标又叫变动度,是统计学中描述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志值数列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变量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即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越大,各标志值与其平均值距离的总和就越大;反之,如果变量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越小,即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越小,各标志值与其平均值距离的总和就越小.根据不同的度量方法,变异指标可以分为全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加权的变异系数,离均差变异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等.并且运用到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测算各区域(或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异的大小.它们的数值越小,则表示各区域(或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异越小.1,全距(R),是标志值数列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它表明了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动的范围.R越大(小)则标志值数列中变动大(小).其计算方法为R=最大标志值—最小值标志值全距(R)计算简便,但是受标志值数列两端数值的影响,不考虑其他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因此不能够反映标志值真实的差异程度.此外,在分组的情况下,全距更难反映出标志值的变异程度.2,平均差(MD),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之间绝对离差的平均数,它反映了数列中相互差异的标志值的差距水平.MD越大(小),则说明数列中标志值变动程度大(小).其计算方法为:平均差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数列的标志值平均变动程度.尽管以离差形式出现,但是计算也比较简单,直观的表示出了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存在的平均差异,含义明确.但是,它以平均绝对离差形式出现,妨碍了下一步的代数运算,因此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3,方差和标准差方差(S2)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之间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S)又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计量单位与平均数的计量单位相同.二者都可以反映标志值相对平均数的差异程度.上面的方差和标准差计算方法都是对数值离差求算术平均值,因此可能导致其中存在的规模差异不能够充分体现,因此也有人用加权的标准差表达公式,即:其中,观测指标 yi=Yi/fi ; 而指标平均值为, 这体现了加权标准差与平均标准差在处理标准平均值上面的不同.显然,加权标准差不受划分方法的影响,因此更具稳定性.4,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是测定数列中标志值差异程度的平均指标,它们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数列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而且还受到了其平均值大小的影响.如果两个现象的数列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差和标准差就难于准确反映其变动程度.另外,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计量单位,是有名数,不可以比较计量单位不同的数列的变动程度.所以,人们又引入了变异系数作为测量相对收入差距的工具. 其中,平均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S/ 或者V=MD/ 或者V=R/ ,这里 =∑yi/n加权后的平均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 S/ * 或者V*=MD/ * 或者V*=R/ *,这里*=∑yi/∑fi六,其他1,贫困指数贫困指数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应该指出,贫困指数同大多数其他指数一样,隐藏着一个重要特征,即指数包含着绝对的价值判断.贫困指数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提出.其计算公式为P=H·[I+(1-I)·G],H代表一个社会一定的,预先确定好的贫困线下的人口数,G为基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1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穷群体计算得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通常用贫困指数来度量收入的不公平程度.2,偏离值法偏离值法可精确测量收入分配状况,利于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并且操作简便.其计算公式为:R=∑|yi-1/n|,i=1,2,…n;y1+y2+…+yn=1其中,R为偏离值,n为分组数,即将社会上的人口平均分为n个等级;yi表示第i组的收入比重.n可取不同的值,n取值越大将社会等级分得越细,R的取值范围越大(如当n=5时,0≤R≤1.6,当n=10时,0≤R≤1.8;当n=20时,0≤R≤1.9).国际上通行做法是将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社会人口平均分为5个等级(n=5);人均收入中下等的国家社会人口平均分为10个等级(n=10),即n=5,每个等级各占总人口的20%或者10%.每个等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用y1,y2,y3,y4,y5表示.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每个等级分得0.2(20%)或者0.1(10%).这里,将0.2或者0.1称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的中心值.在现实生活中,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的y1,y2,y3,y4,y5总是以0.2为中心,人均收入中下等的国家的y1,y2,y3,y4,y5总是以0.1为中心,上下变动.在此基础上,把R=|y1-0.1|+|y2-0.1|+|y3-0.1|+|y4-0.1|+|y5-0.1|所得的结果称作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现实收入分配均等程度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的偏离值,简称为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偏离值(偏离值).偏离值R介于[0,1.8]之间,偏离值越趋向1.8,收入分配越不均.3,倒U拐点按照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一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库兹涅茨还同时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在300~500美元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达到最高顶点.其顶点在这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上,成为"拐点".由此,"拐点"出现时的人均收入水平(300~500美元)就成为人们判断收入差距的又一种尺度.4,辅助性指标中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一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试图以一个精确数值来衡量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可采用以上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比如基尼系数,并且辅以若干具有通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助指标,更加全面,深入地衡量收入差距.辅助指标可考虑:(1)各收入分组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2)各收入分组收入水平增长率.(3)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比率.(4)恩格尔系数.
三、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三个重要指标是:电压、频率,和波形畸变率。 这三个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如下:
1.电压正常,偏移不超过额定值的±5%。
2.频率正常,偏移不超过±0.2Hz。
3.对称正弦波。
四、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多个。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测量的是国家一定时间内所有goods和services的总值,体现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2. 消费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分别测量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以及企业和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变化。3. 贸易逆差和支出政策分别测量交易贸易和政府支出的总量和方向变化。4. 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数据测量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工资和工作机会的变化。这些指标通常用于评估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前景和市场活力程度。
五、衡量经济指标有哪些?
经济指标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经济指标在反映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数量表现时,是以理论经济学所确定的经济范畴的涵义为依据。经济指标是经济研究、分析、计划和统计以及各种经济工作所通用的工具,按照经济指标反映经济现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按照经济指标反映计划目标或实际情况可以分为计划指标和统计指标;按照经济指标的计量单位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按照经济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或生产经营效益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六、融资约束衡量指标有哪些?
融资约束衡量指标:企业规模、杠杆、企业基本的财务变量。
1、融资约束企业很可能具有较高的现金持有量,以保证在将来无法获得资金时可以维持经营或持续投资。在以往关于投资或现金流的文献中,很多财务变量被作为融资约束的衡量指标,我们选择了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作为融资约束的衡量标准。
2、融资约束可定义为在内部融资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严格而言所有公司都面临融资约束。实际中可根据内部融资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之间差异的大小,从程度上界定融资约束。
3、融资约束的度量方式较多,多数模型和指数方法由国外学者创建,在我国的研究中得到修正和运用。本文回顾了衡量融资约束主要方法的构建、发展以及在我国运用得到的结果,评述各自优劣,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4、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企业财务特征是影响现金持有的基本因素。在分析大股东对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时,本文控制了公司基本财务特征的影响,包括经营现金流量、销售增长率、企业规模、净营运资本、资本支出、财务杠杆和股利支付。
七、发散思维衡量的指标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持续的创新,**发散思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面对挑战时,能够尝试不同的方法,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企业或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一些**衡量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提升。
1. 创造性问题解决
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提出不同寻常的问题,鼓励团队成员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创新。**发散思维衡量的指标**之一是团队在面对挑战时的反应能力,他们是否能快速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2. 灵活性与多样性
发散思维还包括了对问题和情况的多角度思考,以及能够快速调整方向的灵活性。衡量发散思维的指标之一是个人或团队的决策过程是否灵活,他们是否能够接受并利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获得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3. 接受挑战与尝试
发散思维能力强的个人通常更愿意接受挑战,并乐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衡量发散思维**的另一个指标是个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或困难问题时的态度,是否勇于尝试,愿意冒险前行。
4. 创新成果与影响力
最终,发散思维的成功与否还可以通过创新成果和影响力来衡量。个人或团队通过发散思维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并在行业中产生影响力。这些创新成果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也是**衡量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准。
八、衡量声音质量的指标有哪些?
谈音质标准与音质评价方法鉴别好音质除了频率范围外,人们往往还用其它方法和指标来进一步描述不同用途的音质标准。 ●音质标准 所谓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目前,业界公认的声音质量标准分为4级,即数字激光唱盘CD-DA质量,其信号带宽为10Hz~20kHz;调频广播F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Hz~15kHz;调幅广播A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50Hz~7kHz;电话的话音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0Hz~3400Hz。可见,数字激光唱盘的声音质量最高,电话的话音质量最低。除了频率范围外,人们往往还用其它方法和指标来进一步描述不同用途的音质标准。 对模拟音频来说,再现声音的频率成分越多,失真与干扰越小,声音保真度越高,音质也越好。如在通信科学中,声音质量的等级除了用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外,还用失真度、信噪比等指标来衡量。对数字音频来说,再现声音频率的成分越多,误码率越小,音质越好。通常用数码率(或存储容量)来衡量,取样频率越高、量化比特数越大,声道数越多,存储容量越大,当然保真度就高,音质就好。 声音的类别特点不同,音质要求也不一样。如,语音音质保真度主要体现在清晰、不失真、再现平面声象;乐音的保真度要求较高,营造空间声象主要体现在用多声道模拟立体环绕声,或虚拟双声道3D环绕声等方法,再现原来声源的一切声象。 音频信号的用途不同,采用压缩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如,电话质量的音频信号采用ITU-TG·711标准,8kHz取样,8bit量化,码率64Kbps。AM广播采用ITU-TG·722标准,16kHz取样,14bit量化,码率224Kbps。高保真立体声音频压缩标准由ISO和ITU-T联合制订,CD11172-3MPEG音频标准为48kHz、44.1kHz、32kHz取样,每声道数码率32Kbps~448Kbps,适合CD-DA光盘用。 对声音质量要求过高,则设备复杂;反之,则不能满足应用。一般以“够用,又不浪费”为原则。●音质评价方法 评价再现声音的质量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例如: 1.语音音质 评定语音编码质量的方法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目前常用的是主观评定,即以主观打分(MOS)来度量,它分为以下五级:5(优),不察觉失真;4(良),刚察觉失真,但不讨厌;3(中),察觉失真,稍微讨厌;2(差),讨厌,但不令人反感;1(劣),极其讨厌,令人反感。一般再现语音频率若达7kHz以上,MOS可评5分。这种评价标准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技术和通信中,如可视电话、电视会议、语音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 2.乐音音质 乐音音质的优劣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声源特性(声压、频率、频谱等)、音响器材的信号特性(如失真度、频响、动态范围、信噪比、瞬态特性、立体声分离度等)、声场特性(如直达声、前期反射声、混响声、两耳间互相关系数、基准振动、吸声率等)、听觉特性(如响度曲线、可听范围、各种听感)等。所以,对音响设备再现音质的评价难度较大。 通常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使用仪器测试技术指标;二是凭主观聆听各种音效。由于乐音音质属性复杂,主观评价的个人色彩较浓,而现有的音响测试技术又只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其保真度。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真正定量反映乐音音质保真度的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但也有报道,国际电信联盟(ITU-T)近期已批准一种客观评价音质的被称之为电子耳的新型测量方法,可对任何音响器材的音质进行客观听音评价,也可用于检测电话通讯语音编码系统的缺陷。 现将乐音音质评价方法综述如下: (1)主观听判音效 通常,据乐音音质听感三要素,即响度、音调和愉快感的变化和组合来主观评价音质的各种属性,如低频响亮为声音丰满,高频响亮为声音明亮,低频微弱为声音平滑,高频微弱为声音清澄。下面结合声源、声场及信号特性介绍几种典型的听感。 ①立体感 主要由声音的空间感(环绕感)、定位感(方向感)、层次感(厚度感)等所构成的听感,具有这些听感的声音称为立体声。自然界的各种声场本身都是富有立体感的,它是模拟声源声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德·波尔效应证明,人耳的生理特点是:人耳在两声源的对称轴上,当声压差△p=0dB和时间差△t=0ms时,感觉两声源声象相同,分不出有两个声源;而当△p>15dB或△t>3ms时,人耳就感觉到有两个声源,声像往声压大或导前的声源移动,每5dB的声压差相当于lms的时间差。哈斯效应又进一步证明,当△t=5ms~35ms时,人耳感到有两个声源;而当近次反射声、滞后直达声或两个声源的时间差△t>50ms时,即使一次反射声(又称近次或前期反射声)或滞后声的响度比直达声或导前声的响度大许多倍,声源方位仍由直达声或导前声决定。 根据人耳的这个生理特点,只要通过对声音的强度、延时、混响、空间效应等进行适当控制和处理,在两耳人为的制造具有一定的时间差△t、相位差△θ、声压差△P的声波状态,并使这种状态和原声源在双耳处产生的声波状态完全相同,人就能真实、完整地感受到重现声音的立体感。与单声道声音相比,立体声通常具有声象分散、各声部音量分布得当、清晰度高、背景噪声低的特点。 ②定位感 若声源是以左右、上下、前后不同方位录音后发送,则接收重放的声音应能将原声场中声源的方位重现出来,这就是定位感。根据人耳的生理特点,由同一声源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的最大时间差为0.44ms~0.5ms,同时还有一定的声压差、相位差。生理心理学证明:20Hz~200Hz低音主要靠人两耳的相位差定位,300Hz~4kHz中音主要靠声压差定位,更高的高音主要靠时间差定位。可见,定位感主要由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决定, 而滞后到达两耳的一次反射声和经四面八方多次反射的混响声主要模拟声象的空间环绕感。 ③空间感 一次反射声和多次反射混响声虽然滞后直达声,对声音方向感影响不大,但反射声总是从四面八方到达两耳,对听觉判断周围空间大小有重要影响,使人耳有被环绕包围的感觉,这就是空间感。空间感比定位感更重要。 ④层次感声音高、中、低频频响均衡,高音谐音丰富,清澈纤细而不刺耳,中音明亮突出,丰满充实而不生硬,低音厚实而无鼻音。 ⑤厚度感 低音沉稳有力,重厚而不浑浊,高音不缺,音量适中,有一定亮度,混响合适,失真小。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评价音质的听感,象力度感、亮度感、临场感、软硬感、松紧感、宽窄感等。 (2)客观测试技术指标 ①失真度 谐波失真,主要引起声音发硬、发炸;而稳态或瞬态互调失真主要引起声音毛糙、尖硬和混浊。二者均使音质劣化,若失真度超过3%时,音质劣化明显。音响系统的音箱失真度最大,一般最小的失真度也要超过1%。 相位失真,主要引起1kHz以下的低频声音模糊,同时影响中频声音层次和声象定位。 抖晃失真,主要是电机转速不稳,主导轴-压带轮压力不稳,磁头拍打磁带等造成磁带震动和卷带量变化,进而使信号频率被调制,声音音调出现混浊、颤抖。抖晃通常用音调变化的均方根值表示,通常,录音机的抖晃率<0.1%,Hi-Fi录音机<0.005%,普通录像机<0.3%,视盘机<0.001%。 ②频响与瞬态响应 频响,指音响设备的增益或灵敏度随信号频率变化的情况,用通频带宽度和带内不均匀度表示(如优质功放的频响1Hz~200kHz±ldB)。带宽越宽,高、低频响应越好:不均匀度越小,频率均衡性能越好。通常,30Hz~150Hz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厚度基础,150Hz~500Hz中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力度,300Hz~500Hz中低频声压过分加强时,声音浑浊,过分衰减时,声音乏力;500Hz~5kHz中高频使声音有一定明亮度,过分加强时,声音生硬;过分衰减时,声音散、飘;5kHz~10kHz高频段使声音有一定层次、色彩;过分加强时,声音尖刺;过分衰减时,声音暗淡、发闷。按此规律,可根据各种听感,定量调节音响系统的频响效果。 瞬态响应,是指音响系统对突变信号的跟随能力。实质上它反映脉冲信号的高次谐波失真大小,严重时影响音质的透明度和层次感。瞬态响应常用转换速率V/μs表示,指标越高,谐波失真越小。如,一般放大器的转换速率>10V/μs。 ③信噪比 信噪比,表示信号与噪声电平的分贝差,用S/N或SNR(dB)表示。噪声频率的高低,信号的强弱对人耳的影响不一样。通常,人耳对4~8kHz的噪声最灵敏,弱信号比强信号受噪声影响较突出。而音响设备不同,信噪比要求也不一样,如Hi-Fi音响要求SNR>70dB,CD机要求SNR>90dB。 ④声道分离度和平衡度 声道分离度,是指不同声道间立体声的隔离程度,用一个声道的信号电平与串入另一声道的信号电平差来表示。这个差值越大越好。一般要求Hi-Fi音响分离度>50dB。声道平衡度,是指两个声道的增益、频响等特性的一致性。否则,将造成声道声象的偏移。
九、衡量大国崛起的指标有哪些?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般适用较多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CPI(商品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 、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
不同的组织还制定指标来衡量各种制度环境。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CPI(商品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指标来实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中应用最广的事GDP国内生产总值!十、衡量企业组织效能的指标有哪些?
进行组织效能分析,必须首先明确评估组织效能的一般标准。良好的组织应符合以下基本标准:
1、目标明确、
2、组织有效、
3、统一指挥、
4、责权对等,5、分工合理,6、协作准确,7、信息畅通,8、沟通有效。遵从上述评估标准进行组织效能分析要具体做到:
1、从分析组织任务分解入手,进而对组织任务分解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从分析管理体制入手,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3、从分析组织结构入手,确定现有组织结构是否适应未来战略方向。
4、从分析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入手,发现培养管理部门的可能性。
5、从分析人员入手,对现有管理者和工作能力和职业前景进行分析判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