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卫星发展史?

252 2023-12-13 22:26 admin

一、我国卫星发展史?

1、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2、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3、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4、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5、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6、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7、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8、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9、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0、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11、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12、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13、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14、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我国火箭发展史?

一、背景

1953年,我国人民开始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业部门。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与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然后组织了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与研究,最后确立了以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兴技术为主的多项重点任务。

钱学森

由于当时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因此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当时的领导层在听取了钱学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之后,决定有优先发展导弹与原子能技术。

二、仿制P-2导弹

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仿制苏联的P-2导弹开始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只要条件成熟,先进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向相对落后的区域转移,从而提高接收方的发展起点。苏联的航天工业就是从仿制德国的V-2导弹起步的。然后在那基础上研制出了苏联自己的P-2导弹。20实际五十年代末,那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还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与苏联方面签订了火箭与航空方面的援助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P-2导弹的实物与相关资料。并派遣一批专家来中国帮助开展仿制工作。

虽说有苏联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仿制工作还是异常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科班出身的导弹研制人员。参与研制的人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中学毕业生。他们很多人多学专业与导弹设计有很大差距,与其说是设计,倒不如说是在学习。另外,苏联在援助上还是有所保留,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完整,大多数是设计的终端结果,至于导弹设计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多少。不过虽然什么都不会,但研制工作也并没有单纯的依靠苏联的外援,而是确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来学习,消化苏联的导弹技术,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正是这种精神,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半路撤走外援,召回专家的时候,研制人员仍然能坚持的将仿制工作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东风1号导弹

第二个难题就是没有电子计算机。我们知道像导弹这种复杂的工程,下研制中是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的。但当时这些计算全靠手摇计算机来完成。这种计算机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需摇动多次才能完成。而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需要查像“辞海”一样厚的数表。以弹道计算为例,从导弹起飞积分到关机点,人工手摇计算一次弹道需费时两个月左右。直到1960年才终于有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可运算速度只有每秒30次。不过有胜于无,总比手摇的快多了,还是为仿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960 年 11 月 5 日,仿制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12 月,又接连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由此,我国的导弹的仿制设计、制造工艺和原材料全部符合导弹技术条件要求,仿制工作取得成功。仿制工作也使得我国,从火箭制造技术、设计技术、人才队伍、研制体系的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火箭研制体系,为转入自行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自主设计“东风二号”导弹

1960年8月,中国进入了导弹自行设计阶段。自行设计与仿制有着质的区别。自行设计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设计资料.试验资料,而国内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情报资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有关设计参数无法直接借用,必须依赖必要的地面试验予以检验,而地面试验设施的建立对60年代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属苛求。中国航天开拓者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坚定地迈出了自行设计的第一步。

东风2号导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场上点火升空,并获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1966 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内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导弹武器系统通过了国家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定型鉴定,而后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四、远程火箭

东风5导弹全程试验

1965年,根据我国火箭技术发展规划,运载火箭研究院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和支援下,开始研制中远程、远程和洲际多级火箭。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第-枚洲际火箭的试制生产、地面试验和总装测试工作。1971年9月,在我国酒泉发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基本成功。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并为发射重型卫星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根据火箭试验的需要,我国决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要求火箭回收舱落点精确,试验区封锁时间短,发射时间准确无误。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组织下,终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远程火箭海上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0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发射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火箭,准确地落入预定海域。

五、“长征”运载火箭形成系列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从单级到多级,从近程到远程,从小到大,我国的运载火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研制导弹的技术基础上,我国逐渐发展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是我国在东风四号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其第一二子级即为“东风四号”火箭,第三子级为固体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从此揭开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它作为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工具而载入史册。

长征2号运输火箭

我国在研制远程火箭的初期,就把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的任务列入了计划。为此,1970年开始了“长征二号”代号两级运载火箭的研制。经过五年紧张的工作,1975年1月26日22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此后,又连续发射了六颗返回式卫星,均获得了成功。

长征三号是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研制的。它是上面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三级火箭。该火箭具备了可将1400公斤的卫星送入远地点为36000公里的转移轨道。使我国成 为第五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88年和1990年,“长征”家族中又增加了两个新的成员:“长征四号”和“长征二号E"。“长征四号”也是三级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首发成功, 将一颗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征二号E”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捆绑了四个助推器而组成的火箭。它是我国第一枚集串联、并联技术于一体的大型运载火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已经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具体型号已经有十多种,承担起了我国各种航天活动的发射任务,新一贷大推力长征五号也在试验之中。航天技术的成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上来说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三、我国首次制造的大型邮轮?

(6月6日)下午,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迎来出坞。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总吨位13.55万,有24层楼高,拥有客房2125间,可载乘客五千余人

四、斗鱼在我国的发展史?

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斗鱼TV。

2016年3月15日,斗鱼TV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B轮超一亿美金融资。

2016年斗鱼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2016年11月,斗鱼TV荣登2016中国泛娱乐指数盛典“中国文娱创新企业榜 TOP30”

2014年1月1日,正式立项“斗鱼TV”。

2014年2月,冠名赞助国内顶级电子竞技俱乐部OMG。

2014年3月,斗鱼TV与iG电子竞技俱乐部达成合作

2014年7月,斗鱼TV冠名赞助国内电子竞技俱乐部HGT(HyperGloryTeam)俱乐部。

2014年9月,斗鱼TV冠名的三支中国战队EDG、皇族、OMG,打进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八强。

2014年10月,斗鱼TV与CDEC电子竞技俱乐部达成合作事宜:斗鱼TV独家冠名赞助CDEC电子竞技俱乐部。

2014年11月,成立斗鱼TV炉石电子竞技俱乐部。

2016年3月15日,游戏直播平台斗鱼TV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B轮超一亿美金融资,同时,A轮投资人红杉资本以及南山资本都将继续投资。

五、我国函数的起源发展史?

我国,函数一词是清朝数学家李善兰最先使用的,他在《代数学》的译本(1859)中,把“function”译成“函数”,“凡式中有天,为天之函数”。我国古代以天、地、人、物表示未知数(如x、y、z),所以这个函数的定义相当于:若一式中含有x,则称为关于x的函数。“函”和“含”在我国古代可以通用,所以“函”有着包含的意思,这大概就是李善兰用“函数”一词翻译function的原因吧。

历史表明,重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看一看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我们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六、我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史?

儋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隧道开始,新中国修建第一条宝成电气化铁路多处学隧道,难度极大的成昆铁路,九十年代的大瑶山隧道等……

七、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八、我国钱币的发展史

我国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钱币发展历程亦十分丰富多彩。自古至今,钱币不仅仅是交换货物的工具,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革。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我国钱币的发展史,了解其中的变迁与演进。

中国的钱币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代时期,当时人们还未使用金属作为货币,而是以贝壳、布帛和石斧等物品作为交换媒介。直到战国时期,铜器逐渐被用作钱币,并呈现出各种不同形状和铸造技术。此时的钱币多为方孔圆形,正面饰有文字或图案,背面则刻有方孔,以便穿绳挂在身上使用。

随着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建立,汉代成为了古代钱币发展的巅峰时期。汉武帝时期,统一的铸币制度开始形成,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钱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当时流通的铜质圆形钱币“半两”和“五铢”,这些钱币不仅具备流通功能,还成为了汉代政权的象征。此外,汉代还创造了另一种钱币形式,即以麦穗和谷穗为图案的形状各异的钱币,极大地丰富了古代钱币的形态和构造。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地纷纷自铸钱币,呈现出地方化的特点。此时的钱币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圆形,还出现了方形、椭圆形等形制。同时,为了防止私铸,政府开始在钱币上刻制年号和铸造地名等信息,以加强钱币的管理。这些举措为后来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黄金时代。唐朝的铸币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地位,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唐代钱币成为了古代钱币收藏家追捧的对象。而宋代以后,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革导致了钱币形制的多样化,并逐渐演变出了锻造、铸造、开铸等不同的钱币制造工艺。

近代的中国钱币发展史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清朝开始,西方的近代货币概念传入中国,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铸币制度。清朝制定了一系列钱币法规,并引进了造币机械,开始大规模铸造洋银和机制铜圆等货币。此外,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钱币历经战乱和政治动荡,各地也出现了大量的私铸和紧急发行的纸币,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价值。

进入现代时代,中国的钱币逐渐实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货币体系开始建立,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逐渐发展壮大,并辅以不同面值和图案的纪念币、纪念钞等。此外,近年来,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引领了钱币支付的创新,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给钱币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最后,我国钱币的发展史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枚钱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关注和研究我国钱币发展史,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钱币收藏家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我国钱币的发展史属于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状况,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钱币的历史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

九、我国法律发展史?

中国的法律历经千年,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现代,源远流长,渐序完善。

原始社会的氏族成员在共同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氏族习惯,由其调整社会关系、规范成员行为,部落首领在氏族习惯的基础上设范立制,促使了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演变。这是我国早期法律制度的萌芽。

在夏商时期,司法制度中神罚和天判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与此同时,部门法的数量渐渐增加,法律内容开始丰富,司法制度也在向前推进。周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礼刑并用”的法律制度,“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对后世的治国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年,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法制也随之发生变革。这一时期,实现了法律的成文化、公开化,并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

同时,商鞅改法为律,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律——《秦律》。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各国诸侯分别实施变法,其中著名的变法行动就有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

秦汉时期社会得以发展,经济得以繁荣,成文法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朝的统治者总结秦末动乱的根本原因,确立了“黄老无为”、“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首倡“春秋决狱”的司法原则,这种“内法外儒”的法律制度,深刻的影响着汉朝及以后历代封建法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形式逐渐规范,律典体例趋于完备,条文规定简约明晰,“官当”“八议”“准五服以治罪”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立,不仅推进了我国传统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唐朝历经290年,中国传统法律发展至鼎盛时期,《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也产生于该时期。

同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法制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华法系。在宋朝,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刑统》。明朝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刑乱国用重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法制建设,颁布了《大明律》。

到了清朝,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法律制度集历代封建王朝之大成,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完备的顶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法制体系。

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思想文化教育的进一步腐朽,商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压抑,吏治的进一步腐败,已昭示君主专制政治山穷水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推进全面法制改革:吸收西方法律理论与法律制度,改革司法制度,建立近代司法机构。迈出了中国传统法制向近代转型的关键一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掀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法治建设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寻良法善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依法治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党代会的形式对依法治国进行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意义重大,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不断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基本格局。

十、我国文字发展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篆书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4、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7、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