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船厂起重工先进事迹(先进船舶事迹)

时间:2022-12-02 09:15 点击:252 编辑:邮轮网

1. 先进船舶事迹

浩瀚海洋蕴藏着无尽宝藏。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奋斗者,他们勇攀高峰、锐意攻关,他们无惧风险、百折不回,他们舍生忘死,以身许国。载人深潜英雄集体、中国船舶集团(原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020年11月10日,马里亚纳海沟,载有3名潜航员的“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向深海进军,中国起步虽晚,却迎头赶上。这背后是载人深潜团队无数日夜的接续奋斗,他们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的叶聪,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每一次跨越。

2009年起,叶聪驾驶“蛟龙”号进行了数十次下潜。茫茫海面上,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失联”;5000米深海中,机械臂突然断裂造成油污泄漏让潜水器成了“睁眼瞎”;7000米的海底,大量沉积物覆盖采样篮让“蛟龙”号难以作业……面对一次次险情,他从未退缩,为中国潜航事业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与载人航天一样,载人深潜也秉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传统,形成了一批领军科学家队伍。徐芑南、何春荣、胡震、杨申申、杨波……载人深潜事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他们大胆决策、锐意攻关、无惧风险的奋斗身影。

2. 中国船舶集团员工先进事迹

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先后七次下西洋,率领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效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往。

郑和是云南人,被世人称为三保太监。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出征云南,郑和可能在明军平定云南的过程中被掳,于洪武十七年跟着来到京师,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小宦官,此时他可能十三岁。

后来郑和到了北平,在朱棣的燕王府服役。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起兵,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提升为太监,这说明郑和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兵进入京师,不久登基为帝,十二月,郑和奉命去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

永乐元年,郑和已经被赐姓郑,此时他可能三十二岁。

朱棣有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建立联系,登基后不久便派人出使古里、爪哇、苏门答剌等地。

永乐三年七月,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与王景弘等人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有余,据说船上可以行马,由此可见当时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

郑和自苏州刘家河航海至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出发,先到达占城。

船队到达爪哇时,西爪哇正与东爪哇交战,东爪哇被西爪哇所灭,郑和派人登陆进行贸易,却被当成东爪哇的兵马,一百七十人被害。

这个突发事件考验着郑和的智慧,郑和遇事沉着冷静,没有贸然出兵回击,最终和平解决。

此后,郑和先后到达苏门答剌、满刺加、锡兰等地,最后到达古里,郑和在这里树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率船队回到京师,各国使者跟着来到京师朝见朱棣。

不久,郑和再次奉命出使西洋,他专程到锡兰山佛寺布施,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立碑为文,这块碑现保存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后抵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企图加害船队,郑和发觉后,离开锡兰山。

回航时,郑和途径锡兰山,亚烈苦奈儿把郑和骗去,出动五万兵马突然袭击,并且切断郑和的归路。

郑和处变不惊,对部下说:亚烈苦奈儿出动主力围攻,都城必然兵力空虚,如果出其不意,攻打其都城,必能一举获胜。

然后,郑和趁机率领两千随从,对锡兰山都城发起突然袭击,攻入城内,亚烈苦奈儿及其家人被擒。

永乐九年六月,郑和回到京师,朱棣“赦不诛”(《明史》),下令释放亚烈苦奈儿,让他返回锡兰山。

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在航行中,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图谋夺位并派军偷袭郑和船队,郑和将其击败并生擒。

不久,东非沿岸国家麻林国派使者前来献上长颈鹿,即“麒麟”。

永乐十五年秋,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从长乐港扬帆起航,护送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使者回国。

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率船队下西洋,正式到达祖法儿。

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病逝后,朱高炽下旨停止下西洋,任命郑和为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让他带着部下镇守南京。

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的遗诏,准备还都南京,令郑和修缮南京宫城,后来逐渐放弃回迁。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郑和第七次奉命下西洋,出使忽鲁谟斯等十七国,于返航途中在古里去世,终年可能六十二岁。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西洋各国,尤其是与沿途诸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而且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搜集了很多海洋数据,丰富了明朝海洋知识

3. 先进船舶事迹材料范文

梁红玉生于淮安的北辰坊,自小聪明颖慧,善于织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梁红玉随母避乱京口(镇江),沦落为“平康女”(军中艺妓)。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年轻勇武的部卒韩世忠,不久便定为百年之好。后来韩世忠屡建奇功,被升为浙西制置使,驻守秀州。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南侵。次年3月,韩世忠率兵乘海船至镇江,扼长江,绝其归路,在江中金山、焦山一带截击金兵。两军约期大战。当时,金兵有战舰数百,精兵数万,宋军仅有7000余人。但梁红玉韩世忠毫不畏惧,他们对防务作了周密部署。3月15日两军会战,梁红玉身先士卒,身着戎装,登上楼橹,冒着流矢,亲操桴鼓,指挥战斗。宋军鼓起则进,鼓住则守,战阵严密,士气高昂。金兵虽人多势众,却始终不能突破宋军防线。这一仗从夜半直战到天明,宋军大获全胜。金军失败后,又被梁红玉韩世忠堵截在死港黄天荡达48天之久。金兀术进退维谷,最后挖开淤塞的河道,才得以从老鹳河逃脱。

4. 先进船舶事迹材料

一、隋唐以前中国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早期海员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的发展是海员发展的基本背景,以漕运和海贸两条线进行介绍:从秦代“飞刍挽粟”到汉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繁荣,内河船员渐成体系;从商、周时期海外贸易的探索到秦汉远洋航路的开辟,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海外邻国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线的确立,初步形成近海远洋船员体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进

航海工具的演进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员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帆船的产生,从秦汉时期的高大楼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领先,造船规模逐步扩大,航海工具愈加先进,船员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时分工也愈加明确,为船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3.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

从导航技术角度来说,虽然此阶段处于模糊航海阶段,但随着天文、地文、水文航海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总结,航海区域逐步扩大,以导航为职责的技术性船员得以从一般船员中分离,并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成为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传统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1.最早的船艺与船员。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划桨、撑篙、拉纤、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艺是船舶得以行进的主要手段,并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船员。

2.船舶操驾人员的明确分工。

随着航海工具及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船艺的基础上,船舶操驾技术不断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员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以《太平御览》载战国时期吴国大翼战船船员的分工为例,已“战士”“棹”“舳舻”“操长钩矛斧者”“吏仆射长”等职事。

3.海员职业体系的逐步形成。

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传统帆船时代海员体系的重要构成角色——海师、篙工、楫手、舵手等的发展历程。

(三)模糊航海时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活动

在模糊航海时代中国船员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突出体现了早期船员在技术保障尚属薄弱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岛屿、殷人航渡美洲、徐福东渡日本。

2.海外经略。战国越人横渡台湾、秦皇汉武巡游东海、隋朝陈棱击流求。

3.海外交往。三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鉴真东渡等。

4.海上起义。西汉吕母起义、东汉张伯路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等,同时反映了民间航海及船员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国海员的职业发展与细化

(一)海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法律,设立市舶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自此开始,中国帆船遍及海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海员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职业得以发展和细化。

2.内河航运的发达。

宋代的内河纲运在唐代转般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直达纲,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3.元代海漕的开拓。

元代海漕的开拓是对传统内河漕运的一次大变革,近海运输方式产生了一批海漕船员。

4.造船技术的精进。

宋元船舶工艺先进,结构复杂,体势庞大,较之前代需要船员更多,分工更细。

5.航海技术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罗盘的应用使中国古代航海由模糊阶段迈进到定量阶段,航行区域更远,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国船员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贸和漕运为中心的海员职业细化

1.宋代海外贸易船员。

以纲首、副刚、杂事、火长为中心,分为贸易业务和操船业务两类,船员的来源渠道多样,“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有利于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宋代河运船员。

低级官吏统领下的民运体系,梢工、槔手、招头共同担责,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3.元代远洋船员。

与宋代海贸船员体系相承,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海员职事,奠定了古代船员体系的基础。

4.元代海漕船员。

征租民船与官督私运,产生了一批半职业漕运船员。

(三)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内河航运发达,更为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员在创造这些航海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包括:

1.两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

2.宋元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远洋航线的开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丽,朱清、张瑄开海漕,殷明略开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国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完善

(一)明前期航海事业的空前繁荣

1.造船业兴盛与航海技术精进。

明初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背景因素,官营船厂遍及全国濒海临江处,仅南京一地就有宝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马船厂、快船厂等,船舶种类齐全,工艺先进。

2.明初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突出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中船员的作用和价值。

3.郑和船队的船员及管理。

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员数量;船员建制与构成;船员分工及管理;郑和下西洋对船员体系完善的贡献。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员的发展

1.“禁海”政策对民间航海的影响与限制。

朱元璋的“罢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筹备官方航海的同时对民间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从正统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开”摇摆;从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为由的严格海禁;隆庆有限的开禁。

2.走私贸易与海商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小规模的散商与大规模的走私集团;汪直、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郑芝龙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动;民间航海贸易所达到的广泛区域;突出民间航运贸易及船员的发展。

3.漕粮军运与“运丁”管理。

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编队运行,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丁成为事实上第一批职业船员。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鼎盛时期漕运运军达十数万人。

4.海员对防海御倭的贡献。

明代抗倭斗争中,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船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三)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与开放。

清初为防范郑氏集团的迁海政策;康熙开禁后对民间贸易的限制:①对出海人员的限制②对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对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对海船配备武器的限制;落伍于时代的外贸政策。

2.民间航运及海员的曲折发展。

郑氏集团的南洋贸易,康熙开禁后民间对日、对东南亚贸易、沿海沙船运输业的繁荣。

3.漕运旗丁的发展变化。

清代漕运承袭明制,实行军事化管理,维持着近十万职业水手的规模。这些人为了生存而结成各种帮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排它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确立与专职引航员的产生。

引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头”;元朝在江阴设置“指浅提领”,为装运“漕粮”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开暗礁浅滩;明朝规定,凡驶往南京的朝贡船舶,进入长江后先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中国官员检查后,再由“指浅提领”指引驶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口岸,进出广州港的外国船舶很多,在那里有一批专门为进出港的外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的群体,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确立。专职引水员的产生丰富了海员体系。

5.民间海员在军事航海与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军事航海中技术船员的配备与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属国封舟上船员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的海员教育

1.发端于军事航海的海员教育。

明代水师分驻沿海与内河要害地区,“有警则随机策应,无事则分投教习”; 清代的军事航海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水师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习”专职化。

2.民间海员的“学徒制”教育。

从明末到清代,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世代经营海运和海贸事业的家族,通过招募学徒、招赘女婿或收养义子的方式传袭技艺或生意。

3.《舟师绳墨》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明清时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师绳墨》最为重要。主体内容6个部分,其中“捕盗事宜”和“众兵事宜”是关于军事技术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关于航海技术教育的。

5. 先进船舶事迹怎么写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位于大连市南部海滨,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从事船舶噪声振动检验测试、海洋工程测试研究、海洋应用物理研究、海洋环境研究及海上试验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1]

2018年9月14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6. 船员个人先进事迹

1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4.郎平--雄心志四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5.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弦歌感人肠

6.《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

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7.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

8.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9.官东--天下英雄气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

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

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10.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

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君子抱仁义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7. 先进船舶事迹范文

726研究所,即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六研究所,是国防军工重点科研事业单位。

七二六所致力于水下信息技术体系研究,主要从事水声探测与对抗、舰船消防等专业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生产,水下工程及救援装备、智能制造、智能建筑等产业领域研发及技术服务。

七二六所总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5200号,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消防试验研究中心和湖上试验中心。人才体系完备,拥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防511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等高级人才,设有水声硕士、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七二六所多年来完成多种型号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为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获“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

七二六所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国防建设、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传承军工严谨求实和海纳百川的精神,秉承“创新超越、人才至上、团结合作、拼搏进取、诚信尽责、高质发展”核心价值观,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8. 优秀船员先进事迹

2021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事迹

1.马士基大中华区数字创新总经理陈龙

陈龙于2004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国际贸易学士学位,同年加入马士基,于2006参加马士基国际管理培训生(MISK)项目,在客户服务、销售等部门工作。2015年至2016年,任奥林科技华南区商务总监,负责产品设计、市场开发、供应商招聘和管理。2016年,他回到马士基,担任马士基大中华区数字创新总经理。他负责马士基在线预订产品maerskspot(现为马士基)的孵化

此外,在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吴炳清的支持下,他负责马士基大中华区数字创新中心的成立。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根据客户需求孵化开发了20多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马士基微信智能客服机器人小电机、e-fcr、电子发票、数字柜台、三角集中运输等。,为保证客户供应链在非常时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赢得了客户和业界的高度赞誉。陈龙拥有17年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经验,对客户需求和行业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专注于物流业的数字化转型。

2、Ltd香港威马化学船务公司上海代表处常务副总经理陈建名

自2012年加入威马以来,陈建明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航运行业的敏感性和出色的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自2019以来,先后担任香港威马化学船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常务副总经理,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执行官。此后,该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建立并运营了自己的化工船队。船队从0支增加到16支,航线遍布全球,与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世界主要石油公司合作。到2020年底,威马化工船队总运力快速提升,居中国第三、世界第29位。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他带领团队抓住市场燃油成本低的机遇,不断创新,控制成本,优化航线,推动公司利润比上年增长134%。

3.杜若刚,中国港湾尼日利亚拉基港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

杜若刚2007年加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1月任莱吉港项目公司董事、总经理,从事港口建设、投资、经营14年。他在港口工程管理、市场开发、企业管理和项目投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成功开发了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尼日利亚莱基港等投资项目,总投资约11亿美元。尼日利亚一带一路口岸是中资企业控制的几内亚港第一个现代化港口。这也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的重要成果。2020,港口基金项目共收到国家发改委国际开发合作委员会等重大投资项目,并获得路透社2020年“非洲基础设施最佳年度交易奖”。2020年亚太发展金融协会“杰出发展项目奖”等7项荣誉。

疫情期间,项目公司在杜若刚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国资委和国家卫生委员会的要求,于2020年成为第一家成功组织复工的中资企业,并与法国大飞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既实现了投资后第一年的建安投资目标,又实现了2020年项目公司和承包商人员零感染的防疫目标,此外,杜若刚还有五项与海外“投资”有关的工作,我国企业“建运一体化”模式与海外港口业务发展。

4、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贸区仲裁中心/计量争议解决中心副秘书长黄晨亮

黄晨亮,现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贸区仲裁中心/计量争议解决中心副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浙江国际海事司法基地智库涉外法律专家,上海航海学院海商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研究所海事与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研究生导师。加入海事仲裁委员会以来,黄晨亮作为办案人员,处理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仲裁案件,领导和参与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标准定期租船合同》条款的起草工作。

参与编写了《标准船舶建造合同》(上海格式)、《船舶标准合同丛书》(上海格式)第一卷、《2006年海事劳动公约履约操作指南》、《船舶建造合同的签订、履约和管理》,《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上海格式)和《船舶标准合同丛书》(上海格式)第二卷;参与船舶燃油加注纠纷快速处理平台和微信applet的设计与发布;疫情期间,为企业举办了5次免费救助法律讲座,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5.新海联船员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欣

刘欣,现任湖北新海联海员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具有多项培训资格。现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新余生工业学院副院长/理事,武汉交通职业教育新余生海事学院院长/副院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航海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欣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进步,鼓励公司引进西方先进的培训认证课程,自主开发了新的海联培训管理系统,实现了船员培训成果的数字化、可视化;

同时,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船员培训服务质量;任总经理期间,公司连续两年荣获甲级、五星级船员培训机构称号。疫情期间,全员关心、正直、创新,全年完成培训近6000人次;在这段时间内,一个一带一路通过外国高级军官的远程培训,培训1000人左右。

6、山东港日照港二公司卸货船队团支部副书记、卸船机司机李璐

李璐,现任山东港日照港第二公司卸货船队分公司副书记、卸货司机。他是日照港山东港首位“90后”技术专家,年卸货量近百万吨。曾在山东港首届装卸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四名。他除了技术过硬外,还善于创作内容积极、形式生动的高质量原创网络作品,展示中国港航经济文化建设成果,弘扬青年正能量。

作品先后在人民网、中国工业网、中国港口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发表。他被共青团中央提名为“中国青年好网名”,被山东省六部门授予“山东好网民”荣誉称号。中国新闻社一带一路照片,等待爸爸下班。

7.钱立武,克拉克森柏拉图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主任

作为克拉克森上海公司最年轻的董事,钱立武在大型干散货航运方面拥有10多年的经验。他致力于长期租船市场,为客户提供不断优化的综合服务和解决方案。他的客户包括船东、贸易商、船舶运营商、矿山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加入克拉克森之前,钱立武曾在上海航运交易所工作,并完成了FFA发展研究和《中国航运发展报告》等项目。中欧国际商学院金融MBA,上海市虹口区青年联合会会员。

8、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欧洲钻石快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线运营中心总经理王海贤

王海贤2005年加入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2015年3月被派往中远海运(欧洲)有限公司任商务部副总经理,负责实施区域航线战略。2021年2月起,任欧洲钻石快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线运营中心总经理。6年来,他积极实施区域航线战略,通过航线规划和合作谈判,将中远品牌自有的欧洲区域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到26个国家和50多个港口码头,将区域船队运力排名从20位提升到4位,在亚洲背景航运公司中排名第一。

疫情期间,王海贤站在欧洲一线,带领部门的德国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开拓业务版图。最后,钻石快递业务在2020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区域航线总运营箱容量超过300万标箱,运输总收入4.5亿美元,近6年增长超过600%。目前,钻石一号已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比雷埃夫斯港”,形成“11组16支”的完美网络,形成每周“捷克港”,进一步增强中欧、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塞尔维亚等国家间联运的可靠性。

9、王振伟,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

王振伟2011年加入山东海运,现任山东海运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法律总顾问。参与山东远洋集团天然气船队的组建,负责公司境外资产股权结构的设计和建立;带领团队完成公司“十三五”和“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成功地完成了一批股权资产优化和战略投资者在公司业务部门的引进,带领团队完成集团内部船舶业务部门的资产重组,为以后山东航运资本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山东航运成功运营,登陆新三板市场。2019年,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目前,他已带领团队启动公司上市准备工作,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公司资产证券化进程。

10、吴建红,上海英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吴建红2008年加入上海英泰律师事务所,成为合伙人律师。长期专注于航运、船舶、港口等各类法律事务,擅长处理各类物流、海事业务案件的诉讼和非诉讼事项。同时,他还担任多家大型跨国航运物流企业的法律顾问,提供公司日常经营、合同审查与修改、律师见证与合规等多种法律服务。他曾多次代表客户在这一领域有独到的观点和经验,并最终赢得了诉讼。主要客户为国内外知名船东、跨国物流企业、P&I协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航运企业。此外,他能够及时洞察航运市场的变化,以其严谨的法律专业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受到业界和同行的高度赞扬。

9. 先进船舶集体优秀事迹范文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