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读丨“全国首艘”新能源船落地湖南的多米诺效应

时间:2023-04-14 07:35 点击:286 编辑:邮轮网

万吨级双燃料集装箱船“湘水运27”轮航行在长江中。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句尽显湖湘子弟霸气的话,不仅成了岳麓书院的门联,还成了当下湖南涉水产业创新前行的生动注脚。

8月27日,由亚光 科技 集团旗下益阳中海船舶公司建造的“全国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下水试航。

两天后,本土国企――湘水集团旗下湖南远洋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远洋集运”)的集装箱船“湘水运27”轮,从岳阳城陵矶港驶抵上海洋山港。洋山港官方平台发文称,这是“国内第二艘万吨级特定航线江海直达双燃料集装箱船”。

而第一艘同类型船,也出自湖南远洋集运。新能源船“湖南造”一时成为热词。

新能源船“新”在哪里

其显著特点首先是环保,一艘船每年能够节省燃油约500吨,完全顺应了国家倡导绿色生态水运的要求。其次是充电快捷方便,在游客上下船的短暂停靠时间就可完成充电续航。其三,是使用寿命较长、耐用,这种船舶配备了两套超级电容电池,合计储能625千瓦时,充放电循环次数不低于20万次。其四,其船体回转性能比较好,这艘客渡船长65米,配备了两套全回转舵桨,可实现360度任意无限制地回转,灵活实用。

上述超级电容新能源客渡船项目,从研发到下水,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亚光 科技 集团更多地落实了建造工作环节,设计和研发主要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研究所承担。

建造一艘这样的客渡船,造价可不秀气,庞牡透露:成本需五六千万元。目前这更像是国家层面做的一个实验,新能源新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后面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湖南造”超级电容新能源客渡船成功下水。

湖南远洋集运创下多个第一

而湖南远洋集运刷新业界认知的,是自己的第六代代表作――两艘万吨级新动力集装箱船,即今年8月底推出的集装箱船“湘水运27”轮,和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姊妹船“湘水运26”轮。

“湘水运26”轮一面世,便创下了多个“第一”:湖南省内第一次建造万吨级集装箱船舶,省内首艘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国内双燃料动力装置首次在新建大型集装箱船舶上应用,国内集装箱导轨架首次在内河船舶上应用。

所谓双燃料动力,即采用柴油和液态天然气(简称“LNG”)。湖南远洋集运牛的是,在集装箱船上装备了2台双燃料发动机作为主动力,通过技术手段让液态天然气的替代率超过75%。这样一来,船舶不仅降低了污染,装卸作业时间也减少了,与同类型纯柴油船舶相比,综合碳排放减少15%以上,燃料成本减少20%以上。

与“湘水运26”轮一样,“湘水运27”轮总长118.9米,设计吃水6米,装箱量653标箱,载重量10289吨。

653标箱是什么概念?按国际惯例,20英尺长的集装箱为标准箱,1个标箱最多的可装载20余吨货物。以高速公路最高限重49吨为例算,万吨级集装箱船走一趟,相当于200余辆最大型卡车的运量,载量多、安全的同时,每小时里程运费还低了10多倍。

与“湘水运26”轮不同的是,“湘水运27”轮装备质量、安全环保性能都得到了提升,船上厨房、餐厅和生活区的设施设备更完善,尤值得一提的是,两轮都增加了一个“神器”――导轨架。

导轨架在内河船舶的应用,湖南远洋集运是第一个。

湖南自造万吨集装箱船“湘水运27”轮。

船企合作双赢

还有一个积极信号是,内地水运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在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而新能源、新技术一旦推广开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加入“零排放”“零污染”阵营。

此次承建万吨级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航船舶”)为了顺利施工,不惜追加了近千万元投资建造了全新船台,安装了安全负荷达到150吨的龙门吊,完全按照船级社(验船机构)的工艺要求施工。最终,两艘新船的建造质量成为同行标杆。

务实,报价低,在集装箱船领域非常活跃――这些因素让金航船舶在众多竞标者中胜出。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成了一个双赢局面:

湖南远洋集运节省了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包括公司派出人员参与设计、监造等,建造过程优质高效;金航船舶则通过这个订单,推动自己完成了一次经受挑战后的整体升级,从此在大型集装箱船制造领域“扬名立万”,品牌和美誉度水涨船高。

金航船舶位于沅江船舶产业园区,三面环水,与上述超级电容客渡船建造方益阳中海船舶公司仅一墙之隔。

此次两家本土船舶制造企业名头打响后,于沅江市特色产业园以及益阳市对外经济合作影响力,也是难得的利好。“湘水26”轮成功下水后,沅江市官方评价:“该船的成功首航,对我市船舶制造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标志着我市船舶产品已经走出湖乡、通江达海”。

万吨级集装箱船“湘水运27”轮首航出征。

沅江和城陵矶:要的就是产业集聚效应

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里,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可能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人们称之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新能源客渡船和万吨级集装箱船的出现,正在湖南引发这种效应。

“湘水运26轮”运营8个多月来,完成13个往返航次,船舶利润率79%,航行时间由预计的21天缩短到18.6天,水运正吸引着更多行业货源加入。

因能装载冷冻集装箱、运输危险品,湖南的烟花、生鲜农产品等将增加万吨运力,货物承载量和吞吐力的拉升,将直接促使其他产业“鸟枪换炮”或“锦上添花”。

一艘万吨级双燃料集装箱船的问世,直接带动了这么多领域和产业的“连锁反应”,这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两艘万吨级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投入运营,有个地方也欢喜得不行,那就是岳阳市城陵矶港。

城陵矶港属“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也是湖南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但比起国内一些大港口,提升空间还很大。

8月2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1-7月全国港口吞吐量数据显示,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名是上海,为2664万标箱,“全国25强”榜单中,最后一名是泉州,其集装箱吞吐量为111万标箱。

而1至7月,城陵矶口岸集装箱吞吐量为36.2万标箱,不到泉州的三分之一,但与去年相比已提升了不少――同比增长46%,在长江中游港口中位居前列。

湘水集团旗下港务集团投资建设的城陵矶老港环保提质改造项目。

看一座城市的外贸水平和经济活跃度,就看它的港口和码头;看一个港口的强弱,就看它能容纳多少集装箱船,看它的货物吞吐量大不大。

湖南远洋集运的两艘万吨级集装箱船,给了城陵矶港更多支撑。作为一家运营了30年的国企,湖南远洋集运目前拥有千吨级以上集装箱船舶20余艘,年运输集装箱重箱超10万标箱,占据省内市场份额的45%,是湖南省规模最大、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内河航运和综合物流企业。

此次集装箱船完成更新换代任务后,湖南远洋集运每年将新增舱位4.6万标箱,在湖南水运物流史上算迈出了一大步。

但即使是湖南远洋集运这样的大哥级航运企业,眼下也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货源不足。公司在推出万吨级集装箱船前一直在调查,在争论――到底要不要拿出七八千万元来制造两艘大船?因为即便运力充足,货舱装不满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所以,岳阳这些年都在用补贴的形式,“鼓励”湖南远洋集运这样的企业维护好航线、提升集装箱运载力,增强城陵矶港物流集聚效应。

宁静的“水上巴士”

湖南自主建造万吨级新能源船,带来了更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兴起,带给水运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市州内河航道越变越窄,通航水深受限,沿途障碍多,有的经常季节性断流。

湖南除了江海直达航线,还有几条分别从岳阳至长沙、常德、衡阳等地的“省内水上穿梭巴士”航线仍在坚持运营。即使这些线路为数不多,但运营、维护起来,也显得捉襟见肘,在货源不足、装载率不高的情况下,几乎无利可赚,甚至亏损。

正因如此,当年与湖南远洋集运一起跑“水上巴士”的,早已不知所终,目前还在这个领域运营的国企,仅剩下湖南远洋集运一家。曾经热闹非常的“水上巴士”及往返港口,一度变得宁静起来。

湖南水资源丰富,但枯水期长,季节性断航影响到承载货源。

而集装箱船货源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内河水运达不到相应等级标准。

像穿越黄茅洲大桥这样的“路况”,在湖南80多个临河县市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出台的《湖南省“一江一湖四水”水运发展规划》,要强调整合全省港口数量、建立“广延伸”港口体系的原因。

此外,湖南是农业大省,每个县(市)都有规模可观的农产品,但几乎都遇到过“走不出去”的难题,由于农产品保鲜难,一些农企选择了运输成本更高的陆路,这是货源不足的第二个原因。如湖南远洋集运长期承运的两种出口农产品,一是头,另一个是橘子罐头,皆因这两种货物都比较耐储存。

而且湖南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留不住水”,枯水期长,季节性影响也是导致货源不足的因素。

当然,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民营船舶运输企业囿于眼前利益,无法长期投资维持线路经营,利润少,成本高,就会出现“跑得越勤,亏得越多”的现象。而水运线路一旦出现经营性亏损,反过来会加速市场凋敝,“货源不足”问题或将更加突出。

一个内陆省的通江达海梦

企业要生存,就得适应外界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货源不足的情况下,涉水企业也做了许多有益的 探索 和实践。上述超级电容新能源客渡船制造商响应国家生态建设号召,将主业聚焦于客船、游艇,放大环保功能,不失为一种引领市场之策。

而湖南远洋集运早已推出“全程物流”模式,如公司有集装箱运输车100余台,车源充足、车型齐全,在一些码头还有专门的办公区域和停车场地。此外,湖南远洋集运还在武汉等地设立补舱点,及时补充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源不足”的情况。

万吨级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投入使用带来了多个积极信号。

上述官方规划还提到,未来五年,湖南准备投资520亿元,基本建成“一江一湖四水”的内河航运格局,届时湖南的骨干航道将达到2200公里以上。

“500亿元投资内河水运一旦落地,必将带来深刻变化”,湖南远洋集运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黄道平认为,随着规划的全面实施,全省航道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上一个台阶,营商环境持续向优,湖南将释放更强更稳的“吸引力”,这对航运企业是重大利好。

他们的背后,寄托着一个行业、一个省的开放发展梦想。

湖南自造新能源航船,预示着这个领域的产业上升空间还很大。湖南的船舶制造业、集装箱船运输业,以及延伸出的新能源应用及排污处理领域,船舶工程教育培训领域等,在航道更加畅通、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等利好加持下,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万亿级产业链。

未来,湖南的通江达海步伐,将更坚定、更有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