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船舶合伙人死亡(船舶经营人的法律责任)

时间:2022-11-22 08:21 点击:277 编辑:邮轮网

1. 船舶经营人的法律责任

(1)保障船上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船长必须采取一切合理措施,保证航行安全,维持船上秩序,防止对船舶、船上货物或人员的任何损害。该义务与船长的指挥命令权是相应的;

(2)救助人命。船长接到呼救信号或者发现海上有人遭遇生命危险,只要对本船船舶、船员和旅客没有严重危险,就应尽力救助遇难人员。船长违反该义务将负法律责任;

(3)最后离船。船长在决定弃船时,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首先让旅客安全离船,然后允许船员离船,船长本人应当最后离船,并应设法抢救航海日志、轮机日志、无线电日志,以及该航次的海图、文件和贵重物品等;

(4)作成并送交海事报告的义务。船舶发生海损事故时,船长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作成海损事故报告书,载明事故详细经过情况,报送发生事故后最初到达港的有关航政主管机关。海损事故报告应当附有事故发生时在船的两名以上船员或者知情旅客的书面证明;

(5)船舶碰撞后处理。船舶碰撞后,各碰撞船舶的船长,在不严重威胁本船船舶、船员和旅客的安全时,应指挥全体船员对另一船舶、船员和旅客进行救助,并应立即将本船船名、船籍港、开航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同时应该注意收集有关证据。

2. 船舶经营人和船舶管理人

船舶代理是根据船舶经营人的委托办理船舶有关营运业务和进出港口手续的工作。船舶代理分国内水运船舶代理和国际海运船舶代理。国内水运船舶代理通常由各港务管理单位办理。国际海运船舶代理有船舶揽货总代理和不负责揽货的船舶代理两种形式。船舶代理单位办理的业务包括组织货物运输,如组织货载等;组织旅客运输;安排货物装卸;为船舶和船员服务,代办各种手续;代办财务有关业务和船舶租赁、买卖等,以及商办海事处理和海上救助等业务。其主要有以下业务内容:

1.客货运组织工作 客运组织:代办客票、办理旅客上下船手续等; 货运组织:代为揽货、冾订舱位;绘制出口货物积载计划,缮制各种货运单证;签发提单、提货单;办理海上联运货物的中转业务等。

2.货物装卸工作 有关货物装卸,包括联系安排装卸;办理申请理货及货物监装、监卸、衡量、检验;办理申请验舱、熏舱、洗舱、扫舱;洽办货物理赔工作等。

3.集装箱管理工作 有关集装箱管理,包括办理集装箱的进出口申报手续,联系安排集装箱的装卸、堆存、清洗、熏蒸、检疫、修理、检验;办理集装箱的交接、签发集装箱交接单证等。

4.船舶、船员服务工作 包括办理船舶进出口岸的申报手续,主要有船舶出入境海关手续,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出入境检验检疫手续,海事机构申报手续;申请引航以及安排泊位;洽购船用燃料、物料、属具、工具、垫料、淡水、食品;安排提取免税备件,洽办船舶修理、检验、拷铲、油漆;办理船员登陆、签证、调换及遣返手续,转递船员邮件、联系申请海员证书、安排船员就医、游览等。

5.其他工作 包括洽办海事处理、联系海上救助;代收运费及其他有关款项、提供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办理支付船舶速遣费及计收滞期费;经办船舶租赁、买卖、交接工作,代签租船和买卖船舶合同,经营、承办其他业务等。

3. 船舶经营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申请设立海事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所谓赔偿义务机关也就是给公民造成损害的相关机关。

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是指船舶所有人、承租人、经营人、救助人、保险人在发生海事事故后,依法申请责任限制的,可以向海事法院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指船舶所有人、救助或保险人依据法律规定限制其赔偿责任数额的一项海商法特有制度。

海事赔偿责任人设立责任限制基金的目的是,在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对基金予以分配后,不论其涉及的每一项本航次限制性债权是否均已登记,或者能否得到满足,该债权都由于债权人因法律规定不得再行起诉而消灭,从而使责任人利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4. 船舶所有人和船舶经营人职责

船东=Owner:是指船舶的实际拥有者,是船舶资产的投资人或者所有人,对船舶具有财产和资产所有权。

通常情况下船东会把船租给船公司或者租家来获得租金的利益,自己营运的时候会成立船公司。

船公司=Shipping Company:是指船舶的营运方和操作方,有的船公司拥有自己的船舶,这个时候船公司既是船东又是营运方和操作方,所有财务关系都在内部流通。

但是为了保证利益和减小风险,船公司通常是成立单船公司,万一出现大额赔偿可以免除母公司的风险。所以会在第三方成立一个单船机构来处理财务方面的问题。

租家=Charter 是指租用船东的租家,他们之间签订相关协议来处理互相之间的财务关系,根据国际法制和惯例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职责。

租家当然是向船东付租金或者其他费用,而运费由租家所拥有。

5. 船舶经营人的法律责任包括

错误扣船作为一种侵权行为,按照实际赔偿的原则,应由请求人赔偿被请求人因此而遭受的实际损失,即与扣押船舶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经济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适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扣押船舶错误造成的损失,包括因船舶被扣押在停泊期间产生的各项维持费 用与支出、船舶被扣押造成的船期损失和被请求人为使船舶解除扣押而提供担保支出的费用”。该条法律规定是法院审理此类案件认定赔偿责任和确立赔偿金额的法律依据。具体理解适用如下:

 1.船舶被扣期间的额外费用支出损失。在此认为,船舶被扣押期间的费用,如挂靠管理费及航务管理费、折旧费、船员工资、燃油费用、保险费、航道养护费等,均是船舶营运中所必然发生的费用,即使船舶不被扣押,上述费用仍会发生,因此,该项维持费用与支出,不应包括本应支出的各项费用。即使请求人错误扣押船舶,被请求人的损失也只有预期可得的净盈利损失。至于其他的费用,属于正常经营情况下产生预期可得净盈利必须发生的,不应列入损失的范围。

 2.船舶被错扣期间的船期损失。此处的船期损失应为“船舶不能正常使用而引起的损失”。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和触碰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的规定》,船期损失一般以船舶碰撞前后各两个航次的平均净盈利计算;无前后各两个航次可参照的,以其他相应航次的平均净盈利计算。实践中,在不能确定船舶净盈利水平的情况下,倾向性的做法是根据市场上同类船舶的光船租赁租金价格确定船期损失。

3.为使被错误扣押的船舶获得释放提供担保所产生的损失。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规定,海事担保的方式为提供现金或者保证、设置抵押或质押。相应地,在以现金担保时,所产生的损失为该现金的利息损失;以保证方式担保时,有关损失为被扣船舶方委托第三人为担保的费用支出;以抵押担保时,其损失为 抵押物被限制变卖、转让等引发的损失;以质押担保时,该损失为质押物在质押期间丧失使用效能的损失。

 4.关于船舶所有人因船舶被扣押根据船舶租赁合同向租船人支付的违约金是否属损失赔偿范围。海诉法第二十四条关于赔偿额的规定是明确而具体,是限制性的赔偿范围,仅为船舶实际控制人遭受的损失,而不考虑船舶所有人是否将被扣押船舶出租,是否已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支付了违约金等情况,因此船舶所有人和光船租赁人向案外人赔付的违约金不属于赔偿范围。

综上分析,在此倾向于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认定扣船损害赔偿责任,并尝试通过类型化研究提出确立此类案件裁判标准的建议供商榷,希望能够对公平统一地适用法律解决此类纠纷有所裨益。

6. 船舶所有人与经营人

海事船舶检查规则中的16规则,代表16项检细则。具体见海事安全检查规则公告

船舶安全检查是海事管理机构为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防止污染水域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则、强制性规范和认可的国际公约对船舶设备的技术状况、配员、船员适任、保安和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并作出处理的行政执法行为。

它主要通过船舶检查人员上船进行规范性询问、察看和查验、寻找隐患,发现问题,并将结果告之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责令限期整顿,以清除不安全因素,最终达到安全检查的目的。

7. 船舶公司是否应承担责任

1.船舶发生碰撞,当事船舶的船长在不严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相碰的船舶和船上人员必须尽力施救。碰撞船舶的船长应当尽可能将其船舶名称、船籍港、出发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

2.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原因或者无法查明的原因造成的,碰撞各方互相不负赔偿责任。

3.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一船的过失造成的,由有过失的船舶负赔偿责任。

4.舶发生碰撞,碰撞的船舶互有过失的,各船按照过失程度的比例负赔偿责任;过失程度相当或者过失程度的比例无法判定的,平均负赔偿责任。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造成的船舶以及船上货物和其他财产的损失,依照前款规定的比例负赔偿责任。碰撞造成第三人财产损失的,各船的赔偿责任均不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比例。互有过失的船舶,对造成的第三人的人身伤亡,负连带赔偿责任。一船连带支付的赔偿超过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比例的,有权向其他有过失的船舶以上内容转自夸克

8. 船舶经营人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港口经营人问题

  《2001年港站经营人国际公约(草案)》有关于港口经营人的定义。我国交通部2000年有一个部门规章给港口经营人下了个定义。还有就是港口法,也有关于港口经营人的定义。基本上,都讲到港口经营人是指在港区里从事装、卸、保管、仓储、港内的短途运输等作业的人,通称港口经营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在海商法下有没有地位?如果没有,他们在合同法、民法通则中有没有地位?

  刚才提到,现在有四个海事法院就此作出四个判决,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种结论是港口经营人,是适用海商法第四章关于承运人受雇人的规定,即将之定位为承运人的受雇人。这是广州海事法院和大连海事法院的观点。大连海事法院判的是,港内一拖车来一集装箱过卡门时,由于门较低,集装箱被卡下去了,造成货物的损失。由于里面的货物比较贵重,货物的所有人就向装卸公司索赔,要求按照合同法实际赔偿。港口经营人就抗辩:我应该享受承运人的责任限制,理由是我是他的受雇人。大连海事法院最后判决港口经营人是承运人的受雇人,可以享受责任限制,一件货物就赔66.67特别提款权,折合7000左右人民币,不论货物价值如何。广州法院也将港口经营人定位为承运人的受雇人,因为承运人和港口经营人曾经签署过一个装卸协议,这个协议的性质是有雇佣性质。

  上海海事法院也审理类似的案子,但是判决港口经营人不能享受责任限制,其非承运人的受雇人,因此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实际赔偿,一个箱子赔22万多美元。与上述的案子区别就太大了。

  青岛海事法院审理的案子是,集装箱在仓库里着火,八个箱子全部烧光,所有人索赔。这就涉及海商法第四章中的免责事由中有火灾免责,港口经营人能否象承运人一样享有火灾免责?法院一审、二审判下来都不行,不能享有火灾免责。不能免责就实行过错原则,有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一审判决认为,港口经营人对火灾无过错,因为是台风所引起的,不必承担责任。二审法院认为有过错,首先台风不是不可预测的,不构成不可抗力,其次在管护问题上有过错,要负责。无论如何都不适用海商法。

  现在摆在海事法院面前,摆在港口经营人面前的问题就是: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如何?到底是承运人的受雇人,还是独立主体,还是实际承运人?我是完全的少数派,到目前为止还没人接受我的最后这种观点:把港口经营人定位为实际承运人。

  港口经营人的定位要看看海商法以及国际公约前前后后的态度。港口经营人的地位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们从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国际公约的演变过程上可以理出一个思路来。

  刚才说的三种观点:

  1.不适用海商法第四章,这是上海海事法院的观点。

  2.适用海商法第四章,有两种观点:

  (1)港口经营人是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可以援引承运人在运输合同项下享有的抗辩理由和责任限制。这是广州海事法院和大连海事法院的观点。

  (2)港口经营人是实际承运人,享有与承运人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这是我的观点。或者说,受雇人和代理人享有的是消极的抗辩权,而作为实际承运人就不单单具有消极的抗辩权,还有积极的权利。

  下面我们看看港口经营人在国际公约中地位的变化。

  《海牙规则》对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承运人的独立合同人都不是海事运输合同的当事人。在海牙规则下,不光港口经营人没地位,连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也没地位。索赔方告承运人可以依提单,依据海牙规则,而告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承运人的独立合同人只能告侵权。

  于是出现了喜马拉雅条款。该条款是由于海牙规则不调整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但是告承运人的受雇人和代理人,他们败诉,最后根据雇主责任,还是落到承运人头上。于是承运人在提单中纷纷加人喜马拉雅条款。但是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有些国家承认,有些则不承认。

  《维斯比规则》第一次把喜马拉雅条款正式引用到国际公约中。第三条第2款:如果这种诉讼是对承运人的雇佣人员或代理人(而该雇佣人员或代理人不是独立的缔约人)提出的,则该雇佣人员或代理人适用按照本公约承运人所可援引的各项答辩和责任限制。此处的“独立的缔约人”就是港口经营人。就是说,这里仅仅限于受雇人和代理人。可见,喜马拉雅条款不适用于港口经营人。港口经营人到这里,在两个公约下依然是没有地位的。不调整,就只能适用一般的法律。

  《汉堡规则》第七条第2款:如果这种诉讼是对承运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提起的,而该受雇人或代理人能证明他是在受雇职务范围内行事的,则有权利用承运人根据本公约有权援引的抗辩和责任限额。

  汉堡规则把括号去掉了,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括号去掉了,意味着受雇人或代理人包括承运人。这就是广州海事法院和大连海事法院的判决所理解的。我这里查一句,海商法是从汉堡规则中引进,所以解释汉堡规则就是解释海商法。另一种观点就是独立合同人属于实际承运人,已经不属于受雇人和代理人这个范畴了。独立合同人就没必要放在括号中,从实际承运人处能解释出独立合同人。

  我们按照第二种理解的思路往下看。说独立合同人属于实际承运人,什么是实际承运人?

  理论上,雇主和受雇人的合同关系是雇佣合同,这是从主体来划分。那么,承运人和港口经营人所达成的装卸协议、仓储协议等等不是雇佣合同,不是雇主和受雇人的关系。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当然也有人这样理解:应该按照雇佣合同的标的来划分,这里雇佣的不是人,而是劳务。这样理解,这些协议就具有雇佣性质。我们认为,一般的理解委托合同和代理合同的话,港口经营人和承运人的关系并不属于委托合同关系或者代理合同关系。

  实际承运人的定义,在汉堡规则和在海商法中是一样的。《海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实际承运人”,是指接受承运人委托,从事货物运输或者部分运输的人,包括接受转委托从事此项运输的其他人。即接受承运人委托或转委托从事货物运输或者部分运输的人。那么什么是“运输”?港口经营人所从事的那些作业算不算运输?如果是,那么港口经营人就从事了法条所说的“部分运输”;如果否,就进不来。因此还要考察公约、法律对于“运输”的规定。

  《海商法》第四十一条: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负责将托运人托运的货物经海路由一港运至另一港的合同。因此,海上货物运输,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负责将托运人托运的货物经海路由一港运至另一港。这里是“港”到“港”,当然应当包括港口经营人的作业。《汉堡规则》第一条:“本公约内:…… 6.‘海上运输合同’是指承运人收取运费,据以承担由海上将货物从一港运至另一港的任何合同;但是,一个既包括海上运输,又包括某些其他方式运输的合同,则仅其有关海上运输的范围,才视为本公约所指的海上运输合同。”也是 “港”到“港”。《运输法(草案)》则是“门”到“门”,从内地的某个工厂的大门开始,一直到目的地的另一个大门。这中间经过海、陆、空,什么都有。这个运输所包括的就广泛了。这么大的范围去调整太难了,于是运输法草案就又做回“港”到“港”。

  “港”到“港”,应当包括港口经营人的作业。但是海商法第四十六条又有关于责任期间的规定:“承运人对集装箱装运的货物的责任期间,是指从装货港接收货物时起至卸货港交付货物时止,货物处于承运人掌管之下的全部期间。承运人对非集装箱装运的货物的责任期间,是指从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下船时止,货物处于承运人掌管之下的全部期间。在承运人的责任期间,货物发生灭失或者损坏,除本节另有规定外,承运人应当负赔偿责任。”对集装箱装运的货物,与上述货物运输是一致的,“港”到“港”。对非集装箱装运的货物,则回到海牙规则,就是所谓的“钩”到“钩”,所以港口经营人的作业就很难包括进来了,最多就是把装和卸这两个环节作为运输。我国的海商法是汉堡规则和维斯比规则的混合物,这一混合出了不少问题,这个地方就是不太衔接之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解释出运输包含了港口经营人的作业。如果港口经营人接受了承运人的委托也从事运输的一个环节,就是实际承运人。

  小结一下:

  对非集装箱装运的货物,接受承运人委托从事装卸作业的港口经营人,由于该作业属于承运人的责任范围,装卸作业又属于货物运输的一部分,其应具有实际承运人的法律地位。但是港口经营人从事的是仓储等其他作业,则其不能认定是实际承运人。

  对集装箱装运的货物,无论港口经营人从事的是装卸作业还是仓储等其他作业,主要是接受港口经营人的委托,就具备实际承运人的法律地位。只要是在“港”到“港”期间的作业,就具有这个法律地位。

  为证实这个观点,我们看看《199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运输港站经营人赔偿责任公约》。这个公约的产生就是因为,汉堡规则虽然赋予港站经营人以实际承运人的法律地位,但是汉堡规则迟迟不生效,到1992年生效。所以港站经营人公约想在汉堡公约生效之前解决港口经营人的法律适用问题。公约一开头提到:“考虑到在国际运输中的货物既非由承运人接管,又非由货主接管,而是由国际贸易运输港站经营人接管时,因适用这类货物的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问题;意欲为这类货物在由运输港站经营人接管而又不受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公约的运输法律管辖时所发生的灭失、损坏或交货迟延而制定赔偿责任的统一规则,以期有利于货物的流动。”

  然后将这一公约与汉堡规则进行比较,会发现:

  1.责任基础:两个公约都实行推定过失原则。

  2.责任限制:两个公约的限额很接近,汉堡规则是一公斤2.5特别提款权,港站经营人公约为一公斤2.75特别提款权。

  3.责任限制权利的丧失:都是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灭失损害,而轻率地作为或者不作为。

  4.实效:都是2年。

  现在在起草的联合国运输法草案已经拓展到两港,已经明确地将港站经营人的作业涵盖进来。但是不叫“实际承运人”,而叫海运履约方(maritime performent party),其权利义务与实际承运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讨论运输法草案时,都认为运输法一生效。港站经营人公约根本没有不要制定。

  再看几位专家对港站经营人法律地位的看法。

  威廉姆?台特里(加拿大著名的海商法教授)认为:汉堡规则第四条规定的承运人的责任期间拓展到两港,从而解决了喜马拉雅条款的问题。同时第十条规定了承运人对实际承运人行为负责,根据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实际承运人应当包括装卸工人以及港站经营人。

  美国的Machael F Steley教授(正在参加联合国贸发会讨论运输法草案,他是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对汉堡规则定义实际承运人货物运输有这样的评论:货物运输应该是指承运人将货物从接收地运至交付地,那种认为装船、卸载环节不属于承运人一般义务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台湾学者杨仁寿认为,汉堡规则之所以将维斯比规则的括号去掉,是为了减少纠纷。

  汉堡规则的实际承运人到底是否涵盖港口经营人的问题,还是应该从规则本身演变的过程和条款的内容结合分析,来得出结论。但是我的这个结论目前为止,海事法院没有接受。

  最后关于责任基础的问题。有人会说,刚才讲到火灾,承运人可以免责。若港口经营人为实际承运人,按照海商法61条的规定,对承运人责任的规定,适用于实际承运人。这里的“责任”是广义的,包括权利义务、责任豁免,都适用于实际承运人。海商法的第51条的8项免责,是否也适用于港口经营人?如果适用的话,说明什么?第一项免责就是航海过失原则,第二项火灾免责,这两项都可以免除承运人因受雇人和代理有过失导致损害而产生的责任,因此就叫不完全过失责任。就是因为这两项,我们的海商法就变成了不完全过失责任。说海商法是混合物,因为在根本问题上我们是维斯比规则,在技术性规定上我们是汉堡规则。

  港口经营人的责任基础是否适用承运人的?这个需要分析。

  1.航海过失免责是否适用港口经营人?不能。航海过失免责讲的是船长、船员和引航员驾驶船舶、管理船舶,造成货物灭失损坏,承运人不负责。主体此处仅限于船长、船员和引航员,行为也离不开船。船上的工作人员有过失,承运人免责,这与港口经营人无关。

  2.火灾,承运人本人的实际过失除外。如果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过失,承运人也可免责。这是海牙维斯比规则的规定。这个也不适用于港口经营人。那是指船上的火灾。为什么法条中未写明是“船上的火灾”呢?因为海牙维斯比规则,其责任期间就是装上船到卸离船,未包括两港,所以没写“船上”。这次运输法草案,就不是船上了,是港到港,所以运输法草案中关于火灾免责的条款就要加了。 所以草案中就写“船上的火灾”。这不就区别开了吗?

  这两项去掉以后,其他的各项免责,就是完全过失责任。所以港口经营人的责任基础(归责原则)就是完全过失责任。所以,我的结论是,我国海商法中,港口经营人应当定位为实际承运人为好。

9. 船舶经营人可以是个人吗

船员,是指包括船长在内的船上一切任职人员。船员是一种职业身份的名称,所以不能用企业性质来界定。国企还是私企?

只能是船员所属的船运企业性质。航运企业是既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法定条件,也要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的以船舶运输为经营项目的企业。所以船运企业既有国企也有私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