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配套产业链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2. 船舶配套产业链包括
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产业链较长,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群。
涉及产业忒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航空、铁路、公路及航运等所需的先进交通运输设备,船舶相关的制造、销售、融资、运输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3. 船舶配套产业是什么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400余人,注册资本30亿元,资产总额108亿元。公司集大型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产品涉及舰船装备、船海工程、港口装备、焊接材料、桥梁产品和燃气轮机配套等多个领域,既是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内领先的船海装备制造企业。
公司作为国家认定的重点保军企业,肩负为海军舰艇配套特种装备的使命,产品涉及海军水面水下所有专项工程,并承担了多项新型重点装备研制任务,为海军装备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长期从事船用特辅机的研制生产,拥有门类齐全的专业化配套能力,并提供完整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用户遍及国内国外主要船厂船东,被誉为中国船舶配套企业的旗舰。公司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全面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形成了甲板与拖带系统、海洋起重设备、推进及动力定位系统、液货装卸系统和平台升降系统等产品系列,具备从设备研制到系统集成和多功能支持性平台总装建造的核心能力。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应用产业,并在焊接材料、港口装备、桥梁产品和燃气轮机配套等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4. 船舶配套产业链有哪些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业务都有包含。公司产品线可以涵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的造船业务,多年来造船总量、造机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因而,作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在船舶行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船舶制造绝对权威。
简单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和各位小伙伴们说了之后,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公近年来,中国船舶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在竞争方面,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领域展现出极大地优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声誉,而且竞争力方面也是不弱的。在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进一步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基本已经将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覆盖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推动船海产业做强做优。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主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市场的需求,在巩固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对小型船市场提高关注度,将抢夺订单当作是企业最急迫的任务。因此,中国船舶贴近市场,开发改进主流船型,加快实施豪华邮轮项目,打破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瓶颈,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型。除这些以外,其旗下还有自己研发的船只项目,例如: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进军大型邮轮建造市场。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减缓后,,经济开始复苏、复工和复产,并在其带动下,大宗商品走牛,旺盛的需求带动了船舶运输的发展。中国船舶作为我国民船龙头企业,将逐步带领我国民船回暖,并促进造船业供给侧改革;不难预想中国船舶未来还是很有前途的,将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拥有的红利。总体来讲,中国船舶作为我国船舶制造业的老大,有机会在行业改革换代之际,乘改革春风,让企业跨越式发展。
5. 船舶工业产业链上游
上游主要为飞机、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燃油、电力等能源及瓦楞纸、塑料等包装用品等;中游为快递行业;下游覆盖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快递又称速递或快运,是指物流企业(含货运代理)通过自身的独立网络或以联营合作(即联网)的方式。
6. 船舶配套产业链上市公司
中国船舶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不是央企。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13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人民币,是我国船舶工业领域最大的物资供应商。
中国船舶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横跨军工、民用两大领域,以“服务集团、保障军工、拓宽增效、综合发展”为经营方针,面向船舶系统内系统外和国际三个市场,不断做强做大钢材、有色、非金属、机电设备经营等主业,加快钢材加工配送、设备配套、房地产置业、酒店连锁等实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强化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经营,向着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同类企业规模最大、配套供应能力最强、服务最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以物流为主业,科工贸综合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方向阔步迈进。
7. 船舶制造产业链
海尔主导产业链是家用电器。
海尔布局“智慧家庭”、“智能制造”、“全球化品牌”三大板块,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智慧家庭:
海尔智慧战略落地成果,由整套智慧家电构成、涉及到首批161个智慧生活场景的全球首个智慧家庭。与其他智慧家庭场景体验不同,在海尔发布的智慧家庭中,用户可以在体验过程中直接进行现场下单,至此,智慧生活将不再只是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可以购买的现实生活。
智能制造:
海尔重组海尔智能制造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初步形成智研院、COSMOPlat、智能装备、智能控制、精品模具5大业务版块。本质就是以COSMOPlat为牵引,通过商业化杠杆撬动海尔智能制造资产的最大化收益,最终成为上市公司新的收益增长点。新产业各版块独立运营,相互支撑,为其他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软硬一体、虚实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引领全球的智能制造服务新产业,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海尔已经构建起8大互联工厂,在内部实现了高精准的资源对接,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海尔智能制造现已推广到7大行业,如电子、船舶、纺织、装备、建筑、运输、化工等,并将在每个行业打造类似海尔互联工厂的样板。
全球化品牌:
海尔旗下通过六大品牌推行全球化战略,包括:美国GE appliances、新西兰Fisher & Paykel、卡萨帝、海尔、统帅、日本AQUA全球6大品牌的全球化成果。在多品牌、跨产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品牌全球化新阶段下,海尔通过全球资源的高度整合协同,实现了全球化品牌的世界品质、全球制造、全球共享。
8. 船舶配套产业链2022
制造业出海产业就是生产船舶的,集装箱,码头,海运物流等
9. 船舶供应链
北港集团主营业务:
1、投资兴建港口、码头;为船舶提供码头设施服务;
2、在港区内提供货物装卸、运输、过驳、仓储服务及集装箱拆装箱服务(含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凭《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附证》核定的范围内作业);
3、港口设施、作业设备和机械的租赁、维修服务,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经营;
4、港口拖轮服务;船舶港口服务(为船舶提供岸电、淡水供应;
5、国际、国内航行船舶物料、生活品供应);道路普通货物运输;机械加工及修理;自有房屋租赁;外轮代理行业的投资及外轮理货;
6、化肥的购销;机电配件、金属材料、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渔需品、五金交电化工的销售;
7、供应链管理,经营硫酸、硫磺、正磷酸、高氯酸钾、氢氧化钠、石脑油、2-(2-氨基乙氧基)乙醇、煤焦沥青、黄磷、红磷、盐酸、{含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油漆、辅助材料、涂料等制品、[闭杯闪点≤60℃]}批发(无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