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内河船舶油耗

时间:2022-09-17 22:47 点击:73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内河船舶油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一艘长江内河干货4千吨的十年干货船现在要多少钱

目前航运市场低迷,内河船舶更是没有什么盈利空间,4千吨干货船十年船龄最多120万元,采油机如果状况不好,可能就要100万元以下。

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4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8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2020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1530亿元

2014-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30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251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2020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403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0》所统计的2019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39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5500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8711万载重吨;

2021-2026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2026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2800万载重吨。

为什么内河运输日渐衰退??

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和重陆轻水的结果。试简述之。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长江黄河流经了几个省市区,就有几个管理的“婆婆”。我们常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其实铁路上由铁道部统管。真正各管一段的,是江河。几个“婆婆”级别差不多,谁也不服谁,在自己的辖区就是老大。我搞个水库你建座桥,把一条黄金水道分割得支离破碎。虽然我国也成立了长委会、黄委会等管理部门,但都没有形成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那样集勘查、设计、水土、水利、水力、水运为一体的强力管理部门,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样,块块(地方行政)和条条(各行业)各自为政,让内河水运弊病丛生。如从重庆到上海的水运要耗时十天以上。这赶走了众多的潜在货源,内河航运还能好得起来?

二、重陆轻水。我国历来重视陆上运输,轻视水上运输。建国以来,建桥不断。在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大桥有100座,金沙江以下的可航江面上有桥55座。整个长江平均60多公里就有一座桥。如此频密的大桥,成了航运的“绊马索”。06年爆发在重庆市长与南京市长之间炸桥保桥的争论,就从侧面揭示了陆路与水路的天然矛盾。见

为什么国内船舶制造业的现状如此低迷?

首先,船舶市场是个国际市场,中国造船业不景气的现象如此突出,其大背景是中国造船业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强的份额(近几年的全球船市的份额大致是:中韩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日本占六分之一左右,全世界其他国家分剩下的六分之一)。 “国内”船舶制造业形势好不好,跟“国内”的需求关系不大(尤其是民船)。前几年,资本大量涌入造船业、全球造船业产能大扩张(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的“国有”和民营造船企业的高速扩张),很多原本跟航运没什么关系的企业也买船当投资,银行贷款也容易,就跟炒房地产一样,那泡沫是哗啦啦的涨。后来遇上金融危机,泡沫破灭,而航运企业本身也因经济形势不行而利润降低缺乏动力更新船舶,于是传说中的产能过剩就降临在了造船业上,国内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航运业低迷原因

航运业低迷原因

航运业时下的问题是全球航运业面临的全局性困局和其区域性问题复合叠加的结果,那么航运业低迷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一:西方国家存在贸易保护

作为全球航运业鼻祖的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在商船上的就业机会,曾要求执英国国旗的商船上的高级船员必须由英国公民担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贸易保护和寻找廉价劳动力早就在发达国家出现,且之所以需要英国在法规层面上对英国人员就业进行保护,亦证明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对于产业竞争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随着第二产业在廉价劳动力领域的不断加强,全球产业化分工逐渐形成:发达国家逐渐成为大脑型国家,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程序灌注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往往负责产品的详细设计、生产和模块化操作等,赚取加工利润,逐渐成为躯干型国家;落后发展中国家则仅能从事一些低端的原材料提供和初加工,赚取生产力严重富足而激烈竞争剩下的微薄利润。

很显然,去年之前的中国就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运输需求和消费需求等。中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全球航运业为之侧目的“巨人”,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船舶载重吨拥有国。

那么,中国是否能继续维持曾经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回到“世界工厂”的时代,通过大量的产品外运来振兴中国航运业?显然是较为困难的。

二:中国经济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力引擎,每年GDP增速基本保持在6%~7%,远高于世界GDP(2.4%左右)和美国GDP(2.3%左右)的增速水平。同时作为全球铁矿石和能源的最大消耗国以及最为繁忙的进出口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世界经济状况戚息相关,更直接关系到全球铁矿石、原油、集装箱和化工品的运力需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产业经济格局开始从生产力不足逐渐转变为需求不足,即世界生产力每年生产的产品已能够大大满足大众的需求,留给企业家的核心问题从提高生产力变成了寻求订单、降低成本和创造新需求。在此过程中,美国作为曾经最大的货主国全面实现了标准集装箱化海陆联运,从而使码头装卸效率大大提高,运输成本和便捷程度大为改善,全球产业格局分工逐渐萌动。

由于运输的便捷和成本极大优化,大量工厂主开始仿效航运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由于航运业是最古老且最先面向世界的行业,因此,其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历史也最为悠久。

三: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

目前中国经济的放缓主要是因为躯干型国家产业结构与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间的矛盾,大量外资企业与国外资金必然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加廉价劳动力来替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而这种技术和资金的外流是不可逆转也是人们不愿意看到又无力改变的。政府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减缓这个过程,培养本国的资本主体和企业主体,从而降低这种外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因为,这种技术和资金的外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模式,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市场化手段。

四:劳动力成本决定制造业去留

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论其原因主要是满足了世界产业化分工的需要。这个高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也逐渐拉高了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的提高逐渐削弱了中国作为最大躯干型国家的'优势,因此中国经济将在逐渐下滑的增速中艰难寻求产业转型,逐渐成为大脑型国家,而这或许也能为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造船企业敲响警钟。

造船业这个曾经让中国为之自豪的“中国制造”注定将向劳动力更加廉价的越南、菲律宾、印度转移产能。留给中国造船业的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转移产能?第二,谁来转移产能?既然转移产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航运业必然的选择,中国这个曾经的躯干型国家真能成功转型为大脑型国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过程可能会十分的漫长且艰难。

五:富人秘诀是何种模式更赚钱

中国富人扫货欧洲的故事早已不绝于耳,而中国制造低端、缺乏技术含量的说法也同样深入人心。很多人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国产品如此低端,究竟这些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富人是怎么来的?”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低端与赚钱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中国工厂主仅仅需要压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合理承接订单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而国外买家则只能够通过这些看似高端的贸易手段来赚取利润差价,求得企业的生存。因此,其实赚钱并没有高低端之分,随着中国产业地位的变化,中国勤劳而精明的工厂主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向所谓的“高端”产业转型,而这种模式的转变也将对中国航运业提出更多新的需求。

六:船舶买卖才是盈利王道

从全球航运运力的四大统计口径来看,集装箱、干杂货、大宗散货和原油气运力供给十分充足。既然运力如此充足,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船舶交付呢?其主要原因为船舶交付具有明显的“猪栏效应”,从需求提出到真正交付至少要经历半年以上的周期,而且整体交付量有所降低,但是新增吨位还在持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的过剩。运力既然已经过剩,为什么人们仍然不愿意缩减运力来缓解运力过剩的局面呢?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的大幅暴跌人们早已领教,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就是船价的飞涨,低买高卖,赚取差额才是船舶业界最为盈利的“王冠宝石”。因此,低位的艰苦维持都是为了今后在高位时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进行转手做准备。当然,这个维持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伴随着随时可能倒闭的风险,因此人们不禁又将目光抛向了远处的伦敦,这个靠海上保险和诉讼仲裁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航运金融中心。

七:条文法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其最强的三大块功能在于船舶检验、船舶保险和船舶司法,而实际的船舶营运能力在英国已经沦落到全球第九,仅占全球载重吨的2.79%,而码头装卸能力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看来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提到船舶保险和司法,劳合社和英美法几乎是全球航运业不可不知的基本常识,那么英美法航运业真的那么完美吗?既然中国航运业必须转型,中国航运法律与航运金融是否能够匹配转型的需求?

英美国家在远洋航运方面起步最早,积累了大量的分割经验,特别是提出了许多非常适宜于航运界的特殊司法概念,比如“推定全损”、“共同海损”等,且英美法更加倾向于探究案件责任的本质,因此往往让人感觉专业、合理、公平。但是细究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许多都是复杂而颇具争议的。这也是伦敦司法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高昂的司法费用使得简单案件得以快速解决、疑难案件得以高度集中且能够吸引大量素质优良的司法人才;另一方面,也牺牲了一定程度上的司法公正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状况,近些年英国正在积极订立部分条文法,尝试以条文法的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有效保证司法实践的与时俱进。

再看看条文法,由于凡事都要在法律条文中写明,对于航运这一涉及大量客体的法律行为往往显得难以清晰界定相关责任。目前中国最富经验的海事法院多采用条文法附加国际判例的方法进行审判,这种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条文法的灵活操作,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从优劣角度看,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体系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八:法律是最古老的众筹概念

法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其实都是大众意志的基本表现。回归到海事案件的实践中,无论是《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还是《海牙规则》的审议通过,都是相关国家在大众认知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代表本国利益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小到法律法规,大到国际公约,都是大众认知和利益博弈的集中体现,其目的是要保证社会和行业按照既定的公允认知有序发展。某些令人费解的法律规定如果放大到整个社会去看,往往就变得比较合理。比如光船租赁下的无辜船东,表面上看,其仅仅是法律实践中的抓手,但是严格责任却也能够有效限制光船租赁的授权经营。所以,航运业的司法实践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神秘莫测,只要悉心研究,认真积累,中国航运司法界也必然成就非凡的业绩。

相关资料:卢作孚发展航运业的故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但是在旧中国,很长时间,长江上的航运却被外国人垄断了。江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国的轮船。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航运事业,受了许多窝囊气。四川合川人卢作孚爱国心切,决心创办中国民族的航运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冒险用8000元作抵押,买回一支价值3万元的小火轮,在1926年成立了民生航运公司。那一年,民生号轮船满载乘客,驶出了重庆码头,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内河航运业。

后来,民生公司又向长江中下游发展,和外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的外国公司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依仗船多、设备新等优势,想挤垮民生公司。卢作孚毫不示弱,宣布民生公司的甲级船员一律由中国人担任,同时加强管理,对旅客不论穷富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还禁止船员收小费。这样,民生公司靠优质服务和民族自信心赢得了旅客的信任。许多乘客宁肯推迟日期,也不乘坐外国轮船,只等上中国的轮船。在那个年月,这对于增强民族精神和抵御外国侵略,有多么大的意义呀!

和范旭东、卢作孚一样,还有不少爱国实业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工商业,为富强祖国、振兴中华立了大功。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

关于《内河船舶油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物润船联官网
下一篇:南通京华船厂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