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船重工民船研发中心
我认为中国目前最好的船厂还是在大连和上海的船厂最好。 就我所知道的,先谈大连,大连由以前的大连造船厂,后来九十年代是分成了大连造船新厂和大连造船厂,我们习惯上称作“新厂”和“老厂”,两个厂子去年年底和为一家,称作“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上属单位是中船重工。现在接手的多是油船、老厂接手的军船多一些,包括我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大连造船厂以前我记得好像是世界十大船厂之一。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说海军4309厂、旅顺4810厂等一些修造船厂,中远集团的修船厂在大连湾,中远集团另准备把第一个造船厂建在旅顺。另外则都是中小船厂了,比如早游艇很出名的松辽第一船厂。 葫芦岛的渤海重工业很出名,造军船尤其是核潜艇,具体我不多说。 山东从目前来看多始终小型船厂,但是一后来看有评论说山东将成为造船第一大省。比如全球第二大造船企业,韩国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投资建设的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将落户山东省荣成市。另外大的船厂比如灵山船厂、威海船厂、黄海船厂等。 上海船厂最多,三月份我去过一次。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非常不错,以前是互动场合中华厂重新组合后的造船厂,造的油船好像造过中国最大的,和大连两个厂子竞争。还有江南造船厂造的军船是最多的。还有外高桥船厂更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据说外高桥的工资特别高。在崇明岛有一个造船基地将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南方则多始终小型船厂,比如厦门有厦门重工,算是中型船厂。 我国的造船企业分南北两方。1982年5月我国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就是“中船总”负责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下属若干个研究所,比如708所等。并在1999年正式分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简称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两大集团公司。南方企业由中船集团负责,比如沪东中华船厂;北方企业有中船重工负责,比如大连个两厂子。两个大的造船集团上属单位是国防科工委
2. 中船重工科研所
有博士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经国家批准,招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招收“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中船重工造船厂
100 个1.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2.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3.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4.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5.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6.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7.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 8.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10.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11.武昌造船厂 12.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13.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 14.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15.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16.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 17.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 18.扬帆集团有限公司 19.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 20.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1.广州黄埔造船厂 22.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3.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 24.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25.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26.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 27.大连今冈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28.江苏东方重工有限公司 29.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30.东方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31.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 32.黄海造船有限公司 33.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34.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 35.舜天造船(扬州)有限公司 3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厂 37.福建省东南造船厂 38.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39.江苏省镇江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40.国营川东造船厂 41.大连辽南船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一零工厂) 42.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43.浙江海丰造船有限公司 44.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 45.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 46.江西江洲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47.淮滨县江淮船业有限公司 48.山东省威海船厂 49.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 50.大连船舶重工舾装有限公司 51.九江银星造船有限公司 52.山东大鱼岛造船有限公司 53.荣成市寻山兴海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54.浙江天时造船有限公司 55.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 56.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 57.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58.南京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59.扬州龙川船业有限公司 60.台州枫叶船业有限公司 61.浙江振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温岭市东升造船厂) 62.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 63.国营西江造船厂 64.南通亚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65.南京东嘉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66.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 67.中海工业(广州)有限公司 68.浙江宏信船舶有限公司 69.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 70.临海市江海造船有限公司 71.临海市宏盛造船有限公司 72.南通港闸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73.重庆东风船舶工业公司 74.吉宝(南通)船厂有限公司 75.重庆市泽胜船务(集团)有限公司 76.南京永华船业有限公司 77.湖北华舟有限公司 78.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 79.宁波市东方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80.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 81.浙江合兴船厂 82.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83.荣成市泓运船业有限公司 84.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 85.国营青岛造船厂 86.靖江南洋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87.温岭市长宏造船有限公司 88.荣成市石岛东海造船有限公司 89.浙江腾龙造船厂 90.台州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91.上海爱德华造船有限公司 92.临海市航畅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93.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 94.临海市回浦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95.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96.宁波清源造船有限公司 97.广州市番禺粤新造船有限公司 98.浙江振宇船业有限公司 99.枣庄扬帆船舶有限公司 100.蓬莱市渤海造船有限公司
4. 中船重工科研管理有限公司
中船重工上午上班时间8点至12点下班,下午上班1点半至五点半下班,晚上加班6点至8点下班,不忙的话,上正班八个小时即可,下午五点半下班,忙的话需要加班八点下班,或者有特殊情况需要加班完成任务方可下班,希望下班时回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5. 中船重工船舶研究所
是央企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主要从事高能化学、三防技术、制氢及氢能源开发、特种气体、精细化工、石油测井、环境工程、气体分析、自动控制、核电消氢、变频节能、空气净化、医用制氧等方面的专业研究设计。
七一八所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先后为用户提供了450多种先进可靠的装备及产品,陆续建立了中国船舶工业化学物质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化学计量测试检定站,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拥有高能化学工程、电解水制(氢)氧、气体净化、分析检测等现代化实验室,持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具备压力容器设计(一、二类)和压力容器制造(BR1级)资格,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首批骨干企业。
6. 中船集团 中船重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
船重工集团”)是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的控股股东。
7.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拥有46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员工14万人,总资产1,900亿元。其中包括国内外著名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昌造船厂、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集中集团公司旗下优质船舶配套资产,发起设立了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并陆续组建了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公司。8. 中船重工研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地处武汉“中国光谷”。七一七研究所主要从事以工程光学为基础、以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为重点的光电与导航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与导航系统的研发,主导专业涉及光电检测、精密机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及其他相关领域,是国防骨干科研机构和军用光电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
9. 中船重工民船设计中心
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研究所主要包含研究院、总体所、设备所,如下:
第七研究院 北京 中国舰船研究院 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上海 民船设计
中船九院 上海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船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 工程勘察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广州 船舶设计
长江船舶设计院 武汉 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 武汉
10. 中船重工民船研发中心怎么样
1,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当今中国最大、国际知名的船舶制造企业,也是汇聚了军工、民船、海洋工程装备等业务板块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大船集团以大连为总部,拥有大连、葫芦岛和山海关三个生产建造基地,
2,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的6个发展而来,是中央管理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实现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为国家电力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