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造船与国际船舶交易峰会(中国造船协会)

时间:2022-11-22 23:54 点击:121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造船协会

国营四七一厂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所属机械制造厂,企业规模为大(Ⅱ)型,是国家二级企业。

企业有三十多年生产锅炉的历史,具有BRI级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资格,是甘肃省具有B级工业锅炉制造资格的厂家,被授予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是中国工业锅炉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工厂占地面积50.5万平方米(折合757亩),下设锅炉分厂、塔机分厂、机加分厂、辅机分厂等七个生产单位,其中有两个车间面积分别为8448平方米和4220平方米,有铆焊、机加、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非金属等专业加工能力,配有焊接试验培训中心、计量室、理化分析室、无损检测室等,年生产锅炉能力1500蒸吨,年生产压力容器可达1000吨以上。

2. 中国造船协会会员

对口如下: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级、央企的造船行业

各省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省部级的造船企业和央企各省市的分支及各省市的船舶行业协会

市级市政府船舶办公室(一般叫市工业办或经济信息委员会之类):市级造船企事业

3. 中国造船协会评科技进步奖时间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4. 中国造船协会评科技进步奖公示时间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一,前身为辽宁渤海造船厂,2001年7月18日经债转股更名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是我国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 目录 地理位置 产品 荣誉 评价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公司濒临中国内海渤海湾北岸,著名的葫芦岛港即为公司所在地。公司的前身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地。现有占地面积360万平方米,注册资金15.237亿元。公司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世界一流的重大钢结构成型、焊接、加工、制造生产线,包括中国最大的七跨式室内造船台,5万吨级可逆双台阶注水式干船坞,15万吨级半坞式船台,钢板预处理流水线、船体平面分段制作流水线等。能够按中国、挪威、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船级社和各种国际公约建造38.8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年造船能力达400万吨,年创汇能力近两亿美元。2004年11月18日,公司又开工建设大型船舶建造设施——30万吨级船坞。该坞2007年竣工使用,可建造38.8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年造船能力可达200万吨。编辑本段产品 公司已设计建造各类船舶190多艘,开发研制了50多种新船型,在转炉和水轮机转轮制造市场享有极高声誉。主要产品多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奖。公司1994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又通过了 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完善的计算机内部局域网络。编辑本段荣誉 2002年以来,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单位和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从1994年公司获准对外开放、1996年获准出口经营权以来,为德国、美国、新加坡、希腊、加拿大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运集团公司、长航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等建造了30多艘大型出口船舶和大型国轮国造船舶,在世界航运界赢得了良好的信誉。2004年公司为长航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建造的两艘46000吨原油/成品油船“大庆453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455” 号和为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57300吨散货船“嘉诚山”号以一流的质量荣获美国海岸警备队(USCG)“21世纪质量信得过船舶”证书;“嘉诚山”号还登上美国PSC信得过船舶名单。公司2004年、200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2006年,57300吨散货船系列船被评为“渤船”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建造的159000吨原油船开创了国内设计、国内建造、国内检验大吨位油船的中国之“最”,添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中国企业新纪录;为希腊特兰梅斯特航运公司批量建造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选型散货船——174000吨好望角型双壳双舷侧散货船,为国内首创。2005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该船创中国企业新纪录。这也是渤船重工继159000吨原油船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后又一次创造的中国企业新纪录。2005年,在“中国机械500强发布会”上,以竞争力值91.2533位列“中国机械500强”第66名,跻身中国机械百强,是中船重工所属单位中唯一一家进入百强的企业。2006年6月,美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发布国际船舶市场统计材料,以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数量为统计标准,排出位居前50名世界造船企业,渤船重工列第26位。2007年2月,公司荣获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称号。公司连续多年荣获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和辽宁省文明单位称号。编辑本段评价 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实现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高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船舶报和省、市媒体先后报道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 [1] 参考资料 1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http://www.bsic.com.cn/Contact_us.asp

5. 中国造船协会科学技术奖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公立大学,是省部共建省属重点大学,有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近年来获得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多项。

6. 中国造船协会会长

可以。

  中国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浙江省境内发现了一艘在地下沉睡了至少7500年的小木船。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即使在世界考古史上,发现如此高龄的木船都是罕见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蒋乐平今天中午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挖掘现场兴奋地说。

  据查证,英国曾经发现过距今约7500年的木浆,但未见木船实物。

  这是一艘船体长超过2米的独木舟。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清除覆盖船身的最后一部分泥土。经测量,船体显露处宽50厘米,船身最宽处70厘米,船舱深约15厘米。船体的两侧各有一处小木桩。

  闻讯赶至现场的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析认为,这艘独木舟把中国造船史往前推了数千年。这对研究中国和世界新石器时代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有重要价值。这位历史学家指出,在今年早些时候,考古人员曾在江苏省苏州市发掘出5000年前的良渚古船,这已经把中国的造船史上溯了2000多年。

  独木舟附近还被发掘出一条宽约4米的沟壑。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条被淤塞的小河。联系到这里曾发掘船浆和一些木材,有专家猜测古人类曾在这小河边造船。跨湖桥遗址是在浙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和2001年,文物部门两次对这一遗址进行发掘。在620平方米的有效发掘范围内,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和黑陶器及石器、骨角木器、玉器等大批珍贵史前文物。

  根据碳14测定,这批出土物距今约8000年到7000年之间。经考证,跨湖桥遗址的器物群基本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都自成一体,它存在的时间上限要早于浙江境内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7. 中国造船协会官网

船舶焊工合格证又称为,压力容器证。而且还是多项压力容器证件,可以说在焊接领域里,船舶焊工是比普通焊工的技术含量要高出很多的,它们承载着不同的焊工工艺,具有先进的焊接技术,掌握着很多压力容器的经验,科技含量高人一等,多项目压力容器证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