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船发展的时期(中国船的历史演变过程)

时间:2022-12-09 12:33 点击:182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发展的时期

东风号远洋货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

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该船由 江南造船厂制造,1965年交付使用。

东风号远洋货船总长161。4米,船宽 20。2米,深12。4米,载重量1。 3488万吨,排 水量1。7182万吨。船体采用了国产的高强 度低合金钢结构材料,主机采用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第一台8 820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 机,并且装置了新型的蒸汽透平发电机组,通 讯导航设备和舱室空气调节装置等。

“东风”号为载运一般货物的远洋干货

船,船上设有878立方米的冷藏舱及1 145 立方米的液货舱,能载运少量的冷藏货及液

货。同时,在货舱内设有止移板设备,必要时 可以载运散运谷物。在第二和第三舱设有60吨重型吊杆1根,可以吊装重物。

在第一 货舱设有防爆措施,可以装运一般易燃易爆 物品。

东风号远洋货船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 为我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 了基础。

2. 中国船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3. 中国船舶的发展历史

人类发展航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海上贸易运输就已出现。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海运贸易区域性网络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拉伯海的巴林岛(Bahrain)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Indus River)。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人与印度河流域族群进行原油和象牙等贸易。在这片地区大约居住着75万人口,是当时北欧人口密度的10倍。间于这两者之间的巴林岛,虽然土地贫瘠,却成了这一贸易的重要交易场所。但是,真正成为中心城市的却是随后发展起来的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巴比伦,它也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个“海运超级城市”(maritime super-city) 。其发展于公元前18世纪达到顶峰,而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海运法典,它是已被发现的当时的用楔形文字铭刻的著名律法文件《汉谟拉比法典》(the legal Code of Hammurabi)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典规定,船舶应当根据其货物的可载重量缴纳固定关税;船舶的造价应当以船只大小为主要衡量标准,造船者必须保证船只有一年的航海使用价值;运费必须提前支付等。这些规定,许多看来与现今使用的海运相关法律条例非常相似,可谓是当今航运法的雏形了。

4. 中国的船舶发展历史

最早人类开始航海的是在中国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当时在明朝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5. 中国船舶近几年的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04-14,法定代表人为吴兴旺,注册资本为149818.44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110115MA029T5253。企业地址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永大路38号1幢4层409-98室(集群注册),所属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经营范围包含:电力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待取得相关建筑业资质后开展经营业务);电力及相关业务的科技开发与咨询服务;电力及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设备、装备、

6. 中国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四大古桥

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泉州洛阳桥

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故名。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 “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河北赵州桥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详细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北京卢沟桥

广东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安县潮州镇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有望楼,为中国桥梁史上所仅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7. 船舶发展共经历了几个时期

以造船材料的发展划分,船舶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1.木船时代19世纪以前,船舶几乎都是木材建造的,然后用钉子钉起来。木船的制造工艺十分考究,从木料选择、配料断料、破板、装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到下水,要经过小十道工序。一般来说,钉木船会选择天然老龄杉木,而为了防止木船漏水,则会在打麻环节,将卷好的麻丝“三进三出”,最终和“油石灰”一起打碎在船缝中,最后再用“灰齿”将每道缝括平。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2.铁船时代 19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铁船全盛时期,时间较短,仅二三十年时间;由于铁船在水中的浮力较大,一般不易下沉;长时间在海里面航行会容易被腐蚀。

3.钢船时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绝大部分船舶均采用钢材建造。对于钢制船舶,制造工艺经历了从铆接到焊接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前都采用铆接结构,以后部分船舶采用焊接结构,50年代以后基本上都采用焊接结构。

8. 中国船发展史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9. 中国船的近现代发展阶段

人类航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航海、大航海时代和现代航海。

  最初人类航海的冲动与生存和好奇心有关。海洋的渔盐之利,还有对远方的兴趣,促使人类以最原始的航海工具,比如独木舟和木筏,走向海洋,所达到的成就令今天的人们也感到惊奇。15世纪之前,航海有两个集中的海域,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地中海。陆地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作者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思考题来说明这一点;而海洋是平坦的,只要有了船,就能够到达沿海各地,因此航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作者重点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丝之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我国南方重镇广州就是因海上贸易而得以快速发展的。这段历史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高潮,航海的船舶在南京建造,经由长江下游航道出海。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地中海国家既要抢夺本区域的制海权,又要争夺通往海上丝路的便利条件,军事纷争不断,各国甚至鼓励针对敌国的海盗行为。眼看在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航道。地中海的世界如此拥挤、狭小,为何不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外去探索更大的海洋?这个念头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生动地刻画了大航海时代的人和事。

  首先是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一步步地探索,成功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从此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就无须经由地中海了。葡萄牙国王资助海军和航海家,为的是从东方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实际上也获益丰厚。西班牙不甘落后,派出哥伦布三次前往东方。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葡人往东可以达到印度、中国,那么西班牙船队往西为什么不能到达? 结果歪打正着,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再往后,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葡、西两个南欧国家,竟然一度瓜分了全球海洋!

  接下来,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加入了世界大洋的争夺。荷兰人提出新的领海范围主张,通过经营海洋而崛起。然后英国以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变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地方都曾经是其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的结尾,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全球海洋。葡、西殖民者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及其以南的陆地,而英、法殖民者占据北美大陆。

  大航海带来大开发,移民引起的疾病、生态、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没有提到,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中国游离于大航海时代。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不再过问世界海洋之事,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但后果是很严重的,1840年,西方列强开着炮舰出现在中国的海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