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702研究所
学弟你好,我是华科船海06级的,现在上海交大读研,偶然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我知道的给你说一下吧。华科船海的毕业生找工作是不愁的,你现在大概是大三吧,大四的时候有一个船舶专场招聘会,很多人的工作问题会在那时解决,招聘会来的有江南、外高桥、上海船厂、沪东、武船等大部分船厂,还有708、702等研究所,研究所招的人较少,我们这届去708的就一个人,702好像没有,但有在702读研的。船厂工作初期可能会比较无聊,因为主要是跟师傅学习,还有跑跑现场的,即使进设计部也只是做些基础工作,而且船厂工资初期也不是很高,加上各种保险、公积金之类的也就4000左右,但随着工龄的增加待遇也逐渐提高,所以要沉住气。
关于考研,今年的考研情况你也可能听说过了,分数都很高,一方面是试题简单,另一方面考的人也多。考研的话主要是上海交大和华科,华科很好考,交大要好好准备。个人觉得,读个研还是很值的,研究生进船级社、研究所之类的不算困难,华科今年研三毕业的不少去了701。
晚上还有事,先说这么多,有问题的话可以再问。还有,多和同学交流,有机会的话也问一问高年级的学长,反正你们现在交流蛮方便的,船海的还是住在13栋吧。
2. 中国船舶701研究所
中国规模最大、装备先进的万吨级“海巡09”海事巡逻船于2020年9月29日在广州成功出坞。
“海巡09”由中国船舶集团所属的701研究所设计,船舶总长165米,设计排水量高达1.07万吨,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海上执法公务船。该巡逻船可搭载多型直升机并配合其加油、救生和搜寻等作业。“海巡09”设计装载状态下时速不低于25节,续航力在经济航速16节下不低于1万海里(约1.852万公里),在海上至少可以巡航执法作业90天以上;同时它还能在九级海况、12级风力条件下安全航行,在六级海况、八级风力条件下,直升机可以起降,具备夜间起降能力。
3. 701船舶研究所
八个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武汉总共设立了八个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湖北省化学研究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 舰船研究设计中心(701所)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国航空研究院610所 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4. 船舶705研究所
非常好,是铁饭碗
第705研究所是我国承担水中兵器及其发射装置研究设计的总体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中心地带,分部位于昆明市棕树营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科研、生活设施齐备。
5. 船舶719研究所
1月10日消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由94岁的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85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庆存分获,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
6.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02研究所
潜海器 中国最近成功研制号称是世界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能在水下7000公尺进行深海资源勘探,预计2007年下半年首先进行深潜试验。
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但最大工作深度不超过6500公尺。中国推出的「7000公尺载人潜水器」,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研制的潜水器,长8公尺、宽3公尺、高3.4公尺,由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在7000公尺深海能承受710公吨的压力。潜水器的外观近似一个椭圆形球体,能容纳3个人,包括1名专业操作员和2名科学家,最大深度预计可打破各国下潜记录,可达世界99.8%的海洋底部。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7000公尺深度需约5小时,作业时间可达12小时,主要用於深海资源勘探、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7. 中国船舶702研究所
2018年5月21日报道,“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水深1386米的海马冷泉附近深海海域,成功获取一只深海水虱样品,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通过定向诱捕的方式捕获到深海水虱。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十二五”863计划的重 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
8.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702研究所
首先,吉国先生将“蛟龙号”下水的全过程按照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大家一一介绍,公布各个阶段一些不被人知的详细数据,并且对抛载、坐底发送信息等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接着他又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起,强调想象力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带领我们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看不同时代潜水器的发展。由一战前各类怪异的前身逐渐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工程结晶,潜水艇在一战英德海防对抗中大放异彩。出于军事目的,接下来各个国家均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潜器研发。
常言说:上天难,入地难,下海更难。这话概括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感知。正是如此,自古时起,我国便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吉国先生带着大家横向对比航天和深潜的相似与不同,即他们都面对着各类技术难题。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速与失重,相对于此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是密封抗压的,内部基本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但当飞船进入太空,宇宙的光依旧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可是当潜水器进入深海,便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周围漆黑一团,发生任何情况都仅能依靠海面上的母船,但在很多情况下母船是无能为力的。随后吉国先生又介绍了我国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国等国的比较,吉国先生引用汪品先院士的话,“要敢于在海洋项目上投钱,海洋科学更加需要有条理的组织。”
接下来吉国先生介绍潜器的组成和流程,主要涵盖潜水器的组成: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潜水器本体,潜水器的下方回收技术的难点要点,水声技术在深潜中的重要性,还有海上试验合练由浅水到深水的实验过程以及面对合练中各类难题如何渡过难关,直到最后经过数百项技术的修改,逐渐走到7000米深潜的世界前列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现在常说的“创新”更是如此。
在讲述专业知识之后,吉国先生又给同学们讲解“蛟龙号”从设计到下水合练中的趣事,以及潜艇操作员的奇妙海底见闻。吉国教授引用唐嘉陵、付文韬两位队员在“海试快报”发表的文章,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海底世界充满奇幻色彩,神奇的生物、寂静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海底世界。而在“蛟龙号”的前期建造和后期合练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例如将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绑在潜水器上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警车为运送潜器堵路开道、面对商船进入警戒线护航船强硬反击等“蛟龙号”的成功是由无数人的努力促成。最后吉国先生总结“蛟龙号”走过的路,“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
会后,勘查技术与工程10级的赵丰伟对潜器的水下定位、商业用途和潜员选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吉国先生一一为其解答。“吉国先生是参与到一线的专家,因此给我们讲的也都是一线的最新内容,他能从一个参与者、设计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赵丰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