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经验)

时间:2022-11-27 17:57 点击:55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经验

沪东中华造船厂已要148年历史了。

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为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建的“赉赐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为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

现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子公司,有几十年的造船历史和丰富的造船经验。既能造军用船舶,也能造民用船舶。

2. 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先秦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同时,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国王震《南州异物志》对当时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风帆驶风技术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驶邪移,相聚已取风吹,邪张相取风气”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中国南海航行者已拥有增减随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张相取风气”的打偏驶风技术,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线,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驶风而航行的。

  随着三国以后的航海活动增多,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已有所认识和利用。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有所进步,还表现在人们已对航行所经海区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对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认识,同时天文导航技术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德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如义净正是借着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而还归中国的。同时唐代人儿你们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广州通海夷道”中对航海方向、距离、时间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对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也有记录。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股定律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大大提高了海岸测量术的水平。

  在《海涛志》中,作者窦叔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而稍后的封演,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3. 中国船舶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八五”“九五”的10年间,我国海洋运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运输量稳步提高,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吞吐量逐年上升,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大型航运和港口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船舶方面,“九五”末我国沿海和远洋运输机动船分别达到1.02万艘、3058.9万吨和1183万千瓦,平均吨位和平均功率分别增长19.7%和14.8%。我国大陆船公司拥有的海上商船数量,占世界海上商航总量的5.4%,排名世界第四。我国两个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中远集装箱公司和中海集装箱公司,其集装箱船舶拥有量分别居世界第7位和第15位。  运输量方面,我国海洋货物运输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0年,海洋货运量达到5.36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22183亿吨公里。海洋货运量在“八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0%,“九五”期间为10%;“九五”期间,海洋货物周转量虽然年均增长率由“八五”期间的8.1%下降到7.5%,但其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3.3%上升到2000年的49.9%,进入快速、平稳发展阶段。  集装箱运输近10年来发展最快、成绩最显著。从1978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开辟了我国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上海至澳大利亚航线,我国海洋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1978年集装箱远洋运量为1800标准箱,1990年达到130万标准箱,2000年则达到827万标准箱,后1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20.3%,远远超过世界6%~8%的平均水平。  作为海洋运输枢纽的沿海港口,也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15年的努力,沿海港口共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82个、中级泊位85个、小泊位247个,新增吞吐能力..2亿吨,港口的通过能力得到很大改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沿海港口外贸船舶平均每艘次在港停泊时间为11.1天,20世纪90年代初为4.3天,“八五”末为2.7天,“九五”末下降到1.6天。与此同时,港口吞吐量稳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港口的外贸吞吐量仅为5900万吨,1990年达到1.66亿吨,2000年已达到5.2亿吨,后10年年均增长12.1%。与外贸密切相关的集装箱吞吐量(远洋和近海合计)的年均增幅更高达31.7%,2000年达到2000多万标准箱。  随着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我国港口企业在世界港口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99年以前,我国沿海港口中只有上海港吞吐量超过亿吨。  到2000年底,上海港突破2亿吨大关,成为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八的港口。如今广州港、宁波港、天津港、秦皇岛港也跨入亿吨大港行列。中国加油٩(๑^o^๑)۶[害羞][害羞][玫瑰][玫瑰][祈祷][祈祷]

4. 船舶行业历史发展历程

在保险发展历史上,海上保险的雏形是船舶抵押借款制度。又称冒险借款,它是古代海上借贷的变形。这种借款形式规定,借款人可以以此次出海的船舶做抵押向放款人借钱,借款利息为12%,比当时一般的6%的借款利息高出1倍。

如果船舶安全抵达目的港,借款人必须向放款人如数偿还借款的本利;如果船舶在途中沉没,借款人可以被免除债务。

海上保险主要有5种:

船舶保险。以船舶为保险标的。当船舶在航行或其他作业中受到损失时,予以补偿。包括船舶定期保险、航程保险、费用保险、修船保险、造船保险、停航保险等。

运费保险。以运费为保险标的。只按航程保险,通常以全损为投保条件。海损后船舶所有人无法收回的运费由保险人补偿。

保障赔偿责任保险。船舶所有人之间相互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主要承保保险单不予承保的责任险,对船舶所有人在营运过程中因各种事故引起的损失、费用、罚款等均予保险。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以海运货物为保险标的。主要有平安险,负责赔偿因自然灾害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保险货物的全部损失;水渍险,除负责平安险的全部责任外,还负责因自然灾害发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部分损失;一切险,负责保险条件中规定的除外责任以外的一切外来原因所造成的意外损失。

石油开发保险。以承保海上石油开发全过程风险为标的。属于专业性的综合保险。此种保险的保险期很长,因开发周期的原因,可达十余年。

5. 中国船舶发展历程

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栏岛的宝镜湾摩崖石刻上!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现帆船运输。中 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唐代对外贸易的商船 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那时 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性好,并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 逆风行驶。

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

15世纪初 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 丈,宽18丈。

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6. 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船并非一两个人的独立发明,而是先民长期摸索改进而成。起初,我们的先民师法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受到启发,有了制造水上工具的灵感。在舟船之前,先出现的是浮具,先民抱着树干、竹竿过河,后来又用到葫芦。

而当先民们试着将单体浮具组合为复数形式,以求取更大的浮力效果时,便出现了筏子——多根树干,或者多根竹竿、芦苇等物并排捆扎起来,成为船的早期雏形。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就曾感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所说的桴即是木筏子。当原始狭小的“独木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独木舟逐渐向宽敞的“拼板船”模式演变

7. 船舶的历史和发展

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舟。

船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船舶的发展历史也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1956年,中国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就说明舟筏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石器时代。

8. 中国船舶发展历史与文化

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栏岛的宝镜湾摩崖石刻上!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现帆船运输。中 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唐代对外贸易的商船 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 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性好,并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 逆风行驶。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 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 丈,宽18丈。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9. 我国船舶发展史的启示

最早的轮船被称为车轮船,它不是用机器作动力来推动的,而是用人力踩踏船上的转轮来前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唐代,有个名叫李皋的人,他受到船上划桨和田野中抗旱的水车的启示,创造了一种车轮船。

这种车轮船的两舷装着会转动的桨轮,桨轮外周装上叶片,它的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当人力踩动车轮,叶片拨水,推进船舶。因为这种桨轮露出水面,所以又叫明轮。因此,车轮船也可叫明轮船。南宋初年,湖南洞庭湖畔杨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抗击南宋官军侵犯,创造了一种作战用的车轮船,称为杨么车船。

杨么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船上水手齐力踩踏桨轮,轮周上的叶片,好像许多把桨,接连不断地划水,使船前进。只要向相反方向踩踏就可以使船后退。为了保护桨轮不受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

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

正因为这样,杨么车船为农民起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1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才出现建造明轮船的设想和尝试。

到1543年,欧洲才出现能使用的明轮船,它与杨么的车轮船十分相似,但比杨么车船晚800多年,比李皋的车船晚400年。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掌握造船技术的国家,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

10. 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北宋朝。

世界上最早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导航的文献是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朱所著《萍洲可谈》(成书略晚于《梦溪笔谈》),朱之父朱服于1094-1102年任广州高级官员,他追随其父在广州住过很长时间。该书记录了他在广州时的见闻。

当时的广州是我国和海外通商的大港口,有管理海船的市舶司,有供海外商人居留的蕃坊,航海事业相当发达。《萍洲可谈》记载着广州蕃坊、市舶等许多情况,记载了中国海船上航海很有经验的水手。他们善于辨别海上方向:“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识地理”,是表明当时舟师已能掌握在海上确定海船位置的方法。说明汉族劳动人民在航海中已经知道使用指南针了。这是全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汉族劳动人民首创的这种仪器导航方法,是航海技术的重大革新。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不排斥天文导航,二者可配合使用,这更能促进航海天文知识的进步。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

1180年是我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

11. 中国船的历史演变过程

舟船,是由原始的渡水浮具逐步演变而来的,具体的发明人目前尚未知道。人类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却清楚地被记录在古文献中。《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我们从以上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以匏济水”、“始乘枰”、“变乘桴以造舟楫”,揭示的当是舟船最初发展的规律,即从“匏”到“桴”,再由“桴”到“舟”。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必看十大热文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