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任船政大臣是谁
对沈葆桢这个名字现在熟悉的并不是很多,其实他在大清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近代那乱局之时,到处都有着他忙碌的身影,他同那一段时期中很多重大事件是密切相关。
他身上有三个比较著名的标签,他是林则徐女婿,开台湾建设和防御之先声,以及倾力创建福建水师,尤其是这最后一项的功绩,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我知道沈葆桢是转了很大一个弯的,早年不知在哪本杂书中,首先认识的并不是这沈大人,而是他的夫人,晚清名臣林则徐的二女儿林普晴。
大概过程是太平军突然袭来,恰好作为知府的沈葆桢并不在城中,城中一片慌乱,林娘子临危不惧,毅然主持军务,布署守城,并写下救援血书,她带领城中妇女做饭救伤员,与不多的兵勇一起,戮力御敌,终于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壮哉林娘子,勇哉沈夫人!
事后,曾国藩专奏上听并奉旨建祠褒扬,她逝世后,时人撰挽联悼念她啮血作书,求援解围之壮举,不愧为名臣之虎女: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撒夫人分伟绩;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图皓魄,云裳仙子证前身。
话说了一罗圈,好像同沈葆桢没甚关系,我只是说当年我是通过这林娘子的事迹,顺带着知道了她的夫君,记下了沈葆桢这个名字;及至后来多读了些书,方才了解了他在这风云之际,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即今福州人,道光年进士出身,曾任九江及广信知府,又迁江西巡抚;后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
日军觊觎台湾,他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日军退兵后,他对台湾建设多有建树,开台湾近代化之路;光绪元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五年后在江宁去世,时年59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肃,有《沈文肃公政书》传世。
沈氏一族以前在福州那可算是很有名的大族,他们原居中原,南宋时先是迁至浙江,后来其中的一支在雍正年间北上至福州,形成了闻名闽浙的“三坊七巷”,其中走出了许多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杰出人士,有些甚至对华夏走向起了重大的影响。
大族归大族,但也要分个三六九等,沈葆桢家就算是混得很差的,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养家糊口;其母亲林惠芳则帮人做女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但沈葆桢的母亲却是个很有眼光的文化之人,她对幼年沈葆桢的教育抓得很紧,所以,沈葆桢的家学渊源很是深厚,这也为他日后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葆桢有个好舅舅,他常常在舅舅林则徐的教导下,很早就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新奇的认识,对洋务这类新鲜的名词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他很早就在同龄人中,有出类拔萃之感。
参加科举是必须的,这也是读书人上升的唯一通道,对此,沈葆桢自是不能掉以轻心,刻苦攻读,争取早日出人头地,为国效力。
他16岁考中秀才,20岁又中举人,而此时偏偏时任两广总督并为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被被朝廷革职查办,正是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他同表妹林普晴完婚。
越明年,他进京赴考落第,三年后再战,又名落孙山,整顿精神,又苦读三年赴秋闱,终于登进士第。
同榜进士中,还有着另一大名鼎鼎的人物李鸿章,李是第34名,而沈是第36名,沈葆桢入翰林院并选庶吉士,授编修,并在后来的京官考核中,以“一等”的身份擢升都察院,前途一片光明。
他先是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后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上饶,时值太平军势猛,江西又为双方激烈争夺之地,所以,沈葆桢上任时的头等大事,便是筹集钱粮,招募兵勇,保一境之平安。
沈葆桢为官有两个很典型的特征,一是无比的清廉,二是无比的铁腕;这两项都是大得民心之举,不过,在后一项中,很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得放走一人”的意味,他甚至他传令各县,凡抓获恶人,皆可以“老盗无供,就地正法”,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砍头。
虽说乱世用重典,但这沈知府实在是有滥杀之嫌疑,不过,老百姓是欢欣鼓舞,刀下冤魂几何,那是没人去关心的,所以时人有评:“此公以白骨吊名也。”
太平军骁将杨辅清率大军来攻,江西全境几乎沦陷,仅剩不多的几个据点还在坚守,广信便为其中之一,在沈葆桢的带领下,广信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继其夫人林娘子退敌后,沈知府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继而又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击败,直将其赶去浙江,经这一段时间的浴血奋战,江西全境得以恢复,而沈葆桢亦因此役扬名官场。
沈葆桢的功绩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力邀其赴安庆大营效力,不久便推举他出任江西巡抚,并将自己的湘军嫡系交由他率领,并力攻打太平军。
这一段时间中,沈葆桢是身经百战,同太平军拼力血战,建立功勋无数;而他最大的功勋是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将突围而出的幼天王洪天贵福及干王洪仁玕等捕杀,最终将肆虐14年的太平天国彻底地荡平。
贵福是洪秀全唯一的儿子,而那干王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写有在“火红年代”被捧上天去的《资政新篇》,这两人被捕杀,使太平天国彻底失去了最后一面能聚集力量的旗帜,沈葆桢也因此勋功,被授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并赏头品顶戴。
功成名就的沈葆桢丁忧回乡,时值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行辕便设在福州,准备在马尾建船政局,但不巧的是,刚着手准备时就遇到陕甘回民动乱,朝廷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前去平抚,他行前力荐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去沈的住所力邀,还奏请朝廷给沈葆桢有专事奏折权,即“凡船政奏折无需经过巡抚衙门,仍由沈葆桢会臣领衔”。
左宗棠对沈葆桢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沈葆桢接手后,立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后又创办艺圃,用以培养监工人才,可以说,福州船政虽为左宗棠倡行,而实际上沈葆桢才是其真正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福建水师,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1879年成军。1884年覆灭的时候,还没有北洋水师呢,北洋水师是1888年才成军,所以后世也将他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公然派兵登台发动战争,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牡丹社事件”。
事态紧急,清廷即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沈葆桢到任后,首先进行交涉,同时调兵入台,着手全岛防务,铺设电线,安放西洋巨炮,增调淮军精锐入台,并调集战舰赴台,一时战力大增,后援补给雄厚,给日军造成强大的压力。
日本在清政府所坚持的“番地属中国版图”前提下,即认可台湾是中国领土,知难而退,“遵约撤兵”。
但是,武力得不到的,日本人在谈判桌上却大有斩获,在多国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从中国攫取50万两白银,承认日本出兵乃为“保民义举”,实际上是承认了琉球为日本的属国。
琉球即现在日本的冲绳,介于日本本土和台湾之间,深受福建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是明清的附属国,一直给中国进贡;及北边日本诸岛统一并强大后,琉球是两边不得罪,而经此事件后,琉球实际上是被日本吞并,并为现在的钓鱼岛争端埋下了祸根。
日本从台湾退兵后,清朝廷始对其战略地位重新进行了审视,“经营台湾实关系海防大局”,沈葆桢在台期间,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等项措施,一方面加强建设,另外更是修筑沿岸防御,现在台湾著名的古迹亿载金城,便是在他的领导下构筑的大炮台,这四个字也是他留下的墨宝。
沈葆桢的措施为台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遂带动了内地大规模移民台湾,人口大量增加,两岸得以自由通商和通航,从而给台湾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
沈葆桢对台湾的治理开发,在台湾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伟大的一页,著名史学家,也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曾评价道:“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自1840年鸦片战事起,中国虽饱受列强欺凌,但都还没有上升到要分疆裂土的地步,而这次的“牡丹社事件”,是外国势力第一次对中国领土完整的挑战,这不得不引起全国上下对当前局势重新进行思考和规划。
中国对海防历来不重视,历朝都以海禁为能事,面对海防的空虚,清政府决定全力加强,于是,委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事宜,从此,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奉旨回京后,沈葆桢升任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全力经营船政学堂,招募学生学习近代科学、造船和舰船知识,使之成为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而后来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林曾泰、刘步蟾、林永生等,便都是出自这个学堂。
沈葆桢对人才在强国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是将人才的培养作为头等大事,他选派了大量优秀子弟出国留学,除船政学堂的学生赴英法留学外,还在各个科目中派遣人员留学其中扬名后世这人多多,如严复、詹天佑等等,这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沈葆桢的一生实在是忙碌的一生,他看似并没有建立如曾国藩克天京,李鸿章创北洋,左宗棠复新疆,张之洞办洋务那样被人熟知的业绩,但在这些人的背后,总是有着沈葆桢的身影,而在处理当时令朝廷头痛的对外关系上,也是能努力协调了各方利益,妥善地予以处置,对此,无论是在朝在野,都赢得好评。
他受舅父林则徐的影响很大,民族自尊心极强,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步其后尘,走的是一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继承了父辈忧国忧民之志,将生命同国家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晚清有识之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
他为官勤勤恳恳,远见卓识,忧国忧民,虽铁腕治郡,然出发点却都是为一方之百姓,这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为稳定和延续大清王朝寿命,沈葆桢实在是功不可没!
沈葆桢的清廉也是出了名的,在他死后,家无余资,一贫如洗,只有几件破衣服,一口棺材入土,“市井乡曲之民有下泪者”,当时的代理布政使桂嵩庆在驰奏朝廷时言:“殁日,布被旧衣,一如寒素,宦囊萧索,不名一钱。”
福州~鼓楼区·火烽山麓沈葆桢墓
好在他没有看见耗费了他晚年所有的精力,辛苦创建的福建水师,被那李鸿章的女婿,也是张爱玲的外公张佩纶,在慈禧老佛爷“不先开第一炮”的授意下,不到半小时便在法国人的炮火下灰飞烟灭,这便是令世人扼腕的马江之战。
他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独木难支,大清朝已如一久病不愈的老妪,窗外夕阳将落,户中油尽灯残,风雨飘摇中的王朝,终将走向没落,不是几个能臣贤臣能够拯救的。
在沈葆桢闭上他操劳了一生的疲惫双眼之前,离甲午之战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大清王朝还依旧艰难地维持着亚洲一流强国的虚荣,这对他来说,可以说很幸运了。
最后再说一下前面提到的林娘子,因为在我心中,她实在是一位名臣的好女儿,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妻子,她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动感天地。
在她自知不久于人世之时,曾自撰有一副自挽对联,算是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临终嘱咐: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若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她一生操劳,为国为家,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默默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临死前,还要嘱托丈夫和女儿,善待未来进入家门的女人,人世间,此等情怀,几人能同!
2. 谁是船政历任船政大臣中任职时间最久的
增祺(1851-1919),字瑞堂,伊拉里氏,满洲镶白旗人。
清代将领,地方官员。
曾任齐齐哈尔副都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擢福州将军,充船政大臣,兼署闽浙总督。
任盛京将军。
宁夏将军、广州将军(后兼署两广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迁广州将军。
奉旨接替袁树勋署理两广总督。
宣统三年(1911),为奕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旋去职。
越八年,卒,谥简悫。
3. 首任船政大臣是谁呀
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它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辛亥革命后,船政学堂一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一支为绘事院、艺圃,后改称图算所、学徒学堂、匠首学堂。学校改名,延续办学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4. 历任福建船政大臣有谁
船政学堂不是船政衙门,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中央职能部门,完全两回事。
福州马尾船政衙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是清末直属清廷的中央职能部门,也是船政领导机构(也称节使署)。
船政学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
5. 1877年初船政大臣是谁
1877年 船政派出12人去英国
1877年3月31日,第一批留欧船政学生30人,在留学监督日意格和李凤苞的率领下从福州启程,经海路抵法国马赛港。学习驾驶的12名学生赴英国留学,刘步蟾等6人先上英国军舰实习。严复等6人则进入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学习造船的18名学生加上两年前抵法的2名在法国留学。
6. 首任船政大臣是谁啊
马尾船政局(又名福州船政局,福建船政局),是1866 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前后学堂由左宗棠创办,数月后左宗棠奉调西北,由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胥)主持。 马尾船政文化是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常识科技篇。
7. 船政初设时期,船政大臣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
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8. 谁继任船政大臣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之下,船政局成为了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9. 1884年谁接任船政大臣
马尾之战,又称“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884年8月23日。由于清廷统治者的腐朽,最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简明条约》。
因清廷中“清流派”反对,条约没能实现,法国随即派出远东舰队到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威胁和讹诈,逼迫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1884年7月中旬,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马尾军港。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等,在李鸿章对外退让妥协政策的影响下,深恐得罪侵略者,影响中法“和议”和列强“调解”,不但不施防范,反而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对前来准备进攻中国海军的法国舰队以“友好的接待”。并“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甚至禁止港内水师舰只移动,免使法军产生疑虑。8月21日,中法谈判破裂,战事终在8月23日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