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
4.5万吨。
黄海造船厂和渤海轮渡(股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客位/3000米车道客滚船造船合同签字仪式在烟台隆重举行。
该船总长212米,型宽28.6米,型深15.3米,总吨位为4.5万吨。乘客定额为2000人,车道长度3000米,配备两台7000kW发动机,服务航速18节,最大续航力达5000海里。主要用于国内远海航线承运旅客、轿车、载重汽车和集装箱拖车。该船在安全方面满足8级恶劣海况下维持最小6Kn航速安全返港要求,在噪音、振动方面满足COMF(NOISE,3)、COMF(VIB,3)等最新国际规范要求。船内设有VIP海景套房、观光阳台豪华双人间、购物中心、超市、多功能演艺厅、电影院、KTV、儿童乐园、游戏竞赛区、宴会包间、娱乐包间、露天星空影院、露天BBQ、露天跑道及观景区等娱乐休闲场所并配备了3台电梯。
2.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查询
造船专业排名如下: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A+
2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A+
3 海军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A+
4 天津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5 大连海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6 武汉理工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7 西北工业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8 大连理工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9 华中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10 江苏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11 上海海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12 浙江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船舶轮机的工作原理的学科。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学习船舶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解决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使用及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
3.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长
我觉得是大连海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钱永昌同学。
钱永昌,1933年4月生,上海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前身)航海系。原交通部部长。
中国航海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第二届副会长。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现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
4. 上海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研究所主要包含研究院、总体所、设备所,如下:
第七研究院 北京 中国舰船研究院 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上海 民船设计
中船九院 上海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船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 工程勘察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广州 船舶设计
长江船舶设计院 武汉 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 武汉
5.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1、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西门子MES平台SIMATIC IT。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创立于1847年,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作为世界最大的高效能源和资源节约型技术供应商之一,西门子在海上风机建设、联合循环发电涡轮机、输电解决方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工业自动化、驱动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医疗成像设备和实验室诊断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2、广东数夫软件有限公司
数夫软件是专业定位家居领域的管理软件开发商,在家具信息化领域深耕二十多年,应用技术持续突破,技术后盾坚硬。众多家居行业案例实际的信息化应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和东南亚均设有本地服务机构。
数夫软件是国内家具ERP软件、MES系统、CRM系统、SCM系统的龙头企业,它是助推家具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引擎。
3、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CAXA)
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线完整,覆盖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管理四大领域。 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的“研发设计PLM解决方案”,包括二维、三维CAD,工艺CAPP和管理PDM等软件;用于产品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工厂PLM解决方案”,包括CAM、网络DNC、MES和MPM等软件。主要面向以装备、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为主的制造业和以大中专院校为主的教育行业客户。
4、北京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元工国际)
元工国际专注智慧工厂MES,智慧供应链SCM,智配平台SAW,智能化集成CIS。元工国际在2013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优势行业为:兵器、轨道交通、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机械、专用设备和电气设备等。距今,元工国际MES已经在商用车及工程机械行业成功实施了上百条生产线,在行业应用中已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物流MES中,拥有采购物流、制造物流及成品物流等全套的物流体系。
5、艾普工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面向中国离散制造企业的智能高效卓越的MES系统。艾普工华由加拿大Epic Fusion 和华工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中心共同创立,注册资金近3000万。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武汉,在合肥、郑州、西安、重庆、无锡等八个省市设有分支机构。该厂商在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机械与专用设备、重型装备四大行业集群以及乘用车、重型卡车、客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空调、线束、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设备、输变电设备、飞机制造、重型机床、船用装备等20个细分行业积累了成熟的方案与核心应用,积累了众多案例,目前已与江淮集团、陕汽集团、三一重工、中航工业、宇通客车、武重集团、太重集团等多个大型企业开展了共同方案研究与创新。
6、安达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达发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制造业精细化生产管理软件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原始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增值链管理、文档管理、PDM、产能预测、APS、物料需求计划、MES。优势行业: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轻工,电子与通信,模具。
7、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机床联网、机床监控、程序管理、高级排产、刀具管理、程序仿真等数字化车间的各个方面。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德国FAUSER公司、德国KISTERS公司在中国的独家总代理。优势行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兵器,离散制造,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8、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
大连华铁海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和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建立了“教育部制造管理技术工程中心”、“辽宁省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制造管理技术工程中心”、“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制造管理技术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和成果应用推广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使公司始终处于国内制造业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发展的最前端。2014年公司核心产品“天为Lean Manager”荣获“年度行业信息化”最佳产品奖。优势行业:专用设备制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造船,航空航天,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钢铁,有色冶金,物流,机械。
9、麦康软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Miracom China是专门开发及提供整合生产管理、设备自动化、制造品质管理等为制造运营管理的解决方案,以及整合信息系统的中间件解决方案的全球化软件企业。优势行业:工程机械,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电子与通信,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医疗器械,机械。
10、福建摩尔软件有限公司为制造业客户提供全面的精益制造解决方案和专属服务。优势行业: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与通信,家用电器。
6.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名单
中国第一所水中兵器研究机构1958年4月成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是我国水下武器装备及其发射装置总体技术研究所, 1958年4月创建于上海复兴岛,先后在上海、扬州、洛阳、昆明、西安等地建址,目前所部设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昆明和上海分别建有分部和技术工程部。
5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水中兵器事业和七〇五所的发展非常重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该所视察工作,对七○五所改革发展工作进行指导。在中央和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下,在全所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七〇五所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军民结合型研究所。
七〇五所现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贴和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60多人,研究员120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500多人;设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中国惯性技术学校会的理事单位,现已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配套、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
7. 中国造船工业协会
申请船舶协会需要是轮机长证书,老大证书,安全证书,都可以的。
8.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官网
温启祥
温启祥,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导航、航海导航、卫星导航与飞机着陆引导诸系统及其技术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温启祥
出生日期
1909年6月
去世日期
1993年12月20日
个人履历
温启祥
温启祥,高级工程师。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航空公司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上海第二十三厂、汉口无线电厂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微波统一系统和应答机研究所、火控雷达和导航设备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学成都,为我国无线电导航事业创始人之一。组织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长波导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导航系统、微波飞机着陆雷达、军用塔康导航系统等。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温启祥
温启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张泾桥镇一个店员家庭。1925年在常熟读完初中,1926年进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学习,因家庭经济困难,转而另谋学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28年转入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学习报务。1929年就职于济南、上海等地商用无线电台做报务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在南京、宜昌、汉口、温州等航空站从事无线电报通信工作。
温启祥在温州站做报务工作时,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自学,一边动手安装收音机,进而钻研发射机。经技术员华斌举荐,温启祥升任无线电技术员,并从温州站调上海龙华机场。继之辗转工作于武汉、重庆、香港、加尔各答等航空站。
抗战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影响,对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对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非常拥护。到重庆工作不久,于1938年冬,经华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组织上鉴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决定暂时停止他的地下活动,让他以党外人士身份继续为党工作。
1942年,温启祥随中航公司迁到印度加尔各答。当时无线电部门由外国人负责,他们对中国员工经常出言不逊,从而激发了温启祥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和志气,使他更加勤奋地钻研无线电工程技术,并在同事的鼓励与协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归航机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发信机,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为无线电工场的管理工程师。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代表团在上海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急需组建秘密电台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温启祥根据当时龙华机场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其无线电工场负责人的有利条件,以及他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为上海中共地下党赶制了一部秘密电台,并安装在该机场的一个归航台里。后来,温在与同事闲谈中得知国民党当局对此事已有所察觉,便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地下党,及时予以拆除,使党免受损失。1947年,他又为中共地下党做了一部比较轻便的秘密电台,安装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于全国紧张局势,再度南迁。温启祥出于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坚决不去,并劝说其他技术人员留下。同时,他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员一起,阻止、拖延大量无线电器材的外运,并趁机将许多器材转移、隐藏起来,以便解放后使用。
解放后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温启祥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空军第23工厂的筹建工作。该厂以国民党部队遗留下来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国民党空军与民航人员为基础而组建的。工厂建成后,温启祥出任技术计划检验股长。当时,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岛的需要,在物资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此后,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温启祥由于成绩卓著,于1950年9月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并于当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国工农兵英模大会。1953年,23厂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国营710厂,温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他当选为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1957年,他随同当时主持军事电子工业发展工作的刘寅、孙俊人等领导同志赴苏联对其无线电工厂、研究所和大学无线电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参观与考察。1958年元月调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59年补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同年和1961年又两次赴苏学习与谈判。其间,温启祥深感我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甚大,决心为我国导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回成都后,便在第十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导航研究室”,进行航空近程导航系统的研究。1960年,他上书当时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的孙俊人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李庄局长,建议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重担。作为第一步,他针对该所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大学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复员转业军人的情况,提出了“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的建所方针,要求研究室从消化、仿制航空近程导航系统(塔康)入手,车间则从仿制生产512 型快艇雷达开始,及早拿出样机并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些都收到了成效,从而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温启祥于1963年补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温启祥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温启祥还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的开展。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他就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同时,从196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导航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航》学术季刊顾问,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时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成员。
1980年3月,温启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顾问以后,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衷丝毫不减当年,仅在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学名词辞典》和《中国军事工业史料丛书·船舶导航史料专集》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以及《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成就及荣誉
早年经历
温启祥早在1936年,就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包括参加美国举办的“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并自购元器件,试装收音机,从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进而再钻研发射机技术。一次,温州航空站的发射机出了故障,还未等远在上海的技术员来到,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无线电技术知识,及时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温启祥随中国航空公司有关部门南迁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期间,无线电部门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泼来斯”的外籍人员,他时常责骂和侮辱中国人,还借故开除了多名中国籍员工。中国航空公司有关当局碍于无线电部门全体中国籍员工的公愤,撤换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希克斯”表面上比较平和,歧视中国人的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与动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从维修到组装,从部件到整机,他一边钻研,一边试验,并进行实际制作,在无线电工场工人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的短波发信机。此后,由他制作的许多归航机和短波发射机,都在飞机进场陆空联络上获得了实用。
在此期间,温启祥还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为帮助印度共产党建立收报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发播的消息,还为之制作了一台AR-88高级收音机。
上海解放后,为配合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在建厂不到3个月的上海第23工厂,物资匮乏,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温启祥满怀革命激情,积极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赶制了长波归航机,短波发信机,修理了报话机,并在3天之内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使沪、宁、杭的防空系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紧接着又在以后5个月内,生产出了装备9个一等航空站、20个气象台,30个了望哨,6个雷达站和一个前进指挥部的全部归航与通信设备;并为当时的中国空军部队提供了长-1型与长-2型750瓦长波归航机,和数达321部中短波通信/导航发信机。这些成就,是与温启祥勇于奉献和具有精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改装归航机和修复其它设备中,他不仅以巧用手头仅有的电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造成的困难,还以他首创的双主振差频等技术方案,识破了别人认为难以修复的技术难关。
温启祥在这期间作出的上述贡献,还可从无到有地增强我国华东地区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历史作用:使败据台湾的国民党空军于1950年2月6日对上海的狂轰烂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得以不再为患;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并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争,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8月,为了保卫人民获得的胜利果实和解放事业的需要,在上海杨树浦地区成立上海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第23工厂),人员不到30人。他依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厂的建设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动手修厂房,并四处奔走,收集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丢弃的破损机器、仪表与各种器材。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金工工场、无线电工场和器材仓库建立起来,机器也开动了。在短短的一年里,加工设备增加到52台,电子测量仪器增到12台,器材收集到2000余吨,人员也发展到260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使工厂初具规模。同时,由修配逐步向设计制造转变,并以归航机和短波收发通信机为主流产品的新产品研制工作也已开始。1953年7月,该厂改名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代号为国营第710 厂。其后迁往武汉,更名中原无线电厂。此厂已成为我国研制、生产通信导航设备的骨干工厂。
1957年至1961年,温启祥依据他先后三次赴苏考察与谈判所得,深感要缩小我国无线电导航与通信同国际水平的差距,必须遵循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难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于1959年,在他任副所长的国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导航研究室”,开始航空无线电导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温启祥又上书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孙俊人院长和国防科委四局李庄局长,建议立即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的研究所。上级主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温到该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65年,该所已拥有科技人员800 余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导航、航海导航、着陆雷达、自动控制、工艺、情报、仪器等8个研究室与一个试制工厂,陆续开展了对近程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中远程航海无线电导航系统、飞机着陆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的研究研制与开发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当时该所已具备了发展导航与雷达两个专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并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显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来的32年中,在我国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现代化的巨大贡献,是与担任该所整整18年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温启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国际上已建立了数十个罗兰A地面发射台,但我国没有。1965年3月,在国防科委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温启祥积极主张加速建立与发展我国独立的中、远程导航系统。不久得到批准,并列入国家计划,将中程系统命名为“长河一号”,由二十所负责技术抓总,温启祥任总设计师,参与协作攻关的有国营第764厂和765厂。从任务下达之日起,所、厂及使用部门通力合作,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制造出了设备,并运抵山东现场安装、调试与系统联试。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辐射出了中国的罗兰A信号,其第一个台组于1967年12月投入试运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内,形成了我国的海上区域导航网。
远程导航系统的建成
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类似国外的罗兰C。我国于1965年确定研制、建设,命名为“长河二号”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由温启祥担任。由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起步不久的研制开发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后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行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才回到按科学和国情办事的研制轨道上来,终于在198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南海台组,大大改变了我国远程导航的落后面貌。现正在东海、北海积极建立第二、第三台组。届时,将把我国高精度导航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高精度授时/导航发射台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温启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领导建议在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上增加授时功能。7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建立高精度授时发射台,作为国家时间基准,并批准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将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兼作授时使用的具体方案。该方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试验发射台,已于1976 年完成,满足了当时科学试验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发射功率为2兆瓦的大功率发射台,已于80年代初期完成。此举将我国的时间基准由毫秒级提高到了微秒级,使我国的标准时间精度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该系统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国营761厂和陕西天文台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建成的。
飞机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又称塔康系统,这是温启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时就开始筹划的,后转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样机,到1974年共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地面与机载设备,并装备了国内1条重要航线及数个地面站,使我国的航空导航业务得到相当程度的改观。
卫星导航及其它新系统的建立
为了跟踪世界新的导航技术,自60年代后期,在温启祥的策划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员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子午仪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用户设备,已有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卫星导航定位仪投入实用。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卫星/奥米加等水面与水下等组合导航设备。这些都为我国在70和80年代先后完成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水下武器发射试验和卫星发送与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进场着陆雷达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经建立,温启祥就设法于1964年从上海调来一部苏制着陆雷达作为样机。在不损坏样机的前提下,他严格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认真分析消化,进而仿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样机,并到机场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于1966年转天津一个无线电工厂进行生产。
此外,温启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对科技情报工作也极为关心。他深知,情报工作是科研开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蛮干,只会使科研工作归于失败。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时,他就强调大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人人要过这一关,以便查阅资料,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为此曾多次举办英语学习班,并为情报室配备了很强的技术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导航与雷达》杂志,1985年该刊改为《导航》,系我国导航界唯一的学术季刊。温启祥生前一直担任该刊的顾问。
温启祥,对工作一生勤奋,对生活朴实无华,对知识不懈追求。他常说:“当你对要干的工作不懂、不会、不熟悉的时候,不要胆怯,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但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决不会学不懂、学不会。难的总会变成易的,易的自然会变成熟悉的。当然学习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统的学,从易的开始,然后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础知识。知难而退,必然会一事无成。”
这既是温启祥的格言,也是他勇于进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物简历
1909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学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
1928年 转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
1929-1931年 在济南、上海等地商务无线电台任报务员。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任报务员。
1937-1942年 任中国航空公司航空站无线电技术员。
1942-1946年 元月任设在印度的中国航空公司加尔各答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
1946-1949年5月 任中国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龙华机场无线电管理工程师。
1949-1953年6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上海23 厂技术计划检验股长。
1953-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710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2年7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2-1980年2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0-1985年 任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顾问。
1985年 离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温启祥主编.电子工业技术辞典(无线电导航部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年.
2 温启祥.国内外导航技术发展状况及建议.见: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编《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温启祥.航空导航系统的比较准则.导航,1985(1):1-4.
4 温启祥.电子导航的现状与未来.电子科学技术,1987(3):2-3.
5 温启祥.港口导航的发展趋势.电子科学技术,1987(4):6-7.
6 温启祥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学科导航).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9月.
9.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申请
中国船级社(简称CCS)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唯一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机构。中国船级社通过对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为航运、造船、海上开发及相关的制造业和保险业服务,为促进和保障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 中国船级社是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10家正式会员之一,并先后于1996年至1997年、2006年至2007年担任IACS理事会主席。CCS最高船级符号被伦敦保险商协会纳入其船级条款,享受保费优惠待遇。截至2008年年底,CCS接受28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授权,为悬挂这些国家或地区旗帜的船舶代行法定检验。CCS还是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INTERTANKO)和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INTERCARGO)的联系会员。CCS在国内外设有逾60家检验网点,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 是隶属于交通部的事业单位,采用企业化管理。
10. 中国造船协会会长
中国第一艘船舶“黄鹄号蒸汽轮船”诞生在安庆内军械所。
中国近代长工业始于清末洋务运动,以我国第一代造船工程师、晚清著名科学家许寿所设计、试验、制造的“黄鹄”号轮船为其先声。关于这艘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第一艘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