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单车性能衡量,二战初期的德国坦克算不上优秀,特别是和法国B1坦克相比,德国的3号坦克占不到上风,2号坦克更是难以匹敌。3号坦克在法国作战时装备的37毫米火炮威力明显不足,2号坦克的20毫米炮就更令人郁闷了。不仅如此,法国坦克的总数也多于德国。然而,决定战场态势的并不只是武器装备的性能,更是武装力量对装备的作用能力,特别是作战理论的水平。这一方面,德国明显走在法国的前头。
耐人寻味的是,德国不是最早意识到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的。二战前欧洲主要军事强国都有一些军人走在时代前列,认识到了未来战争将以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部队进攻作战为主要作战样式,比如法国的戴高乐,他的《剑刃》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机械化作战理论的著作之一。英国的富勒,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德国是最早把机械化战争理论运用到部队训练与指挥以及战略战役计划制订当中的,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希特勒个人因素不可低估。他的支持是德国统帅部能克服惰性和守旧思想的关键。而另一方面,法国在一战中通过壕堑战艰难取胜,对未来战争的想象主要建立在对一战胜利经验的总结上,正所谓将军们总是在打上一场战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法国总参谋部想的是如何利用坦克强化步兵防线,更强调坦克的防护能力和火炮支援能力。德国在壕堑战中失败,军人和统帅思考的是如何击败战壕中得到火炮掩护的大量机枪,对集中使用坦克进行快速进攻作战的理论更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德国早期坦克机动能力较强但防护力以及火力都有欠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