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动力发展历史
船舶动力装置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主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其他辅机和设备。
主动力装置,又称推进装置,是为船舶提供推进动力,保证船舶以一定速度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主机及其附属设备,是全船的心脏。主动力装置包括主机、传动设备、轴系、推进器等。当启动主机,即可驱动传动设备和轴系,使推进器工作。当推进器,通常是螺旋桨,在水中旋转时就能使船舶前进或后退。
辅助动力装置是用于提供除推进装置以外的各种能量,供船舶航行、作业和生活需要的装置,包括为全船提供电力、照明和其他动力的装置,如发电机组、副锅炉等。
2. 船舶动力发展历史简介
最早的轮船被称为车轮船,它不是用机器作动力来推动的,而是用人力踩踏船上的转轮来前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国唐代,有个名叫李皋的人,他受到船上划桨和田野中抗旱的水车的启示,创造了一种车轮船。
这种车轮船的两舷装着会转动的桨轮,桨轮外周装上叶片,它的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当人力踩动车轮,叶片拨水,推进船舶。因为这种桨轮露出水面,所以又叫明轮。因此,车轮船也可叫明轮船。南宋初年,湖南洞庭湖畔杨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抗击南宋官军侵犯,创造了一种作战用的车轮船,称为杨么车船。
杨么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船上水手齐力踩踏桨轮,轮周上的叶片,好像许多把桨,接连不断地划水,使船前进。只要向相反方向踩踏就可以使船后退。为了保护桨轮不受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
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
正因为这样,杨么车船为农民起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15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才出现建造明轮船的设想和尝试。
到1543年,欧洲才出现能使用的明轮船,它与杨么的车轮船十分相似,但比杨么车船晚800多年,比李皋的车船晚400年。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掌握造船技术的国家,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
3. 船舶动力发展历史简述
十九世纪是世界大航海时代。
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各国航海都是帆船,大都是木制,吨位最多一百吨。那时船的动力主要靠风帆,少量靠人力划船桨。
十九世纪初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不久就把蒸汽机安装到海船上。最初是在轮船两侧安装叶轮,蒸汽机带动叶轮转动,驱动轮船行驶。这种方式动力性能很差,后来发明了螺旋聊,于是轮船全部改为又螺旋桨驱动。
十九世纪中业,西方工业强国轮船逐渐由木制改进为钢制造。钢船的出现,轮船吨位由几百吨迅速发展到几千吨以至于上万吨(比如泰坦尼克号)。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工业强国海轮全部是钢船,全部由蒸汽机加后置螺旋桨驱动。
但是在贫穷落后国家,当时河流湖泊上的船依然全部是木船,动力依然是风帆和人力划船桨,在水流湍急坡降很大地方会很多纤夫拉着船逆水而上。
4. 船舶动力发展趋势
好就业。
船舶动力类分为4个专业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发电设备研制、设计及生产部门,大型电站,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船舶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以及万化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部门等。
5. 中国船舶发展史
武理航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郑和宝船》模型。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建于2009年,总陈列面积约400平方米,是该校航海模型及实物收藏、陈列展览的重要场所,是集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以“航海”为主题,分设船舶模型及中国船舶发展史展示、驾驶设备模型及船舶航行发展史展示、船舶动力装置模型及发展史展示和港机模型及港口发展史展示四个展区。
6. 轮船的动力发展历史
其实内燃机这个东西是随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的。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阶段:固体燃料阶段。1670年,荷兰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发明了采用火药(固体燃料)在气缸内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的机械,即“内燃机”。用火药作燃料的火药发动机是现代内燃机原理的萌芽。
第二阶段:气体燃料阶段。1801年,法国化学家菲利普.勒本,采用煤干馏得到的煤气和氢气作燃料,制成了将煤气和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产生膨胀力推动活塞的发动机,这项发明被誉为内燃机发展史上开拓性的一步。
技术实践
第三阶段:液体燃料阶段。1859年,比利时工程师埃迪内•莱诺创制成功了二冲程卧式内燃机。1862年法国科学家德罗夏在卡诺(法国)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但他当时并未建造实体四冲程内燃机,而仅仅完成了设计工作。德国发明家奥托在1876年设计制成了世界上首台水平 四冲程气体引擎,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将四冲程循环称为“奥托循环”,它们是现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走向成熟
第四阶段:系统趋于完善。1885年,两位曾为奥托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与格 特利普•戴姆勒各自独立发明汽油内燃机,并将这两种内燃机安装到当时的汽车与摩托车上。戴姆勒设计的内燃机能够达到每分钟900转的转速,使用红热状态的白金管点燃燃料,同时还采用了由戴姆勒的合作伙伴、德国工程师威廉•迈巴赫发明的新式表面汽化器,以迫使一股气体流越过汽油表面产生油-气混合物。
本茨设计的内燃机转速仅能达到每分钟250转,它所能提供的动力输出也不到1马力,但是本茨设计的汽车却有了许多现代特征,包括由电池驱动的线圈点火装置以及分流器等。
7.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潍柴”前身可追溯到1946年,是位于山东威海的一家解放军修理枪械的军工厂,随后迁至山东潍坊。
1953年建立潍坊柴油机厂,走上柴油机生产的专业化道路。但此时的潍柴,只是一个地方国企。
1998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潍柴因跟不上市场经济步伐陷入困境,濒临破产。新上任的掌舵者谭旭光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潍柴迅速走出困境,建立起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5年,潍柴并购湘火炬,将行业内优质资源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纳入麾下,打造了重卡黄金产业链。2010年,随着亚星集团、扬州柴油机厂相继加入,“潍柴”跨越山东、陕西、重庆、湖南、江苏等八个省市,营业收入近1000亿元,成为当时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之一。
2009年,“潍柴”试水法国博杜安,迈出了国际化并购的第一步,随后整合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并购美国德马泰克、PSI。
2018年,“潍柴”与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西港燃料系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掌控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HPDI天然气发动机等未来新能源商用车的三大核心技术。
2020年,与德国欧德思公司、奥地利威迪斯公司展开合作,有效填补中国在新能源动力系统和农业装备CVT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短板,加速新业态的产业化进程。
现在的“潍柴”全球拥有员工9万人,年收入超过26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3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3位。
8. 船舶动力发展历史论文
对中国的舰船事业而言,杨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发光发热、照亮后学的老前辈。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的杨槱诞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杨槱随家人南迁广州。
杨槱为中国潜艇等舰船工业发展贡献巨大
广州商旅发达、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
而同时,列强军舰横行、国人挣扎度日,青年杨槱便坚定了“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
曾经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地方在英国
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1935年的秋天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杨槱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资料。
杨槱二战中监造美军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连造船厂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等职务。
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名单揭晓,在造船业界仅有一人被增选为院士,他就是杨槱。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的学生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厂、学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成为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如知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
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才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战舰都要去国外买,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船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
9. 船舶的动力来源
是木帆船,动力靠风。
当时船以风力为主,有时也辅助以划桨。船的吃水线问题个可以通过增减船身重量(出航前调试)或调节船桨长度来解决。风力,主要是通过帆索体系(东方硬帆、西方软帆)借用季风的动力。水力,利用各大海洋的海洋洋流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快航行速度。人力,通过船桨、舵橹、船蒿等形式,以人力进行驱动,多见于近海航行。除此之外,在逆水行舟时,还需要使用拉纤的办法拖拽船只。
10. 船舶的发展史
1.船的起源
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这就是船的雏形。
2.古代桨船
在后来,人们开始在船上装上许多船桨,以此来为船只提供动力,使其不用随波逐流,便于控制船只,使船只更安全。
小资料:公元前483年-前480年,雅典建造的大批三层桨战船迅速完工。在雅典的穆尼奇安和兹阿发现在战争中赶修三层桨战船的干船坞,其尺度为46×6米,此类战船,经专家考证:船长37米、宽5米,撞角外伸3米。低层桨手共54人,中层54人;上层60人,后备桨手30人,除下层外,全部水手武装完整。 低层桨长2.3米,中层3.2米,上层4.3米,其最高航速在静水中可达8节。
3.古代远洋帆船
随着人们的科技发展和贪婪的欲望,使人们开始了远洋探险。在技术上,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桨船先进多了。它装上了高大的桅杆,桅杆上挂着大面积的帆布,使它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坚固,住在上面更舒适。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击力更强。
小资料:13世纪末,地中海加莱桨船(Galley)有了一定发展,因为在14和15世纪威尼斯人常是这类桨船的制造商,而且素以具有设计制造这类战船的实力地位著称,故有时又称之为威尼斯加莱桨船。
4. 近代轮船
随着人们步入工业时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研究,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机,并投入使用。那时有一位叫富尔顿的美国人,觉得用桨划船会很累,而且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并于1870年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试航。这就是轮船的雏形。
1835年,英国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装有螺旋桨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专家的注意。经研究发现,螺旋桨作为船的推进器比明轮力量大。于是装明轮的轮船逐渐退出使用。但为了称呼方便,装螺旋桨的船还是叫轮船。
5.现代轮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11. 船舶行业历史发展历程
按照从原始渡水工具到筏、独木舟、木板船、桨船、帆船、轮船到现代船舶的发展历程.
古船:原始渡水工具、筏、皮筏、独木舟、桨船、帆船等;
轮船:车船、明轮机动船、螺旋桨船、铁甲船、钢壳船等;
现代军舰:航空母舰、潜艇、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扫雷舰等;
现代民用船:游艇、双体船、半潜船、双栖船、推船、气垫船、水翼船艇等;
从古到今,船的称呼有:木筏、独木舟、舟、船(帆船)、舫、轮(轮船)、艇(快艇)、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