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塞拉利昂船舶航运现状研究
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共60个国家和地区。
北非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和马德拉群岛(葡)。
其中埃及、苏丹和利比亚有时称为东北非。
东非东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有时也把苏丹作为东非的一部分。
西非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加那利群岛(西)。
中非中非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时也把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作为中非的一部分。
南非南非通常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岛(法)、圣赫勒拿岛(英)和阿森松岛(英)等。
2. 塞纳河发展航运业
挪威历史 挪威王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濒挪威海,东部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为界与瑞典相邻,北部毗连芬兰和苏联。陆地面积386958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人口 445.8万人(1985),97%为日耳曼语系的挪威人。官方语言为挪威语。90%的居民信奉国教基督教路德宗。首都奥斯陆。 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开始在此活动,以狩猎、捕鱼为生。公元前2500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随后经历了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不断迁入,但还没有出现聚居的村落,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氏族经营的农庄,这些氏族农庄组成若干松散的小国。 8世纪末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挪威人开始渡海侵袭爱尔兰,由起初的小股骚扰发展到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挪威海盗在对外扩张冒险中于 874年发现冰岛,并移民定居 911年挪威海盗联合丹麦海盗南侵欧洲大陆,在塞纳河流域建立了诺曼底公国934年挪威国王奥拉夫·古思夫里特松(?~941)率军攻克都柏林,成为都柏林国王。985年挪威发现格陵兰。爱尔兰人于999年夺回了都柏林,又于1014年克朗塔夫战役中大败挪威人。此后挪威再也无力入侵爱尔兰1028年丹麦克努特大帝兼挪威国王,挪威成为“北海大帝国”的一部分1035年“北海大帝国”瓦解后,挪威陷入了争夺王位的长期纷争动乱之中。至13世纪中叶,统一的挪威封建国家形成。 丹麦统治时期 14世纪中叶由英格兰传来的黑死病造成挪威近一半人口死亡, 2/3土地荒芜,挪威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于强大邻国丹麦。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1353~1412)让她的儿子兼任挪威国王。1388年挪威政务委员会尊举玛格丽特为挪威永久的摄政王。1397年,由玛格丽特女王主持在卡尔马会议上成立了斯堪的纳维亚联盟(又称卡尔马联盟),丹麦国王成为丹麦、瑞典、挪威 3个王国的共主。除丹麦外,新兴的汉萨同盟在挪威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和贸易特权。汉萨同盟中的吕贝克拥有挪威的渔业控制权和贸易特许权,并在卑尔根设立了许多商站。 1450年,挪威与丹麦在卑尔根缔结邦联协议,挪威进一步丧失民族主权,挪威政府的高级官吏逐步改由丹麦人充任,官方语言亦改用丹麦语。1513年挪威人民不堪忍受丹麦的统治和汉萨同盟的经济压榨,在大主教奥拉夫·英格尔布雷克特松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争取独立。1534年遭丹麦镇压。挪威被取消王国的称号,降为丹麦的一个州,由丹麦副王和官吏治理,丹麦语成为挪威官方书面语言。 17世纪,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和对挪威的宗主权同丹麦交战。丹麦失利,将挪威割让给瑞典,1645年割让耶姆特兰郡和海德尔峡湾,1658年又割让布胡斯兰郡。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对俄国战争大败后曾于1716、1718年两次进攻挪威,但均未取胜,卡尔十二世亦在挪威战场上被暗杀。1718~1807年丹麦由于战争频频失利,国力衰弱,放松了对挪威的控制。在此期间,挪威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木材加工业、航运业和渔业。农业虽较前略有进步,但仍很不发达。丹麦的宗主国地位和对挪威贸易的垄断成了挪威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挪威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脱离丹麦争取独立的运动不断高涨。 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7年,丹麦同法国结盟并参加了拿破仑一世的大陆封锁。由于丹麦海军被英国消灭以及英国实行海面封锁,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海路联系中断,挪威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反拿破仑战争中,挪威亦蒙受巨大损失,商船队被英国扣押,木材出口停顿,粮食奇缺,经济濒临破产。1814年 5月17日挪威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埃兹沃尔召开国民议会,通过宪法,宣布挪威为独立的君主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独立未能实现。丹麦在同年签署的《基尔和约》中将挪威割让给瑞典。瑞典强迫挪威接受挪威-瑞典联盟,允许挪威对内享有自治权。1815年以后欧洲大陆的经济萧条使挪威木材出口和航运业陷于停顿,农业生产无力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为了摆脱饥饿和经济困难,挪威在1842年改革货币制度并大幅度削减关税以促进粮食进口。挪威人口19世纪内增长了 1.5倍,为饥荒所迫,大量挪威人外出谋生,主要移居北美大陆。1840~1914年挪威对外移民达75万,按人口比例是当时仅次于爱尔兰的世界第二位移民国家。 摆脱瑞典的控制是挪威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1884年由J.斯韦德鲁普领导的挪威自由党在资产阶级支持下首次大选获胜,挪威政府提出改变挪威在联邦中的次等国地位,取消在挪威设立总督和挪威外交事务不应由瑞典外交大臣主管等摆脱联邦约束的施政纲领。1891年自由党又以设立单独的挪威外交大臣来主管挪威外交的主张而再次赢得大选胜利。瑞典拒绝批准并以诉诸武力相威胁。1899年爆发了“旗帜事件”,挪威不顾瑞典的禁令擅自取消了挪威商船队旗帜上的联邦徽号1905年,挪威议会单方面宣布解散瑞挪联邦1905年8月31日瑞、挪在卡尔斯塔德进行谈判,正式宣布废除《瑞挪联盟法》。挪威重新获得独立。政体为世袭君主立宪制,选丹麦亲王查理为国王,称哈康七世(1905~1957在位)。国王为元首兼武装部队统帅,并提名首相人选。 独立后的挪威 19世纪末挪威工人阶级力量开始壮大,以社会主义学说为指导的挪威工党于1887年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挪威奉行中立政策,本土没有受到战祸波及,战争中虽然损失了商船队的50%,但战时航运业亦给挪威带来巨大的利润。战后挪威于1919年获得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工党于1919~1923年为第三国际成员。1923年工党左派成立挪威共产党。1928年挪威工党首次大选获胜组阁。30年代挪威受到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冲击而陷于经济困难,1933年失业率高达33%,挪威工党再次大选获胜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如劳动保护立法、建立全民养老金和社会失业救济金等。1935年以后挪威几乎一直由工党当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挪威重申传统的中立,在外交上十分谨慎,1939年拒绝希特勒德国提议的互不侵犯条约,同时也不倾向同盟国,不接受同盟国提出的封锁挪威海的要求。芬兰1940年冬战爆发后,挪威给予芬兰以道义支持,但拒绝同盟国借道运兵至芬兰的要求。1940年4月8日,法西斯德国袭击挪威。挪威政府和军队奋起抵抗, 6月底挪威全境陷落,王室和政府流亡英国。挪威民族叛徒V.A.L.吉斯林组成卖国傀儡政府。挪威人民在祖国阵线领导下向德国占领者展开英勇斗争。流亡政府在英国也组织了挪威旅和空军中队等武装力量。1945年 5月德国占领军宣布投降。挪威光复。 1947年挪威接受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到50年代,挪威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过战前,商船队占世界第 3位。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4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即奥拉夫五世(1903~ )。1959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60年代起,关于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问题成为挪威的重大政治问题,形成赞成和反对两大派别,并曾几次导致内阁危机或倒台。1972年 9月就加入共同市场问题进行的公民投票中,反对者占53%。1980年11月,挪威政府与共同体商定:挪威外交大臣同共同体理事会主席定期举行会晤。自70年代起,挪威用平台在北海开采石油,在卑尔根等地兴建 3座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1400万吨。石油出口为挪威带来巨额利润,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1985年 5月工党少数党政府执政,该党主席G.H.布伦特兰夫人任首相。
3. 塞纳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塞纳河位于法国,主要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全年比较均匀。所以塞纳河水量全年保持比较稳定。比较有利航运业。
4. 塞纳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原因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
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山地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
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布鲁塞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
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
5. 叶尼塞河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俄罗斯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是伏尔加河,也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主要流经东欧平原,地势起伏小,流量较大,有利于航运。弊是结冰期较长,大约有5个月。
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的航运价值都很低,大多河段结冰期8个月左右,封冻期长,而且都流入冰洋 。所以航运价值低。
6. 塞纳河发展航运有利的自然条件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其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
7. 塞纳河发展航运业的气候优势
河流较长,通航里程长;通过运河与其他河流沟通,通航范围广(河运便利);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冬季温和(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全年通航;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或流速较小),利于航运。
8. 瑞士内河航运
1.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通常被称为大运河,是世界上航运里程最长、开通时间最早的大运河。
大运河通过连通黄河和长江,将鱼米之乡的江南与首都相连。
尽管大运河全长有1776公里(1104英里),但它海拔最大的高度才42米,位于山东山区。
连通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京杭大运河,在货物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运河最早成型的一段——胥溪、胥浦,始建于公元前468年的春秋末期。
2.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通航,全长193.30公里(120英里),是一条位于埃及的人工海平面水道。
苏伊士运河连接苏伊士湾(红海)和地中海,作为世界航运界最为重要的航运通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线路之一。
作为亚洲和非洲大陆分界线的苏伊士运河,是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最短的海上路线。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向所有国家船舶24小时开放的海上通道,以便在全球冲突中促进海上贸易作业的连续性。
3.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西半球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连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
由于运河所连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在同一海平面上,运河采用水闸形式进行通航。因为对过往船只的重量有限制,通过巴拿马运河时都有测量员登船检查载重量并收取通行费,平均每艘船只通行费约为15000美元。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开通,帮助来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只平均缩短了1.5万公里的航程。
这条长82公里(51英里)的运河为29条重要航线提供服务,主要是来往于美国东海岸到亚洲的贸易航线。
2017年,巴拿马运河共有13548艘船舶入港,货物吞吐量达4.038亿吨。
4.科林斯运河
科林斯运河,连接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将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大陆完全分离。
科林斯运河1893年正式通航,全长6.4公里,深8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运河。
科林斯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帮助海员们在哥林多湾和萨罗尼克湾之间航行时,避免了通过伯罗奔尼撒半岛变幻莫测的海况带来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大型船舶无法通航,科林斯运河的经济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它仍然为至少50个国家的约1.5万艘船舶提供服务。
5.白海-波罗的海运河
白海-波罗的海运河,是俄罗斯一条重要的水路,北起白海,南至波罗的海,使俄罗斯水运交通更加便捷。
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于1933年通航,经过北冰洋和奥涅加湖等多个较小的水域,最终进入波罗的海。
227公里长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虽然是一条重要的航道,但由于不适合较大尺寸和规格的商船,因此只能进行轻装运输。
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运作的头75年中,白海-波罗的海运河总共通过运输了1.93亿吨货物。
6. 莱茵-梅恩-多瑙河运河
连接西欧心脏地带三条重要河流的莱茵-梅恩-多瑙河运河(欧罗巴运河)最早建于1938年。
欧罗巴运河是连接北海和黑海的重要海上运输门户,并途经大西洋。
多年来,运河已经扩建多次,最后一次扩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
全长长171公里(106英里)的莱茵-梅恩-多瑙河运河是欧洲重要的航运门户,可容纳多达2425吨散装货物的驳船。
7.伏尔加河-顿河运河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顿河连接起来,成为贯穿阿佐夫海(黑海的一个海湾)和里海,直达主要海洋网络的重要水路。
早在16世纪,在伏尔加河、顿河附近的地方,就开始了运河的建设工作,俄罗斯人非常重视这条航线,因为它提供通道,将东欧与西方的航运网络连通起来。
这条101公里长的运河于1952年开通,流经卡尔波夫卡、别列斯拉夫卡和瓦尔瓦诺夫卡三个水库。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的构造很独特:伏尔加河斜坡上有九个单室运河船闸,用来提升船只;顿河斜坡上有四个船闸,用来降低船只。
8.基尔运河
基尔运河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位于北大西洋),流经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基尔运河于1895年开始通航,全长98公里。
原来从北海到波罗的海,船只需要绕经丹麦日德兰半岛的较长的航道,而且这条航道海况相当不稳定。
有了这条人工水道,经由北海向东航行的船只可以进入布伦斯巴特尔运河,并在基尔-霍尔特诺进入波罗的海,全程可节省250海里。
尽管基尔的输水管道是在1887年底才开始建造的,但基尔运河的建造却可以追溯到18世纪。
超过9000名工人花了8年时间才完成了如今的基尔运河的建设。
9.休斯顿航道
50英里长的休斯顿航道是美国的一条重要水道,为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通往墨西哥湾的船只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休斯顿航道于1914年开通,后来经过加固,使德克萨斯港成为美国最繁忙的海港之一。
休斯顿航道有许多码头和泊位,内河驳船运输量很大。
休斯顿航道是水牛城河口和加尔维斯顿湾疏浚工程的自然发展,后来通过人工加宽和加深处理,来确保航道的继续存在。
10. 多瑙河-黑海运河
多瑙河-黑海运河是西欧地区的另一条重要航道。
除了把多瑙河和黑海连接起来,多瑙河-黑海运河还通过多瑙河-莱茵河航道,把黑海和北海连通起来,提供了一条经由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往东欧的海上通道。
多瑙河-黑海运河使船只能够绕过多瑙河三角洲地区的困难航行区域,使得海上作业更加便利。
多瑙河-黑海运河全长64.4公里, 1976年至1984年开始修建支流,而长31.2公里的北支流则建于1983年至1987年之间。
同时,多瑙河-黑海运河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因为成千上万的政治犯被带到这里挖掘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