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的院士马
对中国的舰船事业而言,杨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发光发热、照亮后学的老前辈。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的杨槱诞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杨槱随家人南迁广州。
杨槱为中国潜艇等舰船工业发展贡献巨大
广州商旅发达、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
而同时,列强军舰横行、国人挣扎度日,青年杨槱便坚定了“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
曾经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地方在英国
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1935年的秋天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杨槱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资料。
杨槱二战中监造美军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连造船厂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等职务。
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名单揭晓,在造船业界仅有一人被增选为院士,他就是杨槱。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的学生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厂、学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成为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如知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
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才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战舰都要去国外买,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船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
2.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
卢麒元的恩师是张盖凡教授。
张盖凡,教授。湖南隆回人。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第二海军学校电工原理教研室主任,海军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武汉造船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电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论证了电磁转矩统一公式,提出了电机不对称短路的新的分析计算方法。撰有《旋转电机的电磁转矩》等论文。
3. 中国船舶集团有多少院士
国营705厂全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公司705研究所 所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中心地带,分部位于昆明市棕树营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科研、生活设施齐备。
先后研制开发了数10项技术水平领先的高科技军民用产品,获得科技进步奖3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30多项,省、部级奖12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海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建成了20多个技术先进、设备配套的大型实验室。设有国家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所部现有职工600余人,近2/3是科研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科研人员近260名。
705研究所在搞好军品科研生产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军民结合、科技产业化工作,促进了民品产业迅猛发展。2011年,该所实现民品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实现利润3606万元,占全所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的65%,分别比2008年翻了三番以上。
该所在继续保持在石油测井、烟草机械、测试测控等相关领域优势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三地一所和三位一体的优势,以各民品公司为创新主体,紧紧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同时调动各研究部室参与民品产业研发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取得了显着成绩。
4. 马士基船舶
Operator如果用在特指个人的时候,是操作员;但在租船业务中,可以指一个公司,比如:A轮的船东是COSCO,但是期租给MAERSK,当MAERSK用该轮到市场上揽货租船时,MAERSK就是该轮的OPERATOR.
5. 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挺好的。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院现有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48%,中级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50.6%。
学院有中央保健咨询专家、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终身教授、研究员陈世平及其所领导的团队建立海洋生态研发中心,从事生态养殖、生态食品研发工作,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晓天教授作为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振华教授作为海产养殖专业带头人。
6. 中国船舶专家
一,王占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学生追求卓越。
二,杨贵庆:“布袋教授”八年乡村逆行,留住青山也留住乡愁。
二,杨正宏:学校教学管理的螺丝钉、学校安全队伍的领头羊、学校疫情防控的守夜人。
三,段晓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每日常新,以至千里。
四,杨剑华:抗疫“战场”上的铿锵玫瑰。
五,沈国强:凝聚在德校友,营造家的温暖。
六,吴志晖:为大兴国际机场开工和建设奠定基础的大国工匠。
七,黄志明:大上海绿色出行的“领军人”。
八,严晓会:冲锋在战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九,李青:秉承“大飞机精神”,奋力实现大飞机梦的“最美商飞人”。
十,兰伊莎:识别人类健康的数字信息,感知颠覆未来的破局时机。
7. 船舶与海洋工程院士
有,汪顺亭(1935.1.7-)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专家。原籍山东省肥城县。1935年1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汉族。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曾任国防部七院七零七所(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零七所)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顺亭,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七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和惯性平台研制工作。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船用高精度、长寿命、动压马达液浮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完成人,1994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了多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第一代三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课题负责人。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任设计师。
创造性地设计了原理方案,采用双重信息导航方式、三点两组位置误差信息精校准等先进技术,应用符合实际的工程设计方案,解决了“奇点校准”难题,提出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无监控陀螺的H调制技术”(系统监控),仿真证明可行,有工程实践基础。
汪顺亭在《惯性技术》等学术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上还发表有《船用惯性系统中多重信息的获得与应用》、《船用惯性系统的研制》等多篇论文。主持审查了多项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标准。合译著《惯性导航应用理论》;参编的《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获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三获奖人。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 船舶工程博士
我个人觉得,工科专业研究生毕业就可以了,毕竟是应用型的。和理科不太一样,理科大多是需要读博士的。两种情况下,需要读博:
1.你打算到高校里工作,无论是教书还是行政,博士是起码的要求。
2.你真的对学术感兴趣,想要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读博还是要需要明确的目的,动机也要纯正,否则以后读着也很痛苦,望三思后行。
9. 杨院士船舶
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字“焕章”命名。
位于青云谱区的焕章路西起金沙大道,东至迎宾大道,以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字“焕章”命名。
焕章路示意地图
航海家汪大渊的故事在这条路上流传
元至大四年(1311年),汪大渊生于南昌施尧村汪家垄,父母用《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之意,给他取字“焕章”,希望他成才。当南昌还被称为洪州的隋唐时期以来,赣江抚河在此交汇,地理位置优越,是江西“江、洪”(九江、南昌)两大造船基地之一。唐贞观时期,朝廷命洪州造——可载六七百人或500吨货物的海船。到了南宋年间南昌造的“杨么车船”则可载人一千。自幼成长在这种航运繁荣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熏陶让汪大渊不到20岁就萌发了对航运业的巨大兴趣和远航探求的愿望。
汪大渊像
元至顺元年(1330年)及元统五年(1337年),汪大渊两度由泉州出发,航海到西洋各国,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在泉州著《岛夷志》一书,记述亲身经历的二百多个地方,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翌年,汪大渊回隆兴(江西南昌施尧村)家中,又把《岛夷志》单独刊印,书名《岛夷志略》。
焕章路
由于汪大渊只是一个布衣商人,没有功名,能查阅到的历代《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均未见载入其人其书,幸而《岛夷志略》为《四库全书》收录,我们才能在被淹没的历史深处发现他的存在。汪大渊回到南昌,写成《岛夷志略》出版后便无生平记录,其后经历无从考证。据施尧村世居者流传的说法是,汪家举家迁往了泉州,只留家丁看守房子。
10. 船舶科学与工程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是行业学术社会团体,没有级别。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于1943年,是依法登记的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学会有24个下属机构,18个地方机构;个人会员近三万名,其中有十七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团体会员单位近八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