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川军是个怎样的队伍?

时间:2021-10-16 14:28 点击:164 编辑:邮轮网

顾名思义,川军就是川渝的军队。

当年的川渝军队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派系众多,自支持同盟会的熊克武联盟被北洋军打败,开启川军内战,到刘湘击败刘文辉,大体统一四川为止。前前后后,川渝存在过的的大小军阀加起来,有四十多个之巨。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人能准确无误的把当年川系军阀的割据图给描绘出来。

▲四川军阀割据图(并不准确)

二是比较团结。虽然川渝军阀多,且派系之间矛盾很大,但川军内战从来都不是以打死对方为目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打赢的一方不仅不会赶尽杀绝,反而还会帮失败者找台阶下。因为当两支川军在“激战”的同时,双方的长官有可能正在十里之外的茶馆里切磋麻将或是吃麻辣火锅。

也正是由于有这个感情基础,因而往往当外部势力闯进四川时,川军可以立即停战,专心一致对付外敌。比如当年红军入川,中央军入川时。川军都还算是比较团结的。

可以说,当年川军对外的态度,就是不管您是哪里来的爷,您去哪都可以,请便。只要别常驻四川就行。

再还有一点。因为打仗不下死手,所以川军混战的强度一般都不大。很多情况下,都是军队在前线打着玩,放空枪也很常见。一些闲的无聊的老百姓还会一旁观战。就像看戏一样,贼特么来劲。

川军的第三个特点是身经百战。这里没有调侃的意思,真的是身经百战。

因为从1913年熊克武讨袁之役开始,川渝几乎是年年都有混战。

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混战有如下十三次。

一、1915~1916年,护国军与北洋系在川渝大打一通。川渝军阀分为两派,分别支持护国军和北洋系。最后,四川被滇黔军阀所控制。四川军阀没有胜利者,都给外省军阀当了孙子。

二、1917年,滇黔军阀压迫四川人,也压迫本地军阀。尤其是滇军要裁减川军编制,激起了川内实力派不满。于是,本土军阀便与滇黔军阀大战了一场。最后,川军武备系的老大刘存厚成为胜利者,出任四川督军。

PS:川军有九人团、武备系、保定系、实业团系、军官系等几个主要派系。

三、1918年,由于刘存厚亲北洋政府,这导致亲国民党的熊克武对其很不满。于是,熊克武联络滇军,杀回四川,赶跑了刘存厚。

值得一提的是,熊克武当时实力不足,为了招揽人心,他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将川渝划为若干防区,委派由他任命的各师师长到各防区自主发展。这些师长有征税、征兵、征粮饷等特权。相当于古代历史上的节度使。实质就是土皇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川渝军阀会有如此之多,且各个都还有混战资本的原因。

▼时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的熊克武

四、1920年,由于滇军意图吞并川军,熊克武与滇军闹掰,双方大战一场,熊战败。为了不使川军被吞并,熊克武选择与刘存厚和解。后来两人联手,打跑了滇军。但因为两人积怨太深,没有外敌后,两派人立马就翻脸了。最终熊克武打败刘存厚,出任四川省督军。而刘则退出一线军阀行列。

五、1921年,湖北督军王占元下野,再加之张作霖入关,威胁直系的后方。湖北出现了罕见的统治真空。熊克武派小弟刘湘趁机率大军出川,意欲控制湖北。后来吴佩孚是亲自抵达宜昌督战,才打跑了刘湘。

六、1922,刘湘见羽翼丰满,便联合杨森对大哥熊克武倒戈一击。但没想到杨森就是个纯傻叉,他在刘湘还没完成战备的情况下就提前对熊克武下手。结果熊部一个反击,杨森就被打得全军覆没,宣布投靠吴佩孚。而刘湘则无奈宣布下野。

七、1923~1924年,熊克武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再一次内斗。吴佩孚见机,便出钱支持杨森,同时还找到刘存厚,支持他们一起倒熊。后来吴佩孚再次亲率大军赶到宜昌督战,并电请刘湘出山协助。二刘加杨森,背后还有强大的直系助战,熊克武无奈,只得宣布下野。退出川内一线军阀行列。

八、1925年,奉系控制北京政府。刘湘暗中联络张作霖、段祺瑞,请他们搞走杨森。张段认为杨森亲吴佩孚,是个大患,便以中央的名义调杨森到北京任职。杨森不傻,知道这一去必然是被软禁,于是他就不去。但他不去,又违抗了中央命令。因而刘湘便抓着这个把柄,联合贵州军阀猛攻杨森,最终把杨森赶下野。

九、1926年,由于贵州军阀与刘湘因为利益闹掰,于是两拨人火拼,打成僵局。川军中的二线军阀邓锡侯、田颂尧等人为了破局便电邀杨森回重庆主持大局。刘湘见自己势单力薄,赶不走黔军,便也同意和杨森宣布和解。最终刘杨联手,赶走了黔军。

十、1927年,川军集体投靠国民政府,并加入国民党。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文辉等七人均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军长。但没过多久,国民政府就分裂了。蒋介石为了搞垮武汉国民政府,就电令杨森攻打宜昌。结果杨森被叶挺打得惨败亏输。

十一、1928年,吴佩孚逃到重庆避难,得到杨森庇护。刘湘、赖心辉、范绍曾、吴行光等人为了不被杨森那个猪头牵连,便组成联军打垮了杨森。之后,刘湘奉蒋介石的命令在四川主持裁军。赖心辉、李家钰等人为保住地盘,便联合杨森一起倒刘。但刘湘如战神附体,把他们一锅端了。

十二、1929~1930年,李家钰、杨森等人见惹不起刘湘,便又一次联合,准备在刘湘堂叔刘文辉身上找回场子。结果他们又被刘文辉打的丢盔弃甲。到这里为止,四川除刘湘和刘文辉外,其余的中小军阀都不成气候。

▼中为刘湘,右为刘文辉

十三、1931~1933年,刘湘与刘文辉各自寻找后台。刘湘找到了蒋介石,刘文辉则找到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后来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刘文辉失去靠山。刘湘则在蒋介石支持下,与刘文辉决战。

这一战是川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混战,最终刘文辉战败。但刘湘顾念到叔侄之情分,没有赶尽杀绝。他把川西南的雅安、荥经、天全等县划给刘文辉,让其在西康割据。而刘湘则占有川东、川南、川西地区,统治八十余县,手握二十余万大军,登上了四川霸主的宝座,从而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川渝军阀混战史。

从川军混战史可以明显看出,说川军是身经百战,一点毛病也没有。别的省份多多少少都还有休战的时候,唯独川渝内战是一刻都没有消停过。可谓是年年打,月月打。

虽说受客观限制,川军的战术技巧和武器装备不怎么样,但相对而言,川军在战场上临战经验是很丰富的。比如在抗日战场上,川军掉链子的情况不多见。

说到抗战,就不得不说川军的另一个特点。

非常的爱国,非常的有民族大义精神。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很多军阀都咒着蒋介石死,比如山东的韩复渠就公开的宣称蒋介石应该被处死蒋介石。其实这些咒骂蒋介石的行为,都很短视。当时刘湘是少有的坚持拥护蒋介石,且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地方大佬。

到了1937年,蒋介石为了控制大西南,逼刘湘裁军,意欲剥夺他四川王的身份。刘湘对此没有意见(主要是不敢有意见),表面上也是举手表示支持,不与蒋介石翻脸。

只不过就在川军裁军会议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而既然日本人打进来了,川军自然也就不合适再裁军了。

后来,刘湘从民族大义出发,号召川军出川打小日本,他本人也带头出川,最后病死在了武汉,没有死在四川老家。也算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虽说刘湘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不管怎么说,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其它川中大佬的爱国精神,那更是毋庸置疑。

1938年底,武汉、广州先后沦陷,国民政府彻底退守大西南。为了实现“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决心,川渝军民在后来的六年时间里,出人、出钱、出力。

尤其是1940~1945年期间,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有大约一半都是川渝人。因为当时沿海省份和北方省份都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已经无法在那些地方补充兵员了。

按理说,国府对四川的依赖性如此之强,川军中的大佬应该与国府讨价还价才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本着抗战大局,川军中的大佬大部分都在一线作战,川内每次征兵时,最好的兵员也都是补充给中央军。而不是补给川军。

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在全国抢地盘,晋绥系跑去抢河北、热河,桂系早早占了安徽,在华中颇有影响力。而川军则是从哪来,回哪去。没有多占川渝之外一寸土地。

曾经看过一个四川抗战老兵的自述。

初入川军时,自己手上只有一杆破枪,老兵油子全是烟鬼,被外人戏称双枪将(一只步枪一只烟枪)。不久后,自己也变成了双枪将。享受还是要的嘛。当然家国责任也是要担的。抗战爆发后,虽说都是双枪将,但小鬼子打到了我们中国腹地,没别人了,我们不上谁上?这中国要真亡在我们手里,实在没脸见祖宗!我扛着我的破枪,向着装备精锐的日军冲锋!我们杀了多少鬼子,无法精确统计,不知道。但说到保家卫国,兄弟们是问心无愧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