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内河船运货物运输平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内河运输日渐衰退??
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和重陆轻水的结果。试简述之。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长江黄河流经了几个省市区,就有几个管理的“婆婆”。我们常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其实铁路上由铁道部统管。真正各管一段的,是江河。几个“婆婆”级别差不多,谁也不服谁,在自己的辖区就是老大。我搞个水库你建座桥,把一条黄金水道分割得支离破碎。虽然我国也成立了长委会、黄委会等管理部门,但都没有形成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那样集勘查、设计、水土、水利、水力、水运为一体的强力管理部门,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样,块块(地方行政)和条条(各行业)各自为政,让内河水运弊病丛生。如从重庆到上海的水运要耗时十天以上。这赶走了众多的潜在货源,内河航运还能好得起来?
二、重陆轻水。我国历来重视陆上运输,轻视水上运输。建国以来,建桥不断。在长江上已建和在建的大桥有100座,金沙江以下的可航江面上有桥55座。整个长江平均60多公里就有一座桥。如此频密的大桥,成了航运的“绊马索”。06年爆发在重庆市长与南京市长之间炸桥保桥的争论,就从侧面揭示了陆路与水路的天然矛盾。见
关于城市内河运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运业也历经了整整30年变革和发展。这之间,相关政策法规日益完善,运输结构和环境不断优化,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屡创纪录,航运企业人才辈出,“国”字号巨轮纷纷下水……回首中,纵有遗憾和不足,但更多的是自信和豪情。在这里,本刊约请了一批业内专家及权威人士作为本刊特约撰稿人,与读者一同,追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路交通发展的“不寻常路”。 中国水运事业巨变·30年
■贾大山
30年水运发展成就综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揭开了中国水运发展的新篇章。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2007年GDP年均增长9.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列世界第四位。同期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4%,2007年达到21 749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水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在外贸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85%的贸易集中在距离可通航2万吨级船舶200公里内的60个城市,是沿江沿海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经济的战略通道;经济贸易的发展,拉动水运需求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为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和水运综合运输能力不适应状况,国家通过战略、规划和一系列政策,加快水运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使中国水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快速发展是水运取得的最显著成就。2007年全社会水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达到28.1亿吨和64 285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6.5倍和17倍。港口吞吐量达到64.1亿吨,是1978年7.4倍,形成了14个吞吐量亿吨以上、5个吞吐量3亿吨以上的港口。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亿TEU,形成了6个吞吐量500万TEU以上、2个吞吐量2 000万TEU以上的港口;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得到迅速发展,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 1 337个,是1978年的10倍,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12个,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吞吐能力全面提升和结构改善,使外贸船舶千吨货物停时和艘停时明显缩短,2007年下降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水平的1/10,基本适应了需求快速增长和船舶大型化发展需要;内河运输2007年完成运量13亿吨,按吨位计算相当于欧盟和美国总和,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和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不断显现。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8 800多公里,五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4 000多公里。完成了长江口、珠江口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通过能力和对大型船舶适应性明显提高;船队规模显著增长,轮驳船规模达到1.2亿吨,是1978年7.5倍。其中海运形成了以干散货船、液体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和特种船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化船队,船队规模达到7 000多万载重吨,居世界第四位。经过长期市场竞争,中国形成了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国有海运企业,以及以河北远洋(以经营干散货、液体散货为主)、海丰国际(以经营集装箱为主)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其次是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水运市场机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从内河运输到国际海运,从政府到企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输服务,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国有、集体、个体、内资和外资发展水运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水运发展;经过近30年的艰苦探索,相继颁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为“龙头”,包括配套管理条例和规定的法规系统。结合水运发展实际,制定、修订和清理废止部颁规章100多件,精简了多项行政审批项目,有效地规范了水运发展;进行了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为目标的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由管企业向管行业的转变,适应了加入WTO的需要。分步进行了以下放、政企分开为目标的港口体制改革,实现了与直属企业“脱钩”,顺利完成了引航等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海事和救捞管理体制,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救助能力;企业成为水运市场竞争主体。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为代表的260多家国际海运和1 000多家沿海运输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内河形成以长航集团为代表的4 000多家航运公司,以及8万个体经营者。外国船公司在我国共设立了26家外商独资船务公司,200多家分公司,境外航运公司在华设立代表机构超过1 100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前20位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在我国都设立了独资、合资公司或办事机构。这些成就标志着水运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拥有品牌企业、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水运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三是成为世界重要海运大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首先“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海运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1978-2007年外贸海运需求年均增长12.3%,远高于世界海运量年均3.6%的增长速度,是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需求和铁矿石进口最大的国家,也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国。特别是2000-2007年增长速度更是达到18.2%,占世界海运需求增量的70%;其次港口吞吐量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港口。沿海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吞吐量前10位港口中,中国大陆占6位,其中上海港列世界第一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0位港口中,中国大陆占6位,其中上海港和深圳港分列世界第二、第四位。码头公司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集装箱作业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运船队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海运船队快速增长,2007年1 000多家海运企业运力规模达到7 000多万载重吨,居世界第四位,形成了几个具有相当规模、在国际海运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海运企业,其中中远集团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经营船队规模达600余艘、3 500余万载重吨,运力规模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居世界500强的第405位,年利润超过300亿元,是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海运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积极参与世贸组织(WTO)、国际海事组织(IMO)、亚太经合组织(APEC)、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SCAP)、东北亚港湾局长会议等海运合作组织活动。连续10次当选IMO的A类理事国,已批准和参加45个国际海运公约和规则,CCS两次当选IACS主席,2006年中国当选国际航标协会(IALA)主席,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周边国家和主要海运国家形成较为密切的双边海运合作,签署了68个双边海运和河运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海事搜寻和救助装备投入,切实履行国际义务。为打击有组织的恐怖活动,颁布了《港口设施保安规则》和《船舶保安规则》,实现了国际公约的国内化。同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海事救援,如2006年5月19日,对22艘越南籍渔船、330名越南渔民实施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国际海运事务合作,中国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得到不断提高,也为我国海运企业参与海外竞争营造了良好的海外环境。
第四是专业化运输系统基本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水运地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运输发展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和比较优势,逐步改变单一运输方式分别发展模式,水运注重与铁路、公路和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的衔接,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形成了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8大系统,港口成为综合运输的枢纽和国际物流链的重要节点;相继组织进行了行业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发展上更加重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成立了交通运输部,在大部门体制建设上迈出第一步,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水运运能大、占地省、耗能低和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不断显现。水运完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分别达到12.4%和63.3%,货运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水运2007年支撑了价值13 675亿美元、18.5亿吨外贸物资运输,分别占全国的63%和91%,在外贸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4.42亿吨金属矿石进口、1.8亿吨石油进口以及7 740万TEU集装箱外贸进出口的运输,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
最后是水运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运输结构明显改善,运输效率显著提高。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引导行业发展。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发展运输能力,解决“运得了”能力“瓶颈”,到解决运输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为标志“运得好”转变。从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分别发展,向发挥不同运输方式优势,实现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升现代物流功能方向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针对水运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进行了以建立社会主义水运市场为目标的一系列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水运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水运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水运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同时,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继突破技术瓶颈。解决了深水筑港的关键技术和航道整治技术,为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和长江口、珠江口航道整治以及内河航道整治提供了支撑。成功进行了集装箱装卸搬运成套技术、大宗散货装卸作业技术的开发,为码头作业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支撑。内河分节驳顶推运输成套技术的应用,使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稳定货物运输效率明显提高。EDI、ITS和GPS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在水运运输得到广泛应用,使水运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海运和沿海港口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运运输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水上客运船舶基本实现了向高速化、旅游化方向转变,由服务人们出行为目的,到服务人们旅行、休闲娱乐为主转变,邮轮经济、游艇经济初步显现。海运形成了以石油30万吨VLCC、干散货CAPESIZE以上和超巴拿马型集装箱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化运输船队,船舶油耗下降到约5公斤/千吨公里。内河运输船舶在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上取得显著进展,船舶平均吨位2007年达到300吨以上。码头基础设施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7年10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10个,适应了进口石油、进口铁矿石、集装箱和煤炭运输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在船舶到港平均吨位提高近2倍的情况下,外贸船舶艘停时只有80年代中期的1/10,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沿海单位吞吐量能源消耗下降到5.8吨标准煤/万吨,单位吞吐量占用岸线程度下降到1.3米/万吨。
企业在内河航运中怎么实现智 能化运力管理的?
彦思科技智能水运物流系统采用船联网技术为基础,结合深度了解的内河水运运力管控需求,对于企业积累的大量历史及现有船舶数据实现覆盖实时位置、轨迹、状态、个性化数据标签以及基础数据的云上管理,并提供多种符合水运场景的效率工具,满足日常找船、询价、行情调研、跟踪监控等。并对复杂业务场景下的船舶计划调度提供智能调度服务,可以百度下。
关于《内河船运货物运输平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