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福建弓鱼术,能让鱼离水几天不死,是真的吗?
按照正常的生活常识,鱼是生活在水里的,鱼一旦离开水将会很快死亡,而陆生动物在陆地上生活,一旦到了水里就会很快死亡。这是因为鱼的呼吸方式同陆生动物有很大的区别,陆生动物是靠肺脏进行呼吸的,空气经过肺脏后完成气体交换功能。
而鱼是靠腮呼吸的,鱼鳃上有大量的腮丝,每条腮丝上还有腮小片,鳃小片上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流从鱼嘴进去流经腮丝时呈螺旋状外流,以此来增加腮丝同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完成气体交换功能。而腮丝只有在水里才能完全展开达到最大的表面积,离开水之后鱼就会因为腮丝无法完全展开而导致气体交换功能不足,待鱼的腮丝完全干涸板结的时候就完全失去了气体交换功能,鱼最终窒息死亡。
而福建的“弓鱼术”,首先在鱼的上唇处打一个洞,把绳子的一头绑紧,然后再用绳子绑紧鱼尾靠近肛门的下面,把鱼放到水中让鱼先适应这种捆绑的状态,待两三个小时之后再把尾巴处的绳子绑到靠近肛门的上面,并保持鱼呈一定角度的弓形,让鱼的鳃盖打开,这样就能保证鱼离开水分十几个小时不死亡。而弓鱼术的关键就在于弓鱼的角度,绑松了起不到弓鱼的效果,绑紧了又会因为另一边鳃盖无法打开,而导致存活时间下降。
“弓鱼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鱼的身体弓成弓状,把鱼的鳃盖张口,以让鱼的腮丝被动同空气相接触,提高鱼腮的呼吸效率,另外弓鱼之后,鱼的运动受到了限制,又降低了氧气消耗,这样鱼就可以靠少量的空气长时间存活下来,但是让鱼几天不死是不现实的,只能保持数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不死而已,因为一旦鱼的腮丝干涸后鱼还是会窒息而死,若想保持鱼更长时间的存活,则可以经常性往腮丝上洒水。
另外“弓鱼”鱼的存活时间对环境也有要求,如果是温度适宜湿度高的地区,存活时间更长,反之存活时间就会变短,甚至无效。
弓鱼术让鱼离开水活几天是不行的,顶多十几个小时,而且要在空气湿润的地方才行,在干旱地区只会加速鱼的死亡。
弓鱼是一项在福建省建瓯市传承了五百余年(或两百余年)的传统绑鱼技术,古时没有供氧设备,塘鱼运到鱼市之前就会死亡,为了能提供新鲜的鱼,渔民无意间开创出了弓鱼技术。按照民间说法,弓鱼术可能是在万历年间或者乾隆元年由建瓯渔民王创仔无意之间发明的。新鲜的塘鱼经过此法处理,既可以除去泥腥味,还可以延长存活时间,弓鱼的对象一般为养殖的四大家鱼,泥鳅黄鳝等身体柔软的鱼类不适合弓鱼。2009年,建瓯的弓鱼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人们之所以为觉得弓鱼术很神奇,是因为很多人认为鱼不能在空气中呼吸,实际上鱼可以在空气中呼吸,只是呼吸效率很低。
动物呼吸的原理就是依靠身体或者某部位与空气大面积接触,进行有效的空气交换,有些动物体积小,所以可以依靠体表呼吸。而稍大型的动物就需要特殊的呼吸器官,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就是鱼鳃。
鱼鳃上有大量的鳃丝,每条鳃丝上还有很多鳃小片,鳃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张开之后表面积极大,用来交换氧气与二氧化碳,它们通过将含有氧气的水由嘴吸入鳃中来获取氧气进行呼吸。在水里时,鱼鳃在鳃丝软骨的弹性作用和浮力支撑下彻底舒展,达到最大表面积,在鳃盖的张合下,水流过鳃丝,完成气体交换。但是到了陆地上,鳃盖和鳃小片失去了水的浮力支撑,难以张开,紧紧的黏在一起,表面积减小,呼吸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一般的鱼类到了陆地上都不会立即死亡,而是等到鳃部干涸板结之后就会窒息而死。有经验的渔民可以通过看鱼鳃的颜色判断鱼新不新鲜,刚死不久的鱼鳃部还是红色的,死了很久的鱼鳃部就会变成灰白。但有些鱼类,比如攀鲈、鲶鱼等具有独特的鳃上器官,能比普通鱼类更长时间的离开水。肺鱼则是依靠鱼鳔进化而来的类似肺部的构造而长时间离水生活。其他的诸如皮肤、口腔黏膜、肠道等也能成为鱼类辅助呼吸的器官。但鱼类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还是鱼鳃,如果无法保持鱼鳃湿润鱼类就会死亡。阴雨天气时阳光被遮挡,水里植物光合作用减少,水中氧气含量下降,鱼类被迫将头仰出水面在空气里呼吸,这就是常见的浮头现象。
既然搞清了鱼类呼吸的原理,那弓鱼术就不难理解了。
弓鱼术就是让鱼的身体弯曲成弓状,鳃盖被迫张开,鳃丝直接与空气接触,提高了鱼鳃的呼吸效率,同时限制了鱼类的运动,降低了氧气消耗,也就延长了鱼类离开水之后的存活时间,一段时间后,鱼鳃干燥脱水,鱼就会窒息死亡。弓鱼术可以让鱼离开水之后存活十几个小时,如果渔民定时往鱼鳃上浇水,鱼能存活更长时间。所以弓鱼术在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的地区效果最好,福建就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这里的渔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之后发明了弓鱼术,如果是在西北内陆地区,弓鱼就不行了,反而会加快鱼鳃的脱水,加速鱼的死亡。
而且民间还有“弓右不弓左”的说法,原因是渔民认为左弓会挤压鱼的内脏,鱼活不了多久。但经过实验发现,无论是左弓还是右弓鱼类的存活时间都是差不多的,渔民认为右弓比较好是习惯使然,或者右弓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