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隍城村的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18 08:17 点击:256 编辑:邮轮网

建国前,靠天吃饭,农业耕种是口粮的主要来源。农业合作化后,农田最多达4公顷。 随着海岛生产力的发展,南隍城的经济转移到以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立足海岛实际,走出一条“吃海-养海-护海-吃海”的良性发展之路,农田逐步退耕还林或被辟为工业区、住宅区。山、水、林、路、宅统一规划,村民仅在房前屋后或庭院内种花养草,种瓜种菜自用。随着粮油放开,村民的粮食,蔬菜以外运得到满足供应。

建国前,主要以小舢舨从事近海网、钓作业,船具全部私有。新中国成立后,渔船归集体,至1958年,全村有渔船28只,载重量为1吨至5吨。1964年实行木帆船装机帆船,同年,村里又购置一对20马力机动船。1966年,捕捞船只由风帆向机械动力迈进, 自造一对20马力“红卫1号”“红卫2号”。1972年,在黄海造船厂建造一对135马力的木壳机轮。随着当年村船厂的兴建,渔具的更新、渔场的拓宽和通讯设备的配备,渔业生产有了芹洞长足发展。1976年,隍城公社(辖北隍城岛、南隍城岛)实行公社一级核算,南隍城几十只大小机帆船归公社所有,期间,公社分给一对185马力木壳船。

1992年,投资160万元购置270马力钢壳机轮1对。1993年,村两委将集体所有的8对40马力以上渔船,以250万元竞价保值拍卖,当即收回260万元的抵价资金,承包的渔民当年全部收回成本,并足额上交提留和各种税费。1994~1995年,村里出现空前的买(造) 船热,应运而生的80-120马力渔轮,适于近海渔场作业,最高峰年达到110条。全村从1995年起, 捕捞产量人均516吨,连续三年捕捞收入2800万元以上,是1993年的7倍,初次创下全县小马力渔船生产收入漏首喊之最,村两委针对个体渔船只增多的情况,加强了海上生产领导和后方生产服务,1996年,创造性地在渔民党员中成立海上党小组,村委主任宋云昌任组长,实行海编队生产,以勤促懒,以强帮弱,传递渔情信息,互促共进,村里也相继建设了安全港、鱼粉厂和渔需供销部、渔业仓库36间以及加油站等设施。 在海珍品的采捕中,村里先后添置5只潜水作业船,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轻潜采捕队,在岛屿周围海域,有计划地采捕鲍鱼、海参、海胆和虾夷贝等海珍品,年收入达800万元。

1958年8月, 县海带试验场在南隍城育苗,1959年试养,1960年在全县推广。40年来, 南隍城村海带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方法日趋科学,经济效益十分明显。1976年发展到20公顷, 1999年66.67公顷,全村11个养殖场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计划物资、 分配权在村,其生产管理权、人员安排在场,海带亩产7000多元,收入700万元。1993年,村两委打破单一养殖模式,规模试养虾夷贝。1994年成立虾夷养殖队,兼养海带。 1995年,第一个养殖周期就收入300万元。目前,全村11个养殖场均以海带为主, 兼养虾夷贝。在鲍鱼的养殖上,1993年集资300万元进行筏养,后由于条件制约未能形成规模,仅养殖试验一场进行筏养。1996年,引进虾夷马粪海胆试养成功,1998年、1999年分别购入苗种30万、60万粒进行筏式养殖,在筏养的同时,大力实施底播增殖。 2000年底播2.5公分以上鲍鱼苗50万个,3公分以上海参苗30万个,3公分以上虾夷贝400万个, 有力地保证了海珍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育苗厂水体2200立方米,主要培育鲍鱼、海胆、海参和虾夷贝苗种,1999年创收100万元,为历年最高。 1972年, 投资32万元建成船厂,以修造船业务为主,船厂效益最好的1993年,实现利润30万元,1999年,村委会将船厂拍卖,村民宋培芳以91万元买断。 1966年开始建设发电厂,功率为7KW,1986年迁至码头两侧,1996年因噪音再次迁地, 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300平方米,发电机组6组,总功率1000KW的发电厂,1998年9月, 实现日发电量1KW,1999年7月,铺设海底电缆与大陆电网相连,发电厂留作备用。1997年5月投资150万元建成厂房面积300平方米,2组日平均出水4方/时的反渗透出水设备,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返野优质饮用水标准。

水产品加工业,以“南隍城”品牌为主。1990年投资78万元,建成村冷藏厂,库容量100吨, 速冻能力20吨,并建有理鱼车间。从1996年8月开始,分两期工程投资60万元建成鱼粉厂, 以解决渔民捕获的低值鱼类销路问题,高峰期日产量达20吨。

1997年投资60万元, 建成年产100吨的精制海带粉厂。1985年建成海珍品罐头厂,具有冷藏、加工制罐双套功能,主要生产鲍鱼、海胆、贻贝、海螺和鱼罐头,由于市场疲软于1995年关闭。 1956年,南隍城供销分社,供应岛上生产与生活物资。

改革开放以来, 南隍城的日用百货由原来的独家发展到现在的小商店、小超市30多家, 同时建设了菜市场,村委会于安全港附近建立了渔需门市部。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来岛客流量的增加,促进了宾馆、饭店、理发、食品专卖等服务业的发展,村委会也投资3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村服务楼和南隍城宾馆。

风帆时代,交通运输主要以渔船为主,1957年,开通至蓬莱运输航线。1994年底,魏风义兄弟4人购买一只军转民用登陆艇, 后又有村民陆续购入。仅1994~1997年,基本建设运输总量为8.8万吨, 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南隍城的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插

上了翅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