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史)

时间:2022-12-16 05:24 点击:282 编辑:邮轮网

1.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史

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学校综合实力在第三方评价机构USNews2022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20位。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4个,本科专业66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10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2. 海洋工程装备全球市场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扩展资料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2、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3、工业强基工程,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4、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3.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既是陆权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安全了,陆权才有保障。所以我国一定加强海洋国防建设,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安全。

4.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史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世界排名760左右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

5. 海洋工程装备概论

出自史海耕耘见深功,选自《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该文讨论了闽南士大夫的海洋意识,吸收借鉴了中外学界的前沿成果,论述了海洋文学的重要性。

6. 海洋工程装备全球市场被哪几个国家把持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为伊朗。整个海域狭长,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320公里,面积约386400平方公里,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的14%。里海湖岸线长7000公里。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面注入,3 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岛屿多达50个,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体上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虽然里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但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与地中海 连接,湖中也有多种 海洋生物,而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致里海与地中海分开,成为一个大的湖泊,因此至今里海仍有不少与地中海相似之处。

1991年以前,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里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条约,只有挂苏联和伊朗国旗的船只才能在里海航行。

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家由两个变成了五个。为了与油气开采联系在一起的巨大经济利益,也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地缘的种种原因,沿岸国家间开始了对里海划分的争议。

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1901年,里海的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在当时的世界石油贸易中,里海占30%。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2200万吨,占当时的苏联全国产量的70%。因此,里海石油确实曾红极一时。据保守估计,里海的石油储量在500亿至1900亿桶。

有人把里海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也有人预言:“谁得到了里海盆地战略资源的控制权,谁就能主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甚至把持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此话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里海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里海含油气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8%。

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争议的焦点就是里海的法律地位是湖还是海?

如果里海是“海”,里海将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划分成扇形领土区域,这将有利于在里海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国家引进外资进行开发,而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在里海的财富就将缩水。如果里海被认定为是内陆湖泊,那么按照国际法中的规定,里海资源应当是沿岸各国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开采里海任何资源必须征得各国同意或经共同协商后方能进行。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附近的里海水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这3个国家坚持里海为海,应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里海水体及海底进行划界,明确各国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而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则因为附近水域油气资源相对较少,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因此,里海是湖还是海之争的实质是能源利益之争。

2002年,俄罗斯、阿塞拜疆划分里海的正式协定签署,俄、阿、哈三国的立场渐趋一致,伊朗的反对态度也有所缓和。至此,俄主张的里海沿岸五国通过双边协商解决纠纷的主张取得了主动权。这使各国在开发里海能源方面的步伐加快。尽管各国在里海峰会上仍未就里海的湖海之争画上句号,但对目前的相互关系和开发态势是认可的。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利益冲突,“里海是里海沿岸五国的里海”的理念受到各国的支持。

里海沿岸国家多数是内陆国,本地区的石油消费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气出口必须要建设相应的油气管道。里海地区已经规划和建设的多条油气出口管道,是俄美里海石油博弈的关键要素。

在里海地区众多的石油管线中,与俄罗斯有关的有4条,分别是连接俄管网的阿特劳至萨马拉管线、巴库至新罗西斯克管线、巴库至季霍列茨克管线和里海管道财团管线。这4条管线使俄罗斯在里海石油问题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以美国为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简称巴杰管道)在2005年开通,这标志着由俄罗斯垄断里海地区石油出口管线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由于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主要通过俄罗斯的管道出口,两国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这与试图打破俄罗斯垄断的西方国家一拍即合。

里海能源产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线建设,里海周边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还积极开展新管线建设的外交准备、可行性论证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输油管线建设方案,从而试图打破俄罗斯对该地区油气资源输油管线的独霸权,使输油管线逐渐呈现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

总之,在输油管道的走向问题上,无论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国,或者仍然使用经过俄罗斯的现有输油管道,它既是经济利益之争,也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较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今后的外交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油气管道路线的选择。

7. 中国在海洋技术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8.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史简述

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9. 我国海洋装备

海洋装备不属于新兴产业,但是属于战略和未来有发展产业。对于任何滨海国家来说,海洋都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必须做为一个长远的重点产业来对待,所以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政策。因此,随着人类慢慢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必然会带动未来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为一门产业来说,也有着其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10. 海洋技术发展史

我国海洋石油开采起步较晚,六十年代末期做的地质基础勘探工作,七八十年代向海洋进驻,开采石油,四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史,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尤其海上钻井平台还出口海外。

1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五个细分领域。

  1、航空装备主要分布在北京、东北、江苏、陕西、江西、四川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

  2、卫星与火箭研发与制造由于其特殊性,目前主要依靠国家航天院所;

  3、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主要集中于京沪,制造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4、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是国内最主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5、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